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以及社會的進步,我國對種植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玉米銹病暴發,中部地區的玉米種植區,其感病玉米品種達90%以上,植株整體葉片幾乎全部干枯,隨時有倒伏的風險。應在充分分析當前實際情況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銹病病害造成的影響。本文從夏玉米銹病的種類出發,在深入分析當前玉米銹病主要類別后,充分了解當前夏玉米銹病的發生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究當前夏玉米銹病的綜合防治技術,旨在提升我國玉米銹病防治水平。
關鍵詞:夏玉米;玉米銹病;綜合防治
我國是玉米種植大國,其種植分布十分廣泛。玉米作物原產于美洲,由于其具有較強的耐寒性以及耐貧瘠性,能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下具有良好適應性,且該作物本身營養價值較高,因此在我國南部以及北部都有種植。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植戶已經積極利用科學的防治方法,避免病蟲害影響玉米產量。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玉米銹病是當前發生較為普遍的病害,該病害會給玉米植株帶來較大影響,因此,需積極探討夏玉米銹病防治方法,提升我國夏玉米種植水平。
1夏玉米銹病的種類
1.1玉米普通銹病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普通銹病是目前玉米的常見病害,其主要發病部位為玉米葉片以及葉鞘。銹病原菌有時也會侵染玉米苞葉。在對玉米銹病部位開展研究后可知,其病原主要是高粱柄銹菌。在玉米植株發病時,主要在發病部位形成綠色斑點,進而轉變為褐色的皰斑。普通銹病孢子堆較大,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分布于葉片兩面。在發病初期,孢子堆會主動覆蓋在葉片表面,并在葉片表面存在殘留,在銹病發病后期會形成黑色的孢子堆,其大小在1~2mm[1]。
該病害發生歷史長、病害分布較廣,并且在近些年來有發生范圍擴大的趨勢,在溫帶地區也有發現。主要發生于玉米種植后期,由于葉片銹病發生時間較晚,通常不會影響玉米植株實際產量。但近些年來,我國溫帶地區銹病病害的發生概率以及影響范圍都在逐漸擴大。并且該病害發生時間提前,進而使玉米葉片未能完成種植過程便提前枯死,嚴重影響玉米植株的實際產量。部分影響較為嚴重的品種會減產五分之一。病害嚴重的品種會減產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極易感病的品種會因銹病發生較早而出現絕收等問題。
1.2玉米南方銹病
與普通銹病不同,南方銹病的病原主要是多堆柄銹菌,該病害主要發生于我國較為濕熱的南方地區,主要發病地區為海南、臺灣以及廣東地區。但近些年來,該病害在北方地區也時有發生,發病較為嚴重地塊可能會減產20%~30%,部分發病嚴重地塊甚至會減產80%以上。
與普通銹病相似,南方銹病病害在發病初期,植株葉片會發生綠色斑點,進而快速轉變為黃褐色病斑,及病原菌孢子堆。但兩類病害在發病部位上存在一定差異,普通銹病病斑主要出現于葉片正面,且發病斑點數量密集,而南方銹病主要出現于植株葉片背面,且少量孢子堆主要分布于葉片中脈附近。
南方銹病孢子堆在形狀上主要呈圓形或卵圓形,且與普通銹病相比,南方銹病孢子堆顏色較淡。在發病后期,其孢子堆會散生黑色冬孢子堆,且其葉片表皮多不破裂。
2夏玉米銹病的發生特點
玉米銹病病害屬于氣傳病害,其能在病原體發芽后,靠田間風雨完成相關傳播侵染活動。其孢子會從玉米葉片入侵,完成相應感染活動。通常情況下,普通銹病多發于16~23℃,南方銹病的發病適宜溫度會略高于普通銹病,一般來說,其發病適宜溫度為27℃。因此,玉米銹病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屬于高濕型病害,在環境濕度達到100%的情況下,其發病較為嚴重。但銹病在發病時,其發病環境必須具有游離水以及病原孢子[2]。
在我國南方地區,玉米葉片部分的病原會利用夏孢子完成過冬,并在第二年玉米種植過程中利用空氣完成初次侵染活動,初次侵染活動中,孢子會在植株葉片部分形成孢子堆,在田間開始二次侵染活動,并逐漸蔓延擴大。在空氣濕度較高的環境會使銹病進一步蔓延。
不同玉米品種對于銹病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北方地區玉米一般屬于易感病品種,而南方地區玉米品種對于銹病的抗病性較好。并且,通過研究可知,當前情況下,氮肥使用過多的玉米種植區銹病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在我國玉米種植區,長江以南省份地區是當前玉米銹病發病的重災區,而我國北方玉米種植區域銹病發病率較低。
我國北方玉米種植區,由于其大部分屬于一年一季的種植區,因此病原菌能在種植區土壤中利用孢子過冬,并在玉米種植中發生較為嚴重的銹病病害,進而影響玉米產量。
相關研究也顯示,銹病病害的發病程度與玉米品種以及種植管理存在密切關系。有些品種抵抗銹病的能力較強,而部分品種抵抗銹病的能力較弱。在玉米播種環節,由于播種密度較大,且氮肥使用較為頻繁,田間會出現郁閉現象,進而增加銹病病害的發生概率。
3夏玉米銹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3.1選育優良抗病品種
3.1.1抗銹自交系齊319的選育
近些年,山東省農科院玉米所研究人員利用含有熱帶種質的78599品種為研究原料,在經過深度研究后,培育了齊319系列自交玉米,該品種具有良好抵抗銹病的能力,能在玉米種植中發揮自身價值。基于此,研究人員利用齊319作為當前階段玉米抗銹病研究的主要材料,培育出一系列的抗銹病品種,并在許多地區實施推廣活動。
研究院利用齊319品種的玉米品種與原有的魯原92品種玉米進行雜交,進而培育出抗病性優良的魯單50品種玉米。該品種的主要優勢便是其能有效免疫銹病,并具有抗倒伏的特點。隨后,該品種在大部分地區得到推廣。并且,相關人員利用齊319品種自交玉米與LX9801品種玉米開展雜交活動,進而形成魯單981號品種玉米,并在山東省相關部門評定后得到積極推廣。泰安農星種業也利用齊319玉米品種與3834開展雜交活動,進而培育出泰玉2號[3]。
大華種子集團就利用齊319號玉米品種與9014雜交并形成的華單1號玉米品種并完成相關審核評定。山東省農科院也利用齊319號玉米品種與LX9311玉米品種雜交并選育出魯單6011號玉米品種。其他相關研究部門也在利用齊319號玉米品種選育出吉新306、金剛4號、威玉17、費04、中科4號等玉米品種,并在銹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完成相關品種的推廣工作。
3.1.2抗銹雜交種農大108的選育
在玉米抗銹品種培育中,P178是由中國農業大學研究人員在充分分析相關實驗材料后,組成的三交種玉米,該品種在經過連續自交后,形成了具有植株緊湊、抗銹病能力強的新自交系玉米,該品種由于品種優良,能在銹病易發區良好生長,因此在許多地區都得到了有效推廣,該品種推廣種植面積較大。
在農業大學玉米抗銹病品種培育中,利用黃小162 以及自330品種開展玉米銹病改良工作,并培育出具有高賴氨酸的自交玉米品種,在眾多實驗玉米品種中,A89882和A89883兩類品種具有較強抗旱能力。在自交選育過程中,選出了五個優良姊妹系。并在充分分析當前玉米品種各項特點后,選用黃C品種作為當前玉米組配最佳實驗材料。
隨后,相關研究人員在該品種實踐培育過程中充分研究其植株結構、形狀特征以及遺傳規律等。并在后續培育品種選擇過程中,將黃C品種的玉米作為實驗母本,P178作為實驗父本,在該材料基礎上完成了農大108品種玉米的選育。在經過北京市以及國家相關部門審查后,利用品種反交技術,即將P178作為實驗母本,將黃C作為實驗父本,完成相關品種的培育工作。在對該品種實施充分分析后可知,該品種具有適應性廣、整體植株較為健壯的特點,并且,該植株在抗旱、抗銹病以及其他斑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在我國玉米主產地區得到良好推廣,成為當前我國種植的主要品種。
在農大108號玉米品種得到良好推廣后,相關種業部門利用P178號玉米品種完成了JH78-2號玉米的培育,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抗病新品種金海5號,該品種玉米順利通過相關國審[4]。
近些年來,相關玉米種業利用農大108與P178號玉米品種開展回交活動,在此基礎上,培育出具有優良抗銹能力的91158號玉米品種。并利用該玉米品種與農單5號玉米開展自交以及雜交活動,形成了具有高產以及抗病特點的蠡玉16。與其他玉米品種相比,該品種抵抗各類病害的能力較強,并且具有整體品質好、產量高、發芽率高等優勢,在玉米產區得到普遍認可和推廣。其中,該品種在銹病以及其他病蟲害重發區的銷售情況良好,具有廣闊市場前景。
3.1.3 抗銹病品種分析
在我國玉米植株抗病研究中,由于我國所用的實驗材料大部分來自熱帶地區,而該類材料在我國三亞以及云南等地能得到良好應用,但在我國北方地區,則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尤其是在近年來,我國大部分玉米種植基地開始向北方地區轉移。隨著海拔的升高以及溫度的降低,大部分含有熱帶種質的玉米品種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例如,齊319 號玉米品種以及P178 號玉米品種在三亞地區的種植中,其生長周期為115d左右,畝產可以達到500kg,但其在部分北方地區,雖然北方地區有晝夜溫差大、光合產物易積累等優勢,但在生長周期達到160d的前提下,畝產依舊在250左右。但魯單981號玉米品種在山東地區種植過程中,其可以在105d左右便可收獲,其畝產也可達到350kg左右。
在對該情況開展深入分析后可知,該類現象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帶有熱帶基因的玉米植株更適合生長在我國南方。依據傳統的種植生產經驗可知,玉米在12℃左右的溫度條件下,自身生長活動將會停止,因此大部分研究人員都認為12℃應為當前玉米生長的低溫臨界線,但部分含有熱帶基因的玉米,其低溫臨界線應該更高,并且,從育種方面看,熱帶種植的玉米也不耐高溫。所以,該類植物也應有高溫臨界線。從玉米適宜生長在我國南方地區的情況推測,該類植物不適宜生長在高溫且干燥的地區。我國北方玉米種植基地,由于其晝夜溫度波動大、夜間溫度較低,因此該地區所種植玉米的生長周期將會相應延長。并且在不同年份,日照條件也不同,因此經常會出現帶有溫帶基因的玉米植株已經發育至灌漿期,而含有熱帶基因的玉米植株才開始開花的情況。
在利用熱帶基因的玉米植株開展抗銹病選種工作時,應充分分析當前材料的實際情況,確保其能適應北方地區的生長條件。在此過程中,應有效利用育種經驗,不斷地進行探索。
3.2玉米銹病藥物選用
在夏玉米銹病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25%三唑酮粉劑溶液、25%粉銹寧粉劑溶液以及40%氟硅唑乳油溶液開展玉米銹病預防工作。在使用預防藥物時,可以每隔七天完成相關藥物的噴灑,連噴2~3次,在藥物選擇方面,應確保藥物輪換使用。
在夏玉米種植過程中,如果發現田間已經大規模出現銹病病害,應立即使用25%三唑酮粉劑溶液、25%粉銹寧粉劑溶液、25%敵立脫乳油以及12.5%烯唑醇等防治藥物,開展相關病害的防治,在病害防治過程中,應在充分分析田間實際情況后,以此為依據確定藥物噴灑次數。
在玉米銹病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氟環唑等藥物,該類藥物能在病害發生時,快速封鎖病斑,避免銹病病害在田間蔓延。玉米銹病是當前常見的玉米病害之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玉米產量,因此,應在夏玉米種植以及管理過程中,有效利用各類防護措施,完成病害的防治工作。
3.3田間科學管理
在夏玉米種植過程中,由于銹病流行速度較快,且該病暴發性較強。因此,應在充分了解當前種植情況后,做好清溝以及瀝水等工作,有效降低田間濕度,提升玉米整體抗病性,降低銹病病害發生概率。
在玉米施肥過程中,應適當降低施加氮肥的比重,增加磷肥以及鉀肥的使用量,并及時在玉米葉片噴灑營養劑以提升植株整體抗病性,在充分分析當前種植實際情況后,有效控制植株整體密度,增加田間通透性,避免銹病病害的發生。
在玉米種植活動開始前,應及時清理田間以及田地周圍的殘余植株,避免原有殘余植株存在的各項病害對新生植株造成影響。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如果發現生病植株,需立即拔除并集中銷毀。在玉米植株收獲完成后,也應及時清除田間原有的植株以及莖葉,并在收集相關殘株后,集中開展漚肥或銷毀活動,在玉米種植過程后,應開展輪作等活動以確保田間肥力,降低田間相關病原體的積累。
在充分分析銹病發病原理后可知,當前銹病主要發病源為擔子菌亞門真菌,該病菌在南方主要是由夏孢子等完成傳播以及蔓延工作。在北方,該病菌主要是依靠病殘植株以及酢漿草完成傳播活動。在田間植株出現銹病病害后,致病部分內部所產生的夏孢子將借助田間空氣完成傳播以及蔓延。在玉米實際種植過程中,早熟玉米品種較易發病,且玉米植株處于高溫、高濕、氮肥含量較重、光照不足的環境中,銹病等病害極易迅速蔓延[5]。
3.4開展農業防治
在農業防治中,可以在玉米品種選擇時,選用生長期較長且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在玉米植株培育過程中,應以玉米植株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科學合理使用各類化肥,并加大磷肥以及鉀肥的使用力度,避免出現化肥使用不當的情況,增加植株整體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目前玉米銹病已經成為夏玉米種植產區的主要病害。因此,應積極開展相關病害的研究,明確該病害的發病特點,并在充分了解當前病害后,利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手段,例如改良玉米品種、加強玉米田間管理以及開展農業防治等措施,避免病害影響玉米整體產量,增強我國玉米種植水平。
參考文獻:
[1]郭寧,劉樹森,石潔,等.黃淮海夏玉米近年國審品種及主栽品種對南方銹病的抗性分析[J].玉米科學,2023,31(03):160-167.
[2]秦青寧,劉連穎,畢建杰.2021年榮成市夏玉米銹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2(03):202-204.
[3]趙永強.黃淮海.夏玉米南方銹病的發生及防控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22,28(04):82-84.
[4]聶朋.2021年睢寧縣夏玉米銹病重發原因與防控策略[J].農家參謀,2022(02):60-61.
[5]張茹琴,王琰,王志奎,等.黃淮海地區夏玉米種質資源的豐產性及主要病蟲害抗性評價[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