摘要:民族聲樂是隨著民族發展且已經傳承至今的聲樂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良好的延續性。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全球化發展趨勢增強,促使文化與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間增強交流與融合力度,為民族聲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為了順應多元文化發展潮流,在眾多文化中傳承民族聲樂藝術也就成為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多元文化背景對民族聲樂的影響,其次指出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堅持取長補短、保護與發展并存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的傳承核心要求,最后結合多元文化背景,提出民族聲樂傳承策略。
關鍵詞:多元文化" 民族聲樂" 傳承
中圖分類號:J0-05
我國民族聲樂發展歷程表明,在多個發展階段,民族聲樂的傳承依賴于傳統模式,但是,隨著進入新時代,許多民族聲樂風格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興起了多種流行藝術,對社會文化發展產生影響,因為民族聲樂不僅有利于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能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所以,在傳承民族聲樂的過程中,需要緊跟多元文化時代步伐與特點,通過應用多種策略,促進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多元文化背景對于不同民族之間不僅構建了更加完善的交流平臺,也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傳承,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同樣也需要將多元文化背景作為支撐。為了讓民族聲樂得到年輕一代認可,打破年輕一代與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割裂的局面,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打破傳統民族聲樂傳承桎梏,以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堅持取長補短、保護與發展共存作為傳承核心要求,深入研究民族聲樂傳承路徑,促使民族聲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融入全球文化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多元文化背景對民族聲樂的影響
(一)在作品創作方面實現了多元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元化不僅體現在和其他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上,更在于在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上實現多元化。在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本身就是彰顯各民族獨特文化特點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也會以其他國家文化為素材。在多種藝術中,民族聲樂能夠體現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征,涵蓋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為了真正弘揚民族聲樂,就需要在創作形式上體現民族聲樂創作的多元化特征,即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體裁、內容、形式、配樂、主題等均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多元文化背景為民族聲樂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使許多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者激發出創作靈感,促進了民族聲樂作品創作。就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內容而言,多元文化背景為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提供了更加豐富、和諧、自由的創作環境;就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題材而言,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者可以在傳統民族聲樂題材前提下,應用多種唱法與唱腔,創造出新穎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體裁,常見的有進行曲、抒情曲、頌歌等。
(二)在表演形式方面實現了多元化
民族聲樂表演形式基本可分為重唱、獨唱與合唱三種,其中,獨唱與重唱的民族聲樂表演形式都能夠呈現多元文化背景的發展特征,這是因為在個體差異角度上,表演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過程中,表演者具備的先天條件,以及后期不斷訓練獲得的技巧,都會影響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表演效果。例如:漢族使用的漢藏語系是聲調多元化的單音節語言文字系統,注重劃分元音長短、韻尾簡化、固定聲調等,所以,漢族聲樂大多字正腔圓、聲音優美、音色明亮,具有濃郁韻味;而蒙古族使用鄂爾泰語系,該語系屬于黏著性比較強的語言,有諧律和元音,蒙古族聲樂演唱者通常要求有較深的丹田氣息與較高的聲音位置,利用各種形態節奏,在表演中給聽眾帶來豪放與粗獷的感受。除此之外,盡管是表演同一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不同表演者呈現的藝術風格與演出效果也存在差異,會為受眾群體帶來不同的體驗與美感。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更具多元化特點,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表演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吸取優秀的中外文化,整合與內化多種適合自身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表演形式的表演風格,促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受多元文化背景影響,通過傳承民族聲樂,可以促使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表演形式更加多樣,也能夠給受眾群體帶來多元化的審美感受。
(三)在演唱技法方面實現了多元化
在發展與傳承民族聲樂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大眾審美特點與需求,相關從業人員豐富了民族聲樂演唱技法,不僅傳承了民族聲樂的通俗唱法與生態唱法,還適當吸取西方美聲唱法精髓,促使民族聲樂演唱技法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也體現了多元文化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的影響。另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即使是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傳統技法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且大部分普通受眾群體對此表示支持與青睞,民族聲樂演唱技法符合大眾審美要求。同時,許多民族聲樂相關專業人士與研究人員仍在不斷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演唱技法,以期找到民族聲樂傳承與演唱技法多元化之間的平衡點,促進科學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我國擁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間的審美觀念與風俗習慣存在差異,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也有著各自的風格與演唱技法要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能夠充分發揮民族聲樂藝術特點與優勢,對各種民族聲樂演唱技法進行完善,在多元文化中汲取新鮮內容,給受眾群體帶來不同的感受。例如:在民族聲樂傳承中,有效融入西方部分先進的音樂藝術唱法與理論知識,不僅有利于豐富民族聲樂演唱技法,還有助于提高民族聲樂在全球藝術領域中的影響力。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傳承核心要求
(一)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民族聲樂的出現與傳承,受到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政治文化、民族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民族聲樂的傳承只有滿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宗教需求與民生文化特點,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才能夠發揮民族聲樂產生的文化效益。民族聲樂的文化研究價值非常高,體現了不同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與智慧結晶,也是廣大受眾群體發現歷史與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在民族聲樂發展初期,受人們活動范圍比較有限的影響,民族聲樂發展比較封閉,大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傳承。但是,進入多元文化時代后,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在保留原有民族聲樂特點與藝術價值的基礎上,也需要結合多元文化背景的發展特點,促使民族聲樂傳承創新,促使民族聲樂藝術具有更加深遠的價值與意義。在創作民族聲樂藝術作品時,要做到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將不同元素、不同唱法等融合到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創作與表演中,將聽眾帶入飽含內涵的意境中,加之民族聲樂表演者會使用嫻熟的技巧,聽眾也會在當今時代被傳統民族聲樂藝術所吸引,成為民族聲樂的追隨者與愛好者。
(二)堅持取長補短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聲樂,不同民族聲樂藝術體現著對應民族的精神追求,在民族聲樂發展過程中,也會對民族文化優勢與不足進行審視,篩選出不適合的文化內容,適宜保留、傳承與發展優秀的文化內容。隨著民族文明發展,民族聲樂藝術也得到傳承,這是因為民族聲樂藝術涵蓋了整個民族的精華與靈魂,也是價值非常高的文化藝術,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承民族聲樂時,要堅持取長補短,保證傳承民族聲樂藝術中優良的部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的成功傳承要求面對多元文化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沖擊,對于民族聲樂而言,多元文化必將對其傳承過程與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在全球一體化發展與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形勢下,世界各國文化都有可能對民族聲樂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始終堅持取長補短的原則,及時剔除與時代發展不合宜的部分,堅持傳承與發展民族特色,為受眾群體構建參與度高的群眾舞臺,從而更好地發揚與傳承民族聲樂。對此,在與多元文化融合與交流的過程中,需要制定民族聲樂傳承計劃,針對性借鑒與吸納優秀部分,去除不適合傳承的內容,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促使民族聲樂藝術得到發展與傳承,也有助于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風俗。
(三)保護與發展共存
在當今時代,憑借著獨特的民族魅力與藝術形式,民族聲樂藝術被更多受眾群體所認可與接受,這對于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具有重要意義,為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帶來了支撐。在得到更多受眾群體的認可后,如何保護與發展民族聲樂,并讓更多受眾群體通過民族聲樂了解與喜歡傳統藝術,成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承民族聲樂的重要目標。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會將民族聲樂作為文化藝術交流的關鍵內容,在民族聲樂的媒介作用下,促使雙方實現多方面深入交流,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可將民族聲樂視為維系雙方關系的橋梁。盡管不同民族的習慣、生活環境、地貌、地域不同,但是因為有民族聲樂,能夠使得各民族在深入交流時不會面臨嚴重障礙,這也表明通過情感與精神層次的交流能實現音樂相互交流,其表現形式并不局限于語言交流,民族聲樂能夠起到拉近彼此與聯絡感情的效果。在保護與挖掘民族聲樂藝術時,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與推動民族聲樂發展的前提下,發揮其潛移默化傳遞出的凝聚力。不同民族能以民族聲樂為媒介,實現相互包容與交流,通過民族聲樂進行溝通與融合,更有利于保護與傳承民族聲樂,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理解。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傳承策略
(一)發揚民族聲樂特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需要做到發揚民族聲樂特色,憑借民族聲樂獨特的藝術價值與特色吸引更多受眾群體,從而實現民族聲樂逐漸發揚光大的目標。在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的過程中,應發揚的民族聲樂特色包括:音色甜美、自然、表現力豐富,能夠營造出吸引受眾群體的優美意境,演唱者在演唱此類民族聲樂藝術作品時,需要將民族聲樂意境融入進去,注重營造符合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內容的意境。傳統聲樂理論也突出強調融入意境的關鍵性,只有注重意境與音律,才可以確保民族聲樂產生有價值的意境美,促使民族聲樂更具特色。另外,應發揚民族聲樂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具體體現在演唱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風格上,例如:南方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多體現優美、秀麗特點,這是因為南方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創造地域以青山綠水為特色;而山勢高聳地域的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則體現在寬廣與高遠。所以,在傳承與發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聲樂時,與地域特色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吸引當地受眾群體,讓受眾群體與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產生情感共鳴,促進推廣民族聲樂。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發揚民族聲樂的語言特色,主要是指民族聲樂藝術作品演唱聲音需要圓潤、婉轉,吐字要清楚,感情要真摯,由此,才能夠保證傳承與發展的民族聲樂更具感染力。
受多元文化背景影響,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聲樂都呈現出不同于他者且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所以,在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發揚民族聲樂特色,在汲取民族聲樂優秀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將部分口頭方式傳承民族聲樂藝術作品轉變為以正式方式傳承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為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為了創新民族聲樂,并將之推廣與發展到更大的平臺,甚至能夠讓全世界感受到民族聲樂藝術的特色,相關人員應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將本土文化與借鑒的優秀西方文化融合起來,在發揚民族聲樂特色的前提下,促進民族聲樂全面發展。
(二)培養民族聲樂人才
民族聲樂承載著我國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從整體角度出發,民族聲樂在傳承與發展中呈現向上發展的態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相關部門針對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制定了許多專門措施,用于推動民族聲樂逐漸滲透至受眾群體的日常精神生活中,讓受眾群體擁有更多的音樂文化藝術交流方式。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為了能夠讓更多受眾群體認識到傳承與保護民族聲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需要進一步落實培養民族聲樂人才工作,以更加生動、直觀、新穎的方式,將優秀的民族聲樂浸潤到學生心中。民族聲樂教師要將豐富的演唱技巧傳授給學生,并為每位學生提供專業性指導,由此確保學生民族聲樂知識與技能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不斷提高自身民族聲樂演唱水平。
在培養民族聲樂人才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傳承方式符合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負責民族聲樂的教師需要不斷完善民族聲樂教學方式與內容,為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提供良好環境,讓課堂發展成為科學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的主要陣地。在培養民族聲樂人才的過程中,民族聲樂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與學生進行密切溝通,并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根據溝通與觀察結果,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民族聲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民族聲樂學習氛圍,促使民族聲樂教學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培養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不僅要求學生提高審美能力,還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感知民族聲樂文化的傳承價值,在當前面向現代化藝術教育的體制中,將西洋文化與民族聲樂教育結合起來,積極學習民族聲樂藝術的精髓,促使民族聲樂成為多元文化的重要焦點。
(三)加大民族聲樂宣傳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民族文化與民族藝術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研究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欲望也更加強烈,也愿意積極參與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因此,為了能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傳承與保護民族聲樂,相關人員需要摒棄傳統的傳承與保護理念,發揮政府部門的牽頭作用,在不同層面加大民族聲樂保護與傳承宣傳力度,向大眾傳遞傳承與保護民族聲樂意識,在大眾中營造傳承與發展民族聲樂的良好氛圍。另外,還可采取定期邀請專業民族聲樂藝術家的方式加大民族聲樂宣傳力度,例如:邀請民族聲樂藝術家積極參與社區民族聲樂傳承主題活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傳承與保護民族聲樂。
為了擴大民族聲樂的影響力,需要加強民族聲樂宣傳,讓更多的人能夠熟知民族聲樂。首先,需要提高受眾群體對民族聲樂的贊同感,只有如此,才能夠確保更多受眾群體接受民族聲樂,例如:可通過網絡或電視等多個渠道,播放與民族聲樂相關內容,加深聽眾對民族聲樂的理解,并提高聽眾對民族聲樂的支持度與認同感。其次,舉辦多元化的民族聲樂宣傳活動,在舉辦相關活動之前開展宣傳工作,吸引更多受眾群體參觀與參與民族聲樂宣傳活動,有效提高民族聲樂在受眾群體之中的影響力。在宣傳民族聲樂的過程中,可邀請民族聲樂表演者進行現場表演,讓聽眾近距離地接觸與感受民族聲樂韻味與魅力,從而保證民族聲樂宣傳效果。最后,在宣傳民族聲樂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與受眾群體之間的互動,由此,才能夠引導受眾群體對民族聲樂產生認同感,進而達到宣傳民族聲樂的目標。
四、結語
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形勢下輸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能夠憑借其具備的文化內涵,促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屹立于多元文化之林,傳播我國民族頌揚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大民族聲樂傳承與發展力度,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也要求相關人員高度重視民族聲樂傳承工作。在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為了確保民族聲樂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需要堅持民族聲樂特色,培養民族聲樂人才,加大民族聲樂宣傳。在實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聲樂傳承策略的基礎上,更大程度上保護與傳承民族聲樂,調動受眾群體參與傳承民族聲樂的積極性,融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現代因素,使得民族聲樂獲得更大的傳承與發展空間,擴大民族聲樂在受眾群體中的輻射范圍,進而發揮民族聲樂在宣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吳錫麟.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探索、實踐與思考[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9(01):51-56.
[2]烏云陶麗.民族聲樂高原上的引航人——緬懷民族聲樂教育家糜若如教授[J].人民音樂,2022(06):45-50.
[3]柴玲.風格·韻味·意蘊——民族聲樂藝術傳承性芻議[J].文藝爭鳴,2018(12):178-180.
[4]項菲,劉冠宏.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研究——評《多元文化視閾下的民族聲樂演唱與傳承》[J].新聞與寫作,2020(12):116.
[5]孫消.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思考[J].四川戲劇,2021(06):101-103.
[6]董雷.彰顯聲樂藝術特色 助力民族文化“走出去”--評《中國聲樂藝術的民族化發展與傳播》[J].傳媒,2021(14):4.
[7]陳果,吳光學.民族聲樂跨界現象的思考與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1(5):126-130.
[8]陸曉月.聲樂演唱教學中學生跨界能力培養探討——評《多元文化視閾下的民族聲樂演唱與傳承》[J].中國教育學刊,2020(05):117.
[9]李雯靚.多元文化視野下我國民族聲樂的傳承發展策略[J].鄂州大學學報,2022(05):62-63.
[10]龐興華.淺談多元文化視角下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多維思考[J].今古文創,2020(1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