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應用要點,包括合理利用肥料和水資源、優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等,其次闡述了病蟲害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能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并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但面臨著種植技術和病蟲害問題。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以及有效防治病蟲害已成為農業科學研究的重點。因此,對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應用要點
1.1土壤改良
土壤測試與養分平衡。進行土壤測試,包括pH值、有機質含量、養分含量等指標的檢測,了解土壤的基本情況。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制定合理的施肥計劃。考慮到小麥對氮、磷、鉀等主要營養元素的需求,確保養分供應的平衡。在施肥計劃中注重有機肥料的使用,例如農家肥、畜禽糞便等,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微生物活性。
翻耕與深松。適時進行翻耕操作,將上層土壤與下層土壤進行混合,促進養分分布均勻。深松是指將土壤深度松動至20~30cm,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可以利用拖拉機配備耕整機等設備進行操作。深松有助于根系的發育和水分的滲透,提高小麥吸收養分的能力[1]。
有機質的添加。添加有機質是改善土壤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梢酝ㄟ^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根據土壤類型和有機質含量情況,制定合理的有機質添加量。通常建議每畝添加有機質300kg左右。
礦質肥料的合理使用。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合理選擇礦質肥料,并按照施肥計劃進行適量施用??紤]到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對養分的需求變化,進行分期施肥,以滿足作物的需要。注意避免過量施肥,以防止養分浪費和環境污染。
土壤pH的調節。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如發現土壤酸性或堿性過高,可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節。酸性土壤可使用石灰進行中和處理,提高土壤的pH值;堿性土壤可施用硫酸銨等酸性肥料進行調節。合理的土壤pH值有助于為小麥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促進小麥根系對養分的吸收。
1.2選種與種子處理
品種選擇。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小麥品種??紤]到不同地區的溫度、降水和日照等環境因素,選擇具有抗逆性、產量高、品質好的適宜品種。參考當地農業部門或農業科研機構發布的小麥推薦品種列表,了解各品種的特點和表現。以山東省菏澤市為例,可采用山農51、山農56等通過國審的小麥品種。
種子采購。選擇正規的種子供應商購買優質的小麥種子。確保種子的品種純度、發芽率和健康狀況。注意種子的保存期限和儲存條件,選擇新鮮、無病蟲害的種子[2]。
種子處理。種子浸種:可以對小麥種子進行浸泡處理,以提高發芽率和抗病蟲害的能力。可使用生物制劑(如生物菌劑)或化學制劑(如種子增產劑、殺菌劑)進行浸種處理。種子外涂劑處理:通過將種子外表涂覆上防病蟲害的藥劑,增強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種子大小分選:根據種子大小,進行篩選和分級,以提高播種的均勻性和適宜密度。
發芽率測試。在播種前進行發芽率測試,通過將一定數量的種子放置在適宜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觀察發芽情況,并計算發芽率。根據發芽率確定實際播種時所需的種子量,保證播種密度的合理性。
1.3合理播種
播種時間選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小麥品種的生育期,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通常在氣溫穩定、土壤濕度適宜的時期進行播種。參考當地農業部門或農業科研機構發布的小麥播種時間表,結合歷年的氣象數據和經驗進行決策。
播種密度控制。根據小麥品種的生長特性和推薦的播種密度,確定合理的播種密度。一般以單位面積內的穗數為指標,不同品種的播種密度會有所差異,也需要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和灌溉條件等因素。
播種深度控制??刂菩←湹牟シN深度,以保證種子能夠充分接觸到土壤,并獲得適宜的水分和養分供應。一般情況下,小麥的推薦播種深度在3~5cm之間。具體的播種深度也會受到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的影響。
播種方式。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根據當地的耕作設備和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常見的播種方式有直播、穴播和條播等。直播是將種子均勻散布在整個播種面上;穴播是將種子分別放置于預先挖好的小穴中;條播是將種子按一定的間距放置在播種行上。在選擇播種方式時,要考慮到播種效果、節約種子和勞動力成本等因素。
土壤濕度管理。確保播種前后的土壤濕度適宜,以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根據土壤濕度監測數據和經驗,判斷合適的播種時機。避免在過濕或過干的土壤條件下進行播種[3]。
播種技術操作。在播種前,對播種設備進行檢查和調整,以確保其能夠正常工作和均勻播種??刂撇シN速度和行走路徑,保持播種的均勻性和一致性。播種后,及時覆蓋土壤,確保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促進其發芽和生長。
1.4灌溉管理
灌溉方法選擇。根據當地的水資源狀況和土壤類型,選擇合適的灌溉方法。常見的灌溉方法包括滴灌、噴灌、渠道灌溉和噴灑灌溉等。在選擇灌溉方法時,考慮到地形特點、作物需水量和水資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灌溉時機。通過土壤水分監測和作物需水量評估,確定合理的灌溉時機。避免旱季或作物生長關鍵期出現持續的土壤干旱情況。建議在作物生長初期、抽穗期、灌漿期等關鍵時期增加灌溉頻次,以滿足作物水分需求。
灌溉量控制。根據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狀況,合理控制灌溉量。避免過度灌溉造成土壤淤積或水分過剩而導致根系窒息??山柚寥浪謧鞲衅鞯仍O備監測土壤水分含量,實時掌握土壤水分狀況,調整灌溉量[4]。
灌溉方式。采用分層灌溉方式,逐漸增加灌溉量,使水分滲透到深層土壤,促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發展。避免頻繁淺表灌溉,以減少土壤蒸發和表面徑流損失。
灌溉管理。定期檢查灌溉設施的運行狀況,確保灌溉系統正常工作,避免漏水、堵塞等問題。結合作物生長情況和氣候變化,靈活調整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效果。
1.5栽培管理
追肥管理。根據小麥的生長期和養分需求,制定合理的追肥計劃。通常包括基肥和追肥兩個階段?;适┯迷诓シN前或苗床準備時,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品種的養分要求,添加適量的有機肥料、礦質肥料或復合肥料等。追肥主要根據小麥的生育期和土壤養分狀況進行,注重氮、磷、鉀等主要養分的補給。追肥時可結合噴灌、滴灌等灌溉方式,將肥料溶液均勻施加到根系附近。
雜草控制。采取綜合措施控制雜草,包括物理除草、化學除草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在播種前進行徹底的雜草清除,避免與小麥競爭水分、養分和光線。結合小麥生長階段和雜草種類,合理選擇除草劑進行噴灑。注意按照藥劑使用說明和劑量要求施用,避免對小麥產生負面影響。合理輪作和間套作,利用雜草抑制作用的作物,如菜豆、油菜等[5]。
預防和管理氣候變化。根據氣候變化的趨勢和特點,調整栽培管理策略。針對干旱和高溫等極端天氣情況,增加灌溉量、適時遮陰等措施,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和溫度。定期監測氣象數據和作物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栽培管理措施。
2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應用要點
2.1農業防治
加強巡查。定期巡查田間,注意觀察小麥植株和葉片的變化,及時發現病蟲害初期癥狀。在小麥生長季節中定期進行病蟲害監測,包括采集標本、記錄發病情況,借助專業設備如昆蟲黃板、粘蟲球等進行蟲害監測。結合氣象數據和病蟲害歷史發生規律,建立預警模型,提前預測和預警病蟲害的發生。
合理輪作和間套作。利用輪作和間套作原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避免連作,通過合理選擇作物種類和序列,打破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和生命周期。
雜草控制。嚴格進行雜草清除工作,避免雜草與小麥競爭養分和水分。使用物理除草措施,如手工除草、機械除草等。結合小麥生長期和雜草特點,選擇合適的除草劑進行噴灑,注意按照使用說明和劑量要求施用。
合理施肥。根據土壤測試結果和小麥品種的養分需求,制定合理的追肥計劃。注意平衡氮、磷、鉀等關鍵元素的供應,以提高小麥抗病蟲害的能力。
2.2生物防治
寄生性天敵。針對某些寄生性害蟲,可以引入其天敵進行控制。例如,對于小麥蚜蟲,可以引入天敵吉丁虎來捕食和寄生蚜蟲種群。引入天敵時,需要根據害蟲發生規律和天敵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合適的釋放時機和數量。以小麥蚜蟲為例,一般在小麥拔節期前后,根據害蟲密度每畝釋放天敵10~20只左右,重復釋放2~3次。
拮抗細菌和真菌。利用拮抗細菌和真菌來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傳播。選擇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如枯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梢酝ㄟ^種子浸種或土壤施用的方式進行拮抗微生物的應用。以小麥白粉病為例,可以使用含有拮抗真菌的制劑進行噴灑,一般在發病初期和初見病斑時進行噴灑。
誘殺劑。利用特定的化學物質來吸引和誘殺害蟲。選擇合適的誘殺劑,如性信息素、嗅覺誘殺劑等。在害蟲發生高峰期或密度較大時進行誘殺劑的噴灑或釋放。以小麥薊馬為例,可以使用薊馬性信息素作為誘殺劑,每畝使用量為1~2mg。
螢火蟲捕食技術。利用螢火蟲對某些害蟲的捕食作用進行防治。根據害蟲發生規律和螢火蟲的生物學特性,選擇適當的生境條件來吸引和促進螢火蟲的繁殖和生長。以小麥心葉蚜為例,增加田間草本植物的種植密度和多樣性,提供更好的棲息和食物來源,有利于螢火蟲的繁殖和捕食。
2.3化學防治
多菌靈。適用于多種小麥病害的防治,如銹病、葉斑病等。使用時根據病害發生情況和建議劑量,在植株葉面均勻噴霧或灌溉處理。噴霧間隔一般為7~14d,具體根據病害程度和氣象條件調整。
敵草快。適用于小麥田的禾本科雜草(如稗草、克隆草等)的防除。施藥時選擇小麥拔節期至抽穗期,草高10~15cm時施用,噴霧或灌溉處理。根據雜草密度和生長情況,使用劑量一般為75~100g/hm2。
噻菌唑。適用于小麥白粉病、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在小麥拔節至抽穗期,發病初期進行噴霧處理,覆蓋植株葉面。根據病害嚴重程度和建議用量,通常使用劑量為200~300g/hm2。
硫磺。適用于小麥蚜蟲、螟蟲等害蟲的防治。在小麥生長期間,蟲害密度較高時進行噴霧處理。通常用量為每公頃使用3~5kg。
溴氰菊酯。適用于小麥銹病、葉斑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在小麥拔節期至抽穗期,發病初期進行噴霧處理。通常用量為每公頃使用600g。
噠螟靈:適用于小麥蚜蟲、蚜虱等害蟲的防治。在小麥拔節期至抽穗期,蟲害密度較高時進行噴霧處理,通常用量為每公頃使用75g。
2.4物理防治
手工除蟲。定期巡查小麥田地,觀察并手工捕捉有害昆蟲??梢圆捎萌斯づ拇?、挑選、捕捉害蟲的方式進行。對于較大體積的害蟲,可以使用手工摘除或切割方法進行控制。
機械除草。利用農業機械進行雜草清除,如使用旋耕機、翻耕機等進行耕作,將雜草連根拔起。可以利用噴灌機具或噴霧器進行草甘膦等除草劑的噴灑,對雜草進行有效控制。
隔離和覆蓋。對于病害傳播較快的病原體,可以采取隔離措施,將已感染的小麥植株及時移除,并與健康植株保持一定距離。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可以采用覆蓋物來保護植株免受病害侵襲。例如,在小麥苗期使用覆蓋膜進行保溫,防止病害的發生。
清洗和消毒。對于種子、工具和農機等可能攜帶病原體的物品,應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以防止病害的傳播。清洗和消毒時可以使用適當的消毒劑或漂白粉水溶液,對物品進行浸泡或噴灑處理。
阻隔屏障。在小麥田地的周邊建立阻隔屏障,如設立風簾、圍墻或使用遮陽網等措施,減少病蟲害的侵入。選擇合適的材料和設計,確保屏障能夠有效阻擋目標病蟲害。
2.5病蟲害監測與預警
無人機遙感監測。利用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或紅外相機,對小麥田地進行航拍,獲取高分辨率的圖像數據。通過圖像處理和分析,可以檢測出植被指數、葉面積指數等參數,進而判斷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衛星遙感監測。利用衛星獲取遙感數據,對大范圍的小麥種植區域進行監測。衛星遙感數據可以提供植被指數、溫度分布等信息,輔助判斷病蟲害的發展情況和影響范圍。
數據采集與傳輸。利用移動設備、傳感器等手段,采集田間實時的氣象數據、土壤濕度、病蟲害發生情況等信息,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中心數據庫。這樣可以實現實時監測和數據共享,方便專家和農民進行遠程決策和協作。
數據分析與預警系統。建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病蟲害預警系統,利用大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算法,對收集到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模型構建。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的探究,我們可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合理利用肥料、水資源和土壤改良措施,結合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可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采用綜合的病蟲害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手段,可以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武軍濤.小麥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當代農機,2023(06):95-96.
[2]羅麗麗.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河北農業,2023(04):70-71.
[3]陳玉芬.小麥高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04):69-71.
[4]韓春.安徽雙廟集鎮優質小麥品種“寧麥資126”高產種植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10):69-70.
[5]李蕊.小麥的高產增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23(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