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作為鎮雄縣地區主栽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廣闊。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上升,我國人工成本逐漸增高,導致農業種植成本顯著提升,嚴重影響玉米栽培經濟效益。為了避免種植成本的持續上升,提升鎮雄縣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本文結合鎮雄縣地區的地勢環境特征及玉米栽培管理經驗,對當地玉米輕簡省力綠色栽培技術進行簡單論述,以期能夠起到節約玉米生產成本,促進農業栽培良好發展。
關鍵詞:玉米栽培;輕簡;綠色種植;管理技術
鎮雄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隸屬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內處于云貴高原北部斜坡地帶,境內地勢以半山區、山區、高寒地區為主。鎮雄縣大多數地區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少數河谷區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1.3℃,年均日照時數為1341h,年無霜期約218.6d,年平均降雨量為914.6mm。2022年間,鎮雄縣玉米種植面積為98萬畝,為當地第一大糧食作物。玉米輕簡省力綠色栽培是指相對于傳統的玉米栽培方面來說,在田間種植管理期間所采取農事操作較為便捷、簡單,屬于一種栽培成本投資較少、省力、省時、節本、增效的綠色栽培管理技術。玉米輕簡省力綠色栽培技術的應用,良好的解決了鎮雄縣地區農村勞動力簡缺、種植成本上升的難題,是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突破途徑。采取玉米輕簡省力化栽培技術的方式,每畝玉米整個生育期可以節約4個工數,節約肥料成本80元,增收玉米產量25kg,每畝玉米栽培可節本增收700元。此項技術在鎮雄縣地區經過不斷的試驗示范總結研究將近10年,目前相關管理細節趨于成熟,并逐步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推廣應用。
1育苗前準備
1.1選擇優良品種
優良的玉米品種是玉米生產高產穩產的基礎,在選擇品種時應當基于當地的自然條件水平、土壤情況及市場銷售基礎選擇適宜、高產的玉米種子。鎮雄縣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種有貴單10號、富華22號、霖白1號、西抗18、靖白玉998、盛農玉10號、宣白玉3號等,皆具有較強的生產種植潛力。
1.2種子處理
通常條件下,購買的種子自帶包衣可以不進行種子處理,直接進行播種。當購買種子未經過包衣,在購買后還需要進行種子處理,處理過程如下;
曬種;將玉米種子均勻鋪放在陽光下充分晾曬2~3d,打破種子休眠,減少種子表面致病菌基數,提升種子吸水膨脹發芽能力。晾曬過程中適期進行翻動,使種子各部分晾曬均勻。
浸種;將玉米種子浸入50℃的溫水中充分浸泡24h,促進種子吸水膨脹,補種后可快速發芽。高溫浸種可以將玉米種子表面的致病菌進行消殺,減少玉米后續黑粉病、絲黑穗病的發生。
催芽;浸種結束后將玉米種子撈出控干水分,置于恒溫28℃的環境下催芽,使用濕毛巾進行覆蓋。每天使用30℃~40℃的溫水淘洗1~2次,避免種子發酵。催芽處理4d左右,玉米種子出現萌動,開始播種,采取營養缽育苗方式[1]。
2育苗管理
2.1配制營養土
玉米育苗營養土的配制十分關鍵,依照7∶3的比例將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500kg/hm2,與田間細肥土進行均勻混合,隨后加入氮磷鉀復合肥(15-15-15)75kg/hm2。將有機肥、氮磷鉀復合肥、細肥土充分混合均勻堆放,上方覆蓋塑料薄膜發酵1周后使用。
2.2苗床清理
選擇交通便利、操作方便的地塊進行育苗,先對地塊土壤進行疏松,促使田間土層表面無大土塊、石塊等雜物。依照田間壟面寬度80cm、壟間高度5cm的標準進行開廂做苗床,苗床上方土壤表面平整,苗床下方鋪放塑料薄膜進行鋪墊,避免玉米育苗期間根系下扎入田間土壤中,影響移栽時取苗損傷根系。
2.3制坨
在已經發酵堆漚好的營養土中加入適量水分,充分攪拌混合,促使營養土能夠達到揉搓成團的效果,使用人工或制缽器將營養坨制成鵝蛋大小圓柱體或營養缽,上方打孔用于玉米播種。將制好的營養坨(缽)依次擺放,播種穴部位朝上,結合玉米種植面積,準備好待用營養坨(缽)6.00萬~6.75萬個/hm2。營養缽(坨)擺放整理結束后,使用塑料薄膜將苗床全部覆蓋,避免水分出現流失或雨水沖淋,造成營養缽(坨)表面干燥或雨水沖散、播種穴積水等不良現象[2]。
2.4播種方式
鎮雄縣玉米育苗通常于清明節前后7d左右進行,此時土壤溫度穩定高于10℃,適宜于玉米種子的萌發。將已經包衣處理或催芽完成的玉米種子進行點播至營養缽(坨)中,單個營養缽(坨)播種玉米種子1粒。在玉米播種至出苗前,營養缽(坨)中的土壤濕度保持在80%左右,不可過于潮濕或干燥,干燥影響玉米種子的吸水膨脹出苗;而過于潮濕,則會導致玉米種子出現爛種,影響出苗效果。玉米種子播種后,將種子上方覆蓋細肥土2~3cm,蓋好塑料薄膜保障溫度、濕度。如果需要覆蓋2層塑料薄膜,則需要將第2層塑料薄膜邊緣覆土壓實,避免漏風。為了能夠避免大面積玉米移栽時間上的沖突,可以采取分批育苗的方式,錯開農事操作時間。
2.5育苗管理
育苗期間定期進行巡查,觀察苗床基礎情況,針對性及時處理。當玉米幼苗出土后,定期揭膜通風、煉苗處理,在夜間或低溫的條件下,將塑料薄膜進行覆蓋,培育優質壯苗。在玉米幼苗二葉一心移栽前2d,葉片噴施磷酸二氫鉀1000倍液,并揭膜煉苗,促進苗壯,提升移栽后成活率[3]。
3移栽管理
3.1大田整地
在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時的將土壤進行翻耕晾曬,借助紫外線殺菌處理,以減少田間致病菌、蟲害基數水平。土壤翻耕深度為25cm左右,如果應用到前茬作物秸稈還田,需要在采收時使用收割機將秸稈充分粉碎后撒還田間。翻耕耙田時,將田間大粒土塊粉碎,廢棄薄膜、滴灌帶等收集帶離田間集中處理,確保田間整地結束后保持土壤“平、松、碎、凈、墑”的良好狀態。
3.2種植密度
在鎮雄縣玉米輕簡省力化栽培模式中,推薦使用間套作方式,既可以高效利用單位栽培面積,還可以有效的提升種植效益。常見的間套種模式有;馬鈴薯-玉米、小麥-玉米、玉米-大豆等三種。栽培密度分別為;馬鈴薯-玉米壟寬設置為200cm,玉米行距為40cm、株距為25~27cm,馬鈴薯行距為40cm、株距為25cm;小麥-玉米壟寬設置為150cm,玉米行距為40cm、株距為25~27cm,小麥播種幅寬為50cm;玉米-大豆壟寬設置為180~200cm,玉米行距為40cm、株距為25~27cm,大豆行距為40cm、單穴株距為20~25cm,單個種植穴中保留大豆2株[4]。
3.3移栽時間
玉米幼苗移栽最佳時期為二葉一心時,此階段移栽后緩苗時間較短、成活率水平高,返青期較短,植株生長健壯。此階段移栽時可以采取定向移栽方式,可以顯著的提升光照利用率水平。在玉米幼苗二葉期移栽時,定向效果較差;幼苗生長至三~四葉期時,幼苗過大,成活率較低;進入五葉期后移栽時會出現僵苗,注重控制移栽時間。
3.4移栽方式
移栽前將玉米苗床中的幼苗依照長勢、大小進行分類,定植時將生長勢較為一致的玉米幼苗定植在同一塊田間,便于集中管理。定向移栽需要將玉米幼苗依照第二葉片的生長方向進行垂直指向大小行,確保定植后玉米葉片生長時不相互擁擠,不影響后續的光照資源照射,提升群體優勢。鎮雄縣玉米移栽一般為南北開廂,東西走向,當種植地塊緊挨公路,建議種植行向與公路呈現垂直角度。當地塊處于順灣時,種植行向應當便于排水灌溉為主要目標。當地塊為緩坡地帶,種植行向應當與緩坡垂直,便于保水保肥、地膜的覆蓋。
4田間管理
4.1施肥技術
為了提升管理的便利性,提現輕間省力栽培,鎮雄縣對當地的土壤肥力基礎進行測定,通過測土配方技術在底肥階段,一次性施足,避免后續追肥,減少用工及廢料投入。在玉米幼苗移栽期間,采取種肥施入的方式,每畝施入充分腐熟農家肥1500kg、氮磷鉀復合肥(20∶10∶10)或(17∶8∶10)控釋肥60kg,將肥料混合均勻后施入施入幼苗下方,與幼苗根系間距為3~5cm,避免造成幼苗燒苗。
4.2化學除草
在玉米移栽后的3d內進行田間化學除草,在施藥過程中,采取定向噴霧的方式,避免藥液接觸到了玉米幼苗,造成玉米幼苗藥害,影響長勢。化學藥劑除草使用50%乙草胺乳油2000倍液進行地面噴霧,噴霧時田間土壤保持濕潤,可以起到較好的封閉除草效果。
4.3覆蓋地膜
鎮雄縣輕簡省力栽培條件下,覆蓋地膜建議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地膜寬度為80~90cm,降解地膜具有較強的生態安全性,也可以起到省工效果。玉米幼苗移栽后,單行移栽結束后立即覆蓋地膜,將幼苗引苗孔及地膜邊緣使用土壤密封嚴實。引苗時,將地膜上方對準玉米幼苗,將地膜撕開一個小口,手深進去后,將玉米幼苗葉片拉出地膜外,將葉片不定向的進行整理為定向,操作要輕,避免損傷幼苗。地膜的覆蓋,可以起到較好的保水、保肥、保溫性能,減少田間雜草的生長,從而促使田間玉米高產穩產。
4.4水分管理
在玉米生長苗期、拔節前期,需要確保土壤相對濕度為70%左右,促進根系快速生長。當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抽穗開花期、灌漿期,需要確保土壤含水量為70%~80%之間,促進玉米植株的吸水利用率,提升長勢。在玉米生長發育后期時,田間土壤不可過于干旱,避免玉米植株出現早衰,提升產量。澆水可以采取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或膜下灌溉的方式[5]。
4.5防止玉米倒伏
玉米防倒伏可采取兩種方式,分別為物理防倒伏、化控防倒伏。物理防倒伏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以結合中耕、培土處理方式,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增強抗倒伏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田間雜草的發生。化控方式是指借助化學藥劑矮壯素或多效唑的影響,在玉米前期植株生長過旺、中后期玉米莖節過長等階段,使用50%矮壯素水劑1000~1500倍液,于晴朗無風的晴天噴施至玉米上部葉片,用于控制玉米節間生長、提升玉米抗倒伏的效果。噴施矮壯素時需要注意,不可于其他化學藥劑混合使用,控制噴施濃度,不可過量使用,造成植株生長緩慢或停滯。
5病蟲害防治措施
5.1玉米大斑病
5.1.1發生特征
大斑病在玉米種植期間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葉片。侵染初期,玉米葉片上產生灰褐色斑點,隨著感病時間的延長,斑點不斷的擴增,顏色加深,最終導致葉片黃化、掉落,失去光合作用效果,嚴重影響玉米植株的生長。
5.1.2防治措施
①選取優質抗病性品種種植,并結合輪作管理模式,減少田間致病菌基數。②做好土壤翻耕處理,充分晾曬土壤殺菌,并將田間枯枝敗葉、病殘體帶離田間。③當田間出現大斑病危害葉片時,將帶病斑的葉片摘除并使用塑料袋袋裝帶離田間集中銷毀處理。清除田間中心病株,并對周邊玉米植株噴施藥劑,避免致病菌進一步蔓延危害。④可以使用化學藥劑進行噴施防治,使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72%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乳油2000~2500倍液噴霧葉片,每間隔5~7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即可。
5.2玉米絲黑穗病
5.2.1發生特征
玉米絲黑穗病對玉米的產量影響較大,主要危害果穗部位,在我國玉米產區時有發生。感病初期,玉米整株植株出現矮縮、生長點縊縮、葉片出現黃色條紋等特異性癥狀。患病植株的雌穗生長不良,無法正常吐出花絲,整個果穗除外部苞葉外,出現黑粉苞。發病后期,苞葉破裂,黑粉散出蔓延擴散,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甚至于出現絕收。
5.2.2防治措施
①當田間出現感病玉米病穗時,及時清理帶離田間銷毀,避免出現擴散。②在當年玉米田中出現嚴重的絲黑穗病,在次年需要采取輪作管理模式,使用豆類植株輪作,減少田間致病菌。 ③采取拌種處理,使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kg拌種玉米200kg、或使用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kg拌種玉米330kg,可以有效的預防絲黑穗病的發生。④噴霧防治,使用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3000~3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間隔5~7d噴施一次,連續防治2~3次。
5.3玉米螟
5.3.1發生特征
玉米螟危害玉米植株時,通常以幼蟲為主。初齡幼蟲以啃食葉片危害,進入3齡期后,幼蟲會鉆蛀入莖稈內危害,造成玉米花苞、雄穗及雌穗出現受損,影響玉米開花結實。田間一旦出現玉米螟集中危害時,會造成玉米減產30%以上。
5.3.2防治措施
①采取秸稈還田措施時,對秸稈進行粉碎后還田,避免秸稈中玉米螟基數過多,減少越冬蟲源。②在田間釋放玉米螟天敵防治,在玉米螟成蟲產卵的始盛、高峰、盛末三個重要時期,釋放赤眼蜂進行殺卵。③在玉米心葉中期,使用微生物制劑白僵菌顆粒劑撒施至玉米心葉中,起到減少玉米螟幼蟲的效果。④在玉米螟成蟲危害盛期,在田間懸掛黑光燈、性誘劑等進行誘殺成蟲。⑤應用化學藥劑噴霧防治;在玉米螟幼蟲階段,使用5.7%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間隔10~15d防治一次,連續使用2~3次即可。
6適時采收
玉米籽粒進入蠟熟期時,玉米苞葉開始出現黃化、花殼,莖稈黃化。當籽粒進入完熟期時,達到了生理成熟期,此階段玉米籽粒體積最大、干重最高,進行采收時將會獲取最大的經濟產量。采收期注意觀察天氣變化,及時采收,避免陰雨天造成玉米籽粒的腐爛、發芽。采收后的玉米穗及時晾曬、脫粒,脫粒、儲存,定時巡查儲存條件,確保儲存環境的干燥、衛生,避免鼠害影響。
7結束語
近年來,鎮雄縣農業發展受到外出務工趨勢的影響,造成當地種植戶老齡化,人力資源不足,發展緩慢。采取玉米輕簡省力化栽培管理措施,能夠有效的改善此問題,減少玉米種植期間的人工、成本投入,提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水平,促進玉米規模化種植。相關部門在推廣玉米輕簡省力化栽培管理技術期間,應當對此技術的核心全面掌握,充分發揮輕簡化栽培種植效果,促進當地農業良好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邊紅.長葛市潮土區玉米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20(7):45-46.
[2]王翠霞.夏玉米高產高效簡化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8(5):12-13.
[3]楊大倫.玉米簡化栽培覆膜直播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20(8):38-39,42.
[4]王延國.玉米簡化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種子科技,2022,40(2):67-69.
[5]李波,張立國,張宇,等.甜玉米輕簡化提質增效栽培技術[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