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民眾文化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也使得文化旅游成為旅游業的重心。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可以進一步豐富旅游的內容和形式,進而通過文旅產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非遺文化是我國的歷史瑰寶,其類型豐富多樣,極具文化價值,將非遺文化與文旅產業進行融合不僅可以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而且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對非遺文化進行更有效的保護。因此,本文圍繞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展開相關探究。
關鍵詞:非遺" 非遺音樂文化" 文旅產業"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J0-05
近年來,產業融合發展迅速,產業融合不僅能很好地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而且能為產業升級提供更好的條件,讓其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進而達成產業的現代化發展目標。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將非遺音樂文化和文旅產業進行融合既能促進文旅產業的發展,讓文旅產業可以有“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也可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讓傳統厚重的文化可以充滿新的“活力”,使其可以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進而使兩者達到共贏的發展效果。
一、非遺音樂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民族的精神思維和感情記憶,展現著這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展開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民族自信心和文化歸屬感的提升,對國家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振興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非物質音樂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種類,主要包括民族地區的民風、民俗、說唱、演奏、舞蹈、戲曲、曲藝等多種音樂藝術元素。非遺音樂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展現,也是該地區或該民族的發展動力,通過非遺音樂文化可以讓民眾更好地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可以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精神。文化的根本意義在于滿足社會、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的任何形式和結構都會隨著時代發展進行變化更迭,因此文化藝術形式的變遷本質上就是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此展開非遺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不管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還是個體文化需求滿足的角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文旅產業的發展現狀
文旅產業是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種類,其核心在于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文化資源為內容所展開的旅游活動既能使旅游的品質更高,也可以讓游客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其不僅在游客個人的素質涵養增強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旅游內容、增強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提升旅游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世界更了解中國,還可以讓中國民眾增強文化自信,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良好構建。文旅產業是一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結合的新興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提升地方經濟,同時也可以使旅游經濟得到不斷增長,進而提高社會經濟總量。此外,文化旅游也是促進民眾精神文化提升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們了解到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這對于和諧社會的良好構建是十分有利的。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民眾喜愛的一種旅游形式,為文旅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發展條件的同時,也為文旅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文化旅游產業是內涵要素非常豐富的一項產業,它以文化為核心,打破了旅游與其他產業間的壁壘和界限,形成了一種新的融合型產業,該產業因具有良好的融合性,所以最適合與非遺音樂文化進行融合。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是非遺本身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續存要求的必然選擇。
三、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創新產業發展途徑,增加經濟效益
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創新文旅產業的發展途徑,整合產業的資源優勢,更好地拓展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方向,讓文旅產業可以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現今的時代是合作共贏的時代,只有展開合作和融合,才能互相創造價值,才能取得共同的發展。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讓文旅產業的人文氣息更為濃厚,可以讓文化旅游的內容更為豐富,提高經濟創收的動力,帶動文旅產業和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例如,陜北的腰鼓文化,在與文旅產業融合中不僅成為帶動陜北地區經濟的重要因素,也成為陜北的重要名片,使更多人了解陜北,了解陜北的歷史文化。又如,普定縣補郎鄉境內有夜郎湖、重陰山梁子等自然景觀和苗族跳花、刺繡、花燈、蘆笙舞、口彈琴、蠟染等民族民間文化旅游資源。近些年,補郎鄉正在加快農旅產業的發展步伐,開發以本杰村為重點的夜郎湖周邊風光旅游資源,推進重陰山梁子自然景觀旅游,促使全鄉自然風光旅游開發初具雛形,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二)促進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通過簡單的方法保護和傳承非遺音樂是存在困難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將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可以提高非遺音樂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效率。為廣大群眾普及非遺音樂知識和文化,使廣大群眾認識到非遺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讓更多人認識到豐富多彩的非遺音樂文化,使民眾對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意識得到提升,為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民眾基礎,可以不斷延續非遺音樂的藝術魅力,賦予非遺音樂文化更多的藝術價值,展現出非遺音樂文化在時代文化發展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讓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例如,蒙古族的呼麥,這種非遺音樂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使得更多年輕人更為喜愛呼麥這種非遺音樂文化,產生對呼麥技能的學習興趣,并且他們也更愿意到內蒙古等地進行“原汁原味”的音樂欣賞,如此,不但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的文旅發展,也可以使呼麥這種古老的非遺文化以新的形態被有效進行保護和傳承。又如,貴州在宣傳侗族大歌時,利用“非遺音樂+自媒體”的方式,拍攝了囊括所有侗族歌曲種類的電影,歌曲編曲以侗族大歌為和聲,通過亮相國際舞臺等宣傳方式,從而使侗族大歌這朵藏在貴州深山里的民間藝術奇葩聲名遠揚。同時,在侗族大歌推廣方面還積極組織傳承人進校園、進課堂授課,有效地推進了侗族大歌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有助于產業融合理論體系的完善
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是在科學的產業發展理論支撐下開展的,并且在理論不斷成熟和科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推進。這就需要對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的機理和動力進行詳細梳理,結合國家政策引領支撐,重視地方文化精英、技術創新驅動等多方面的共同協作,形成多方聯動融合的動力機制,不斷完善產業融合理論體系。產業融合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可以使兩者的融合效果更佳,融合力度更強,并且通過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更好地對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積極指導,使產業融合的經驗更加成熟,讓產業融合發展的價值意義更好地得到凸顯。兩者的融合一方面為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新穎的市場形勢,另一方面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消費觀念和文化涵養,最終實現“雙贏”。如,自媒體平臺的利用為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貴州劍河縣苗族飛歌官方賬戶入駐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后,通過在網上發布宣傳苗族飛歌的視頻,吸引了大量粉絲,很多關注這些內容的粉絲會從線上轉入線下,紛紛到當地實地旅游打卡,從而增強了當地的影響力,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四、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
(一)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理念科學化
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有著密切關系,兩者更多是以相輔相成的關系進行融合發展,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文旅產業的不斷壯大,反之文旅產業的良好發展又會更好地促進非遺音樂文化保護和傳承。在全面融合的條件下,組織層面的融合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結合我國相關的文旅產業融合政策和本區域的實際情況以及非遺音樂文化保護情況等多個方面,有力實現區域內部和外部非遺音樂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從非遺音樂資源本身出發通過整合梳理使其得到集中展示和價值轉換,進而使非遺音樂文化的文旅產業得到更好建設。同時,需要以非遺音樂文化為核心,整合其他產業、政府、人力等多方資源,打造融合性更強的非遺音樂旅游產業,擴大融合后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必須重視兩者的科學融合,要能通過科學的融合理念來使兩者得到共同發展,使其達到雙贏。我國的非遺音樂文化豐富多樣,對非遺音樂文化的深度挖掘可以從文化旅游的角度展開,進而開展相應的文旅活動,讓非遺音樂文化的傳播更為廣泛,更具影響力,并且可以更好地加強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使非遺音樂文化相關的文化旅游活動更有活力和魅力。因此,在進行兩者的融合發展中要能將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進行融合。可以以非遺音樂為核心展開多種文化旅游活動的開發,以非遺音樂為主體舉辦特色的音樂節或者音樂比賽,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相關地區進行文化旅游,也能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如,每年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普定縣補郎鄉等堆村、新秀村、下壩村都會開展苗族傳統跳花節,節日中人們會進行苗族服裝服飾展示、歌舞比拼、山歌比賽、斗雞等,苗族風情濃郁。結合“我們的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以傳承弘揚補郎鄉民族民間文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
(二)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產品多樣化
在非遺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展開融合產品的創新和研發可以讓其產品更為多樣化,而多樣化的產品又能使二者具有更好的融合效果,可以使產業融合經濟效益最大化,讓相關的文化旅游宣傳和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可以得到更好地開展。首先,要讓非遺音樂文化與文創產品進行結合。文創產品是當前文旅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創產品從出現以來就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并且樣式豐富的文創產品能夠提升游客的購買欲望。文創產品不僅能帶動文旅經濟的增長,還能宣傳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可以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增加非遺音樂文化元素,如樂器擺件、帶有非遺音樂的賀卡和禮品、帶有非遺音樂文化元素的文具用品等,從而讓非遺音樂文化和文旅產業可以更好地融合發展。其次,可在各旅游景點增加非遺音樂的表演和相關文化信息的展示,以此形成宣傳效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非遺音樂文化的發源地進行文化旅游,也讓更多人可以更好地感受非遺音樂文化的魅力,甚至可以成為一名非遺音樂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最后,可以建立有關非遺音樂的展覽館。為了有效地對非遺音樂文化進行宣傳和保護,應建立更為專業的展覽館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詳細說明和展示,可以通過現代先進科技的運用構建虛擬現實博物館,進而通過特色的數字化展館宣傳非遺音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使非遺音樂從過去單一的聽覺欣賞變為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多角度欣賞,可以為游客帶來更好的視聽體驗,使他們更加熱愛非遺音樂。建立非遺音樂展覽館可以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可以展示更多的非遺音樂文化的文字資料和影像資料,可以吸引更多學者對非遺音樂文化進行研究,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也為地方文旅產業帶來更多的藝術文化資源。如,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馬頭琴展覽館,通過現代感極強的多媒體展現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現了馬頭琴文化和制作工藝,使得各位前來參觀的游客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非遺音樂的美,彰顯了蒙古族音樂的深厚魅力。
(三)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業態多元化
業態融合也是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是加強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業態融合可以讓非遺音樂文化轉變為旅游產品,可以更好地讓非遺音樂文化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進而使兩者的經濟效益更高,影響力更大,內容更為豐富。非遺音樂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它的內涵和魅力更多偏向于靜態,但是通過與文旅產業的結合可以使非遺音樂文化的內涵和魅力更為動態,可以讓民眾從多個角度了解非遺音樂文化,并以此推出更具有經濟效益的文化產品,使其具備良好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具備好的經濟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旅游的本質就是為了獲取利益,因此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獲取利益,想要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能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轉化,讓其成為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讓其可以具有經濟價值。例如,可以與地區各大景點合作,進行非遺音樂的播放,給予非遺音樂更多的展示平臺。同時,還可以和歌劇院、音樂廳等相關機構合作,進行相關音樂作品的編排和演出:其一,可以編創適宜在全國各地音樂廳進行巡演的音樂作品,該類作品能更好地對非遺音樂進行宣傳和展示;其二,依托非遺音樂文化發源地創作實景版音樂作品,該類音樂作品可以讓人印象更為深刻,可以通過原生態的表演讓觀看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進而使游客的實地旅游體驗更為良好。音樂作品的編排在提升非遺音樂文化經濟價值的同時,也能使文化旅游的藝術性更強,讓游客的旅游體驗更好,可以更好地收獲游客的口碑,進一步促進相關文旅產業的發展。此外,可以與網絡媒體合作,將創作的音樂作品通過網絡媒體進行更大范圍的宣傳,以非遺音樂文化的宣傳展示來更好地帶動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讓更多的游客更愿意對非遺音樂文化發源地進行了解,更愿意前往當地進行文化旅游,進而使當地的文旅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四)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服務健全化
在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完備的服務體系構建是其關鍵環節,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可以讓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更為良好,可以有效提升游客滿意度,從而創建口碑,通過好的口碑效應更好地促進文化旅游營銷活動。與傳統的公共服務質量相比,以非遺音樂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旅游服務應更重視特色服務的展現,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文旅產業發展中的服務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基礎設施服務,其二為人員服務。基礎設施服務是旅游景區的最為基本的服務體系,與游客的滿意度直接掛鉤。而人員服務是拓展性的服務,是柔性服務的重要體現,在游客文化旅游過程中人員服務也影響著游客的文化旅游滿意度。因此在兩者的具體融合發展中應展開產業融合服務健全化的構建。在基礎設施服務方面,需要以非遺音樂文化為中心建設相關的展館、布置相關的場地等,讓游客可以在欣賞非遺音樂的同時,欣賞到非遺音樂文化。如在“漁歌”這種非遺音樂文化融合中就可以布置相應的捕魚場景,可設置專門的展覽廳展示有關“漁歌”的非遺音樂文化,這樣既能增加游客對于“漁歌”非遺音樂文化的了解,也能使他們有更多的旅游場地和文化欣賞場所。在人員服務中可以增加游客體驗項目,如可讓游客進行民歌演唱學習,可讓其穿上特色服裝根據場景來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體驗,并且可以提供非遺音樂演唱的錄制服務,將游客所歌唱的“漁歌”制作成數字資料,進而有效提高游客滿意度。此外,還可以提供講解服務,為游客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專業講解,從而提升他們對文化旅游的滿意度。
(五)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品牌形象的建立
在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要能展開整體規劃,要能更好地建立以非遺音樂文化為基礎的文旅產業的品牌和形象,讓其融合發展可以更好地通過良好的口碑和形象達到緊密融合發展的效果,可以讓其融合發展的質量更高,打造屬于自己特有的文化IP,在今后可以依托特有的文化IP展開更為良好的融合發展。首先,在非遺音樂文化文旅活動開展中需要設置具體的文化形象,如針對古琴藝術或者琵琶藝術等非遺音樂文化可以設計古琴或者琵琶的文化形象,可邀請專業的設計人員設計出卡通、典雅等多種風格的文化形象,進而更好地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的文化需求和審美需求。同時,可以根據所打造出的文化形象進行文創產品設計,還可在不同景區設置相應的形象展示牌進行形象展示,進一步促進文化品牌的建立。其次,可以通過當前發展迅速的網絡媒體進行非遺音樂文化宣傳和文化形象展示,使非遺音樂文化具備品牌效應,這樣不但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還能不斷提升文旅產業的經濟效益,也能讓非遺音樂文化可以有更多的保護傳承方法。最后,可以借助我國的傳統節日展開“非遺音樂文化+文化旅游”的品牌宣傳。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各民族各地區也有著各自的節日慶祝活動,這些傳統的節慶可以為“非遺音樂文化+文化旅游”的融合奠定良好的融合基礎,對此可以在節日活動時進行非遺音樂文化的宣傳,可以依托各地區的非遺音樂文化展開節慶活動,如慶祝新年的鼓樂表演活動等,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借助節日的契機展開非遺音樂文化的節日品牌宣傳,還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來進行文化旅游。
(六)合理開發促進非遺音樂文化文旅產業雙發展
要想保證文化本源與文旅產業間的有效銜接,就必須依賴堅實的研究基礎和強大的研究團隊,為此針對非遺音樂文化和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從兩方面加大研究:一方面,相關的文化部門和研究學者要能對非遺音樂文化進行不斷挖掘和探索,要能進行全面的資料收集和整理,探尋更多文化的影像資料和文字資料,讓非遺音樂文化可以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有效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增加非遺音樂文化項目的“造血”功能,探索非遺音樂傳承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機制。首先,可以對非遺音樂進行整理和提煉,可以選擇更符合現代人觀念和易于傳唱或者演奏的樂曲為文化旅游體驗活動增加體驗曲目,需要將非遺音樂文化中較為晦澀難懂的內容轉化成易于游客觀看和欣賞的內容,從而提升游客對相關文旅活動的適應性,讓非音樂專業的游客也可以真正了解非遺音樂文化,讓每一位游客都能得到好的旅游體驗。其次,需要運用整個區域的靜態和動態資源,可在非遺音樂文化展覽館推介展覽功能的基礎上創建集學習、展示交流、互動體驗為一體的非遺音樂表演場所,讓游客走進展覽館中就能欣賞到傳統的非遺音樂表演,也可以購買相關的文創產品,這種方式既能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動態和靜態的互補保護,也能更好地滿足游客一體化的旅游需求,可以更好地增加文旅活動的影響力。此外,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在有關非遺音樂文化的文創產品或者展示資料等物品上設置二維碼,進而讓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實時了解非遺音樂文化,刺激其在相關文旅活動中的消費欲望,增加非遺音樂文化旅游的經濟效益。最后,在非遺音樂文化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還可以大力發展研學旅游,以社會化認知推動社會化傳承,讓非遺音樂文化有更為強大生機的同時,也可以有更為良好的市場需求支撐,讓非遺音樂文化在傳承和旅游的利用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五、結語
總而言之,非遺音樂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有著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可通過多種融合發展措施讓二者的融合發展效果更為良好,讓非遺音樂文化得到好的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讓區域旅游經濟水平得到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我國旅游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公為.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3):40-45.
[2]李晴,王若晨,王會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模式與路徑初探——以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為例[J].新西部,2022(05):92-94.
[3]劉毅飛.文旅融合背景下地區非遺文創產品的創新開發路徑——以江蘇常州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20-25.
[4]黃之琳.“非遺+旅游”:構建長寧文化產業帶的新舉措——非遺傳承保護在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特殊效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3):25-26.
[5]王公為.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的耦合發展研究——以內蒙古為例[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21(03):40-45.
[6]姚莉.“文旅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與挑戰——以玉屏縣侗族非遺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07):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