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解決增加玉米農業產量的問題,本文就優質品種選育與精準施肥管理、科學施肥與合理密植、精細化管理與資源合理利用、有機肥料與生物防治、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農機設備五個方面進行研究,以我國河北、湖北等多個省份的農民或玉米種植機構為例,詳細分析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玉米;品種選育;科學施肥
2022年我國的玉米總產量達到2.59億噸,位居世界第二,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產量,我國的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是其中的重點,這是一種針對玉米種植的先進農業技術,旨在通過科學化管理和現代化方法,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這種技術綜合運用了優質品種選育、精準施肥、合理密植、病蟲害綜合防控、智能化農機設備等手段,以優化生長環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從而達到增加產量、提高玉米品質、提高農業效率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 優質品種選育與精準施肥管理
1.1優質品種選育
優質品種選育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的產量,改善玉米的品質,通過選育出耐逆性強、抗病蟲害、生長周期短、產量高且品質的優質玉米品種,可以顯著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在優質品種選育中,首先要進行廣泛的品種資源調查和收集,收集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類型玉米種質資源,包括地方品種、野生種等。接著,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篩選和鑒定,選取具有高產、耐逆性強、優質特點的親本材料。隨后,利用傳統雜交育種或現代生物技術手段,進行親本間的雜交,得到F1代。F1代往往具有較高的雜種優勢,表現為產量高于親本,這是雜交育種的重要特點。然后,通過對F1代的再選和后代的連續選擇,最終選出一系列性狀優異、穩定遺傳的優質玉米品種。例如我國農業部向全國主推的兩大優質玉米品種之一,屬于熟玉米雜交種的鄭單958就是優質品種選育的產物,它具有許多顯著特點,比如適應能力強、早熟、高產。鄭單958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全國種植約五億畝,它幾乎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種植。鄭單958的出籽率達90%左右,春天播種僅需105天即可收獲,夏天播種僅需96天,占據我國玉米產出中的一大部分。再比如我國農業部向全國主推的兩大優質玉米品種中的另一種,即鐵嶺先鋒種子研究有限公司選育的先玉355,它在我國的種植面積僅次于鄭單958,在遼寧、新疆等20多個省份都有種植[1]。
1.2精準施肥管理
在農田種植過程中,精準施肥管理根據土壤質量、植物需求和環境條件等因素,科學準確地施用適量的肥料,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盡量減少肥料的浪費和對于環境的污染。首先,精準施肥管理需要進行土壤檢測和植物營養診斷。這個過程可以借助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實驗室分析手段來實現,需要確保施肥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接著,根據土壤檢測和植物營養診斷的結果,科學制定施肥方案。同時,還需要考慮其他微量元素和有機肥料的使用,以確保作物在各個生長階段都能獲得充足的養分供應。在我國河北省的玉米種植中,農民往往采用傳統的施肥方式,將肥料均勻撒在田地上。由于缺乏精準的施肥管理,肥料的利用率不高,同時還會造成土壤污染。而近年來,河北省的一些農業合作社開始采用精準施肥管理技術。這些合作社首先對田地進行土壤檢測,確定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和pH值。然后,根據玉米的生長階段和養分需求,精確測算每個地塊應該施用的氮、磷、鉀等肥料量,并結合有機肥料的使用,制定了個性化的施肥方案。根據合作社的調查數據,采用精準施肥管理技術后,合作社玉米產量平均增加了15%以上。之前一塊田地的玉米產量約為每畝400kg,而在精準施肥管理的應用下,同一塊田地的產量達到了每畝460kg,產量顯著提高,且玉米的籽粒變得更加飽滿、顆粒均勻,外觀更鮮亮,口感更好。同時,因為施肥更加精確,減少了肥料的浪費,節約了種植的成本。
2 科學施肥與合理密植
2.1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通過合理施用肥料,確保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營養,從而實現優質高產。在我國,有許多農民和農業專家采用科學施肥來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以湖北省的玉米高產種植為例,在過去,當地農民使用傳統的施肥方法,產量和品質一直沒有變化。然而,在當地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的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后,他們決定嘗試科學施肥。種植前首先進行了土壤檢測,他們委托專業機構對土壤進行分析,發現土壤的各項養分含量較低,而pH值中性偏酸,在6.0~7.0之間,他們經過考慮后決定施用化學肥。根據土壤檢測結果,他們適量施用有機肥,氮、磷、鉀等化肥,其中氮肥在苗期施用較多,以促進植株生長;磷肥和鉀肥在抽穗期施用較多,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和充實。他們還嘗試使用秸稈覆蓋和有機肥料覆蓋的方法,不僅能減少水分蒸發和土壤侵蝕,還能逐步釋放養分,延長肥料的供應時間。通過科學施肥方法的應用,當地的玉米產量和品質取得了明顯提高。在前幾年的傳統施肥方式下,他們的玉米產量約為每畝500kg,而在應用科學施肥方法后,玉米產量顯著增加,達到每畝700kg以上,產量提升了40%以上。同時,玉米的籽粒充實度更高,顆粒飽滿,品質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2]。
2.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指根據玉米品種和生長條件,合理安排植株間距,使植株之間的距離適中,從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產量。在我國,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的玉米種植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該地區,農業科技人員采用了合理密植技術,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過去該地區傳統的玉米種植方式為一株玉米植株距離下一株植株50cm,而在采用合理密植技術后,植株之間的距離減少到30cm,從而增加了植株密度。通過合理密植,更多的植株被種植在同一塊土地上,土壤養分和水分的利用更加高效。其次,植株之間較近的距離有助于形成較為封閉的植被群,減少了雜草的生長,有效減少了雜草與玉米之間的競爭,保證了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長。與傳統種植方式對比,在使用合理密植技術的玉米田地中,每畝產量平均提高了10%以上,而且由于植株生長較為均勻,玉米的品質也得到了明顯提升。與此同時,由于密植減少了雜草的生長,農民節省了約20%的除草成本。
3 精細化管理與資源合理利用
3.1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和現代化管理方法,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控等進行精確、細致、個性化的管理。在精細化管理中,首先要對土壤進行測試,了解土壤的養分含量和pH值等情況。根據測試結果,精確控制施肥量和類型,通過現代化的氣象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利用土壤水分傳感器等技術,對土壤水分進行監測和調控,實現精準灌溉,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無人機等技術,實施精準噴灑農藥,有針對性地控制病蟲害。在我國,精細化管理在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中得到廣泛應用。以河北省為例,該省是我國重要的玉米種植區之一。在試驗區,農民采用了土壤測試與施肥調控技術,根據土壤養分含量為玉米科學施肥,同時利用氣象監測設備對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測,調整灌溉和通風等措施。在病蟲害綜合防控方面,利用無人機對玉米田進行巡查,并精準噴灑農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試驗結果顯示,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采用精細化管理技術的玉米產量由每畝500kg提高至每畝600kg,而農藥使用量減少了約四分之一,水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了20%。同時,玉米的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均勻度更高,口感更佳,使得農民獲得了更好的經濟效益[3]。
3.2資源合理利用
資源合理利用是指在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科學有效地利用土地、水資源、肥料和勞動力等資源,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效益,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節水灌溉技術是近年來推廣應用的一項重要措施,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傳統的灌溉方式中,許多農戶采用傳統的洪灌和滴灌方式,導致水資源浪費,同時影響土壤水分均衡,不利于玉米的生長。而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如微噴灌,可以將水直接輸送到植株根區,減少水分蒸發和流失,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資源。據我國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使用滴灌技術相比傳統灌溉方式,每畝節水可達30%以上。在玉米種植中,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家農民合作社引入滴灌技術。在這個合作社,農民采用滴灌技術灌溉玉米田,通過精確測算土壤水分需求,合理控制灌溉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應用滴灌技術,該農民合作社的玉米產量得到大幅提高,平均畝產增加了15%以上。
4 有機肥料與生物防治
4.1有機肥料
有機肥料是一種來源于植物、動物等有機物的天然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同時改善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的肥力。相比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具有環保、持久、改良土壤等優勢,近年來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機肥料主要來自農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等,經過堆肥或腐熟處理后得到。其主要成分包括有機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如N、P、K等)。有機肥料富含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通氣性和持水性,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同時,有機肥料中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有機物質,有助于提高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促進植物生長,增加產量和品質。有機肥料可以直接施用于種植區域,也可以與化學肥料混合使用,實現養分的全面供應。有機肥料的應用可以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學污染,有助于保護土壤和水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我國江蘇省徐州市,玉米種植合作社實施了有機肥料的推廣應用項目。該合作社采用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等廢棄物資源,進行堆肥處理,制成有機肥料,在使用有機肥料后,玉米的平均畝產量從傳統施用化學肥料的350kg提高到500kg,產量增加了近一半。同時,由于使用了有機肥料,該地區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逐年增加,土壤結構得到改良,土壤肥力不斷提升[4]。
4.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過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敵、病原體等生物因子,控制和減輕農作物的病蟲害,從而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品質。其原理是利用一種或多種天敵或有益生物,以捕食、寄生、寄主病原體感染等方式,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有效的控制。它可以調節農作物病蟲害的種群密度,從而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在湖南省岳陽市,農民合作社采用了生物防治技術來控制玉米田的害蟲——玉米螟。合作社選擇了一種寄生蜂——小黑蜂,它是玉米螟的天敵。小黑蜂能夠寄生在玉米螟的卵上,從而阻止螟蟲幼蟲孵化,從源頭控制害蟲種群。通過引入小黑蜂,在僅僅一年的時間后,玉米螟幾乎被徹底清除。
5 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農機設備
5.1現代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精準化。在山東省的玉米種植基地,農民采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玉米的生產效率和產量。通過智慧農業的應用,他們實現了精準播種、智能噴灌和施肥,并運用大數據分析來優化農業生產決策。與傳統種植相比,他們的玉米產量提高了15%,而化肥的使用量減少了10%,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20%。同時,農民的勞動強度明顯降低,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通過利用物聯網(IoT)技術,農民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獲取實時的田間數據。通過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AI能夠自動識別作物病蟲害和營養缺失等問題,及時發出預警,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5.2智能農機設備
智能農機設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機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省勞動力成本,減少資源浪費。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不斷進步,智能農機設備的應用逐漸普及。2021年5月12日,甘肅省首家玉米無人化農場開始運作,他們集成了多種無人化技術用于玉米田間種植。無人化農場具有先進的導航系統、傳感器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精準播種、智能施肥和自動駕駛等功能。智能播種可以自動調整播種深度和間距,確保種子的合理布局,減少種子的浪費。據統計,與傳統播種相比,種子的使用量減少了20%,每畝節約種子成本約200元。智能播種配備了土壤養分檢測傳感器,能夠實時檢測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通過智能算法分析,確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有效利用化肥,減少施肥過量的情況。而且傳統玉米播種需要大量人工,每畝土地需要投入8~10h。而引入智能播種機器人后,每畝土地只需2~3h,效率提高了近70%[5]。
通過優質品種選育、精準施肥管理、合理密植等技術的運用,我們實現了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顯著提升。這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和農產品供給量,而且有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推廣和培訓,確保廣大農民能有效掌握并應用這些高產種植技術,推動我國玉米產業的持續發展,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阿衣熱扎.四川省甘洛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抗旱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7):16-17.
[2]李勝敏.植保技術在玉米高產種植中的運用分析[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7):87-88.
[3]武軍濤.玉米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當代農機,2023(07):60-61.
[4]趙亞娟.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策略[J].當代農機,2023(07):51-52.
[5]田霓,田翼.玉米高產田間種植技術及種植管理的研究[J].河北農機,2023(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