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栽培中為確保產量和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必須重視栽培方式的選擇及優化。當前階段的玉米栽培中,形成較多科學有效的栽培方式,應注重推廣應用,以求確保和提高玉米產量,助推玉米栽培產業的健康發展。深松深施肥+旋耕方式在玉米栽培中有著廣泛應用,顯著優勢是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層,深層土壤養分可因此增加,且利于玉米根系深扎,更好獲得生長所需要的水分與養分,可有效提高玉米栽培產量。應用深松深施肥+旋耕方式的過程中發現,雖然當前可使玉米栽培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但還有提升空間,必須要研究深松機械,提高機械化操作的便利性與有效性,并且全面深松可以考慮改變為局部定點深松。除此之外,秸稈覆蓋栽培是玉米栽培的一大發展方向,可以提高玉米栽培產量,后續對其中的技術方法要進行優化。
關鍵詞:玉米;栽培;深松深施肥+旋耕;經濟效益
玉米是一種重要的谷物,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廣泛種植,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玉米的耐寒性、耐旱性、耐貧瘠性均較強,能夠很好適應生長環境,但為了確保玉米產量和品質,必須在玉米栽培時對各方面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出最佳的栽培方式[1]。以吉林省為例,一直以來都是糧食生產的核心區域,玉米栽培面積較大,在此過程積累了玉米栽培的較多成熟經驗做法。目前來看,吉林省的玉米栽培中,主要是應用四種栽培方式,即傳統旋耕、深松+旋耕、秸稈全覆蓋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深松深施肥+旋耕,都有不錯的應用效果。在追求玉米栽培的高產優質時,需要充分考慮到玉米栽培方式的選用,努力讓玉米栽培可以持續增產及提高土壤肥力,在此基礎上大力進行玉米栽培方式的推廣應用,使玉米栽培產業健康發展。
1 玉米的不同栽培方式
現階段的玉米栽培中,有較多先進科學的栽培方式,依托這些栽培方式,玉米栽培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可處于不斷提高狀態,且一些栽培方式能夠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詳細言之,玉米栽培時,值得推廣應用的栽培方式有以下五種。
傳統旋耕方式。應用傳統旋耕方式時,關鍵做法是在秋季玉米收獲之后,使用傳統旋耕機進行旋耕作業,旋耕深度通常控制在20~25cm,待第二年春季播種之前進行旋耕犁旋作業,其深度通常控制在8~10cm。
深松+旋耕方式。在秋季收獲玉米之后,可以用深松犁對土壤進行全面深松處理,通常將深度控制在0~45cm,要求原有土層可保持不變,待第二年春季播種之前,可進行旋耕犁淺旋作業,可以將深度控制在8~10cm[2]。
深松深施肥+旋耕方式。在秋季收獲玉米之后,可用深松犁對土壤進行有效的全面深松處理,將深度控制在0~45cm,在深松的過程中均勻施入復合肥,要求是將復合肥均勻施入到0~45cm的土層之中。至第二年春季播種之前,使用旋耕犁進行淺旋作業,通常將深度控制在8~10cm。
免耕方式。在秋季完成玉米收獲任務后,不進行任何性質的處理,至第二年的春季播種時,可以原茬進行玉米栽培[3]。在此過程中,對土壤不進行任何操作,但是需要做好追肥,不破壞原有土層。
秸稈全覆蓋的玉米保護性耕作方式。以吉林省為例,每年的玉米栽培面積較大,不僅獲得玉米高產目標,而且會形成大量的副產物秸稈。如果是對副產物秸稈進行焚燒處理,則會誘發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當前確定出“秸稈禁燒”這一共識。對于此,當前的做法是將秸稈現少耕和免耕,土壤破壞可因此減輕,再比如能夠讓地表有效覆蓋秸稈與殘茬,既可以起到抗旱作用,也可以提高土壤肥效,利于實現玉米栽培的增產及生態改良。
2 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玉米產量可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當栽培方式不同時,玉米產量會有一定差異。為發揮出各種栽培方式的最大價值,幫助玉米栽培實現持續增產,必須充分明確玉米栽培中不同方式的要點和注意事項。
為研究出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此次選擇三種栽培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即深松深施肥+旋耕方式、深松+旋耕、秸稈覆蓋栽培。選用的玉米品種是吉單56,審定編號是吉審玉20176005,是由吉林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所申請,是一種晚熟品種,出苗至成熟的時間是128d。在接種鑒定中發現,吉單56具有防感彎孢葉斑病、中抗大斑病、抗穗腐病、抗莖腐病,廣泛栽培在吉林省的松原市、長春市、四平市的大部分地區。表1是所選試驗田的土壤理化性質。根據土壤的理化性質,確定玉米播種量為61725穴/hm2,窄行距和寬行距分別是40cm和80cm,要求每穴播種玉米種子2~3粒,待玉米出苗之后,要每穴選留1株壯苗,必須確保基本苗達到61725株/hm2。
待玉米成功栽培之后,后續根據當地的生產方法進行田間管理,主要是薅鋤、培土、追肥、病蟲害防治。除此之外,在玉米的田間管理中,詳細記錄一些重要信息,包括穗長、穗行數、穗粒數、千粒重,確定出玉米產量。表2是不同栽培方式下的玉米產量。
通過分析表2可以發現,相比于深松+旋耕、秸稈覆蓋栽培這兩種方式,深松深施肥+旋耕的應用效果更佳,可以確保和提高玉米栽培產量,秸稈覆蓋栽培方式有較大的潛力和生態價值,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推廣。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當土壤硬度過大,可導致水分滲入被阻礙,肥料的利用率也會被降低,并且玉米根系會無法影響深扎和生長發育,最終導致玉米減產。如果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對玉米種植田地進行處理,主要是對土壤進行耕、耙、耱、中耕、鎮壓,則可以在一定周期內促使玉米增產,不過進行頻繁的碾壓處理,會加厚土壤深層的犁底層,土壤硬度隨之加大[4]。對于此,如果應用深松深施肥+旋耕這一栽培方式,則可以將土壤厚實的犁底層有效打破,此時土壤得到疏松,且可以讓土壤孔隙有所變大,利于玉米根系向著土壤深處有效延伸,如此可以利于玉米產量的增加。在此次的研究中,通過進行深松深施肥+旋耕,土壤耕作深度有效達到45cm以上,可因此降低土壤硬度,通常土壤硬度可以小于1000kPa。而免耕這一栽培方式在應用時,通常處理土壤硬度可大于1000kPa,并且土壤容重會較大,無法達到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層的理想目標。除此之外,于玉米而言,根是營養器官,可以給玉米植株發育提供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此同時,當根系足夠發達,可以有效支撐玉米植株,玉米植株不會輕易出現倒伏現象。長時間的研究中發現,當玉米根系可以垂直生長,且垂直生長越長,則分布在下層空間的數量可以越多,此時更容易從土壤中獲取到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可有效吸收養分、水分。在應用深松深施肥+旋耕這一栽培方式的過程中,41~60cm土層深處的玉米根系干重質量可以有所增加,根系生物量所占總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有所提高,正是因為如此,玉米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可以有良好的營養支持,地上部分更易健康生長發育,對增加玉米產量有十分大的裨益[5]。此次的研究中發現,經過深松深施肥+旋耕,玉米根系通常是有效分布在21~60cm土層之中,往往能夠占到總根重的70%以上,表明玉米根系可以更好深扎,將土壤中的養分、水分有效吸收。總的而言,在玉米栽培中,深松深施肥+旋耕這一栽培方式有顯著價值,能夠保證和提高玉米產量,值得推廣應用。
3 不同栽培方式對玉米經濟效益的影響
在玉米栽培中,不僅要追求玉米產量,而且要確保玉米栽培的經濟性,確保可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為確保和提高玉米栽培的經濟效益,關鍵之處是選用科學可行的栽培方式,從源頭上控制玉米栽培的成本。玉米栽培中,耕作費用、管理費、肥料費是主要的投入費用,要想提高玉米栽培的凈利潤,除了控制投入費用,還必須確保玉米產值[6]。因此,究其根本,在玉米栽培中,必須高度重視栽培方式的選擇和應用,使栽培方式發揮出最大價值。
在此次的研究中,發現秸稈覆蓋栽培應用時,可使玉米栽培的經濟效益最佳,次之是深松深施肥+旋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秸稈覆蓋栽培方式具有少耕和免耕的優勢,且可以有效固持耕層土壤有機碳,土壤的生態改良效果良好,不需要再投入相關費用。綜合玉米產量和經濟效益可以確定出一點,即通過落實秸稈合理還田措施,并不使玉米栽培的經濟效益有所降低,所以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逐步推廣秸稈覆蓋栽培方式。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的凈利潤見表3。
在應用深松深施肥+旋耕這一玉米耕作方式的過程中,除了有一些顯著優勢之外,也有不足之處,可能會因此影響到玉米栽培的經濟效益。目前來看,在深松耕作處理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將土壤犁底層有效打破,同時降低土壤容重,如此方可使玉米根系垂直向下深扎。但是,深松耕作處理過程中非常依賴于機械設備,需要進行機械化操作,更重要的一點是機械化操作過程中的消耗動能會較大,所以不能使用一般性的機械設備,必須使用大馬力的機械設施,自然會增加機械化操作費用。對此,當前應加大對其的研究力度,著重探究深松耕作的機械化操作要點,強調使用操作便捷化、節能的機械工具,以求最大程度降低機械化操作費用。現階段雖然使用便捷化的機械工具,不過尚未規模化使用,所以還未從根本上有效降低深松深施肥+旋耕的投入費用,后續要繼續加大研究力度。除此之外,應該有這樣的思路,即要善于從多個方面將深松耕作的面積有效減少,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壤結構被大面積破壞掉,同時降低土壤的風蝕與水蝕的風險。基于這樣的思路,當前的一個成熟做法是用局部定點深松替代全面深松,值得推廣應用。
秸稈覆蓋栽培方式應用過程中,因為是一種保護性玉米栽培方式,所以可以少耕和免耕,不單單是有效減少對土壤的破壞,而且能夠節約投入費用,促使玉米栽培作業變得更有經濟性。從肥料保護的角度而言,當秸稈被有效覆蓋在玉米田間地表,因為可以起到抗旱和保護的作用,所以能夠讓土壤肥效不被破壞。與此同時,當土壤表層微生物殘體碳處于良好狀態,且有效供給土壤營養,則可以使土壤耕層有機碳處于良好的固持狀態,由此可以節約肥料費,并且能夠確保玉米產量。與壟作栽培方式相比,無論是秸稈翻埋還是秸稈覆蓋和秸稈移除,都在機耕費節省上有較多優勢,當機耕費得以減少或有效控制,可以從整體上降低玉米栽培作業的總投入,凈利潤也因此增加。當前的既有研究成果顯示,秸稈覆蓋栽培模式的純收益可以更高,有這樣的關系,即“秸稈覆蓋gt;秸稈翻埋gt;壟作栽培gt;秸稈移除”。實際應用秸稈覆蓋栽培方式時,應重視一點,即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出最為適宜的栽培方式。如果玉米種植地的年降雨量較高,則應該優先選擇秸稈翻埋栽培方式,反之,可以選用秸稈翻埋栽培方式,且可以和秸稈覆蓋栽培模式進行交替性應用。以三年一個周期為例,在第一年可以應用秸稈翻埋栽培方式,第二年與第三年可以應用秸稈覆蓋方式,可使玉米栽培的凈收益超過傳統意義的栽培方式。
4 結束語
助推現代玉米栽培產業健康發展時,務必重視玉米栽培方式的創新與優化,當前所應用的玉米栽培方式較為成熟有效,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栽培的產量與經濟效益,值得推廣應用。在此次的研究中發現,深松深施肥+旋耕、秸稈覆蓋栽培是兩種成熟且有效的玉米栽培方式,后續要在推廣深松深施肥+旋耕栽培模式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一點,即利用好局部定點深松方式,應避免進行全面深松,如此對提高玉米栽培的經濟效益十分有利。與此同時,要推廣好秸稈覆蓋栽培方式,應持續提高這一栽培方式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建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推廣方式思考[J].新農業,2020(15):17-18.
[2]黃霞.玉米栽培新技術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方式[J].新農業,2021(15):17.
[3]柳芳.四種栽培模式對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J].農家參謀,2019(17):9.
[4]鄒桂芝.探討優化玉米種子栽培技術的方式及管理措施[J].農家參謀,2020(12):99.
[5]仲生柱,靳存旺,田冬生,等.“一穴雙株”栽培方式下種植密度對玉米生物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2020(8):20-22.
[6]藺以柱,段盛亮,熊德新,等.不同鋅肥用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J].云南農業,2023(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