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雜交水稻生產產量較高,滿足了市場上對于優質水稻的大量需求,培育新型品種雜交水稻有利于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廣東省在雜交水稻新品種培育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始終將水稻遺傳育種作為研究重點,擴大了廣東地區水稻種植面積,為水稻生產效益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品種推廣是擴大雜交水稻新品種種植面積的主要手段,相關人員應在推廣中講述和雜交水稻有關的栽培技術,加強栽培管理管控,實現品質、產量雙向提升。基于此,本文對雜交水稻新品種進行了簡單介紹,提出了雜交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水稻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雜交水稻;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廣東省內種植廣泛,雜交水稻品種的提出進一步強化了水稻的生產性能,增加了水稻生產產量,解決了糧食安全隱患。在21世紀初期雜交水稻品種產量低、抗逆性差、米質差,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水稻品質要求也有所提升,為此在雜交水稻育種時開始重視提升水稻口感。相關部門需要重視水稻品種推廣工作,加強農民對于雜交水稻品種特性優勢的了解度,帶動更多的農民種植雜交水稻,落實栽培技術要點,提升農民經濟效益,在推動水稻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落實鄉村振興要求,帶領農民走向致富道路。
1雜交水稻新品種
廣東省雜交水稻品種研發工作持續深入,參與推廣的品種中有“Y兩優3088”和“Y兩優3089”。這兩個品種在產量、抗稻瘟病能力方面都表現不錯,其中“Y兩優3089”獲肇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Y兩優3089“為廣東天弘種業有限公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所選育的品種,株型中集,分蘗力處于中弱水平,成穗率相對而言稍高,水稻穗長、粒數多,產量較高,且具有抗倒伏、耐寒的優勢,適應能力較強,有利于避免稻瘟病出現,但是容易受到白葉枯病的影響,發病率較高,適合在粵北以外的地區進行栽培,應重視做好白葉枯病管控; “Y兩優3088”屬于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廣東天弘種業有限公司選育的優質品種,在粵北外種植廣。該品種豐產性優勢明顯,可以降低稻瘟病發生率,中感白葉枯病,耐寒性為中等水平。
2雜交水稻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策略
雜交水稻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對當地水稻品種結構進行了有效優化,應結合新時代、新技術調整推廣方式,改善推廣手段,完善推廣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農民對于雜交水稻品種的認知和了解。
2.1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廣
新媒體平臺是人們獲取和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通過在各大媒體平臺搜索關鍵詞便可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近年來農民開始活躍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中,遇到水稻栽培問題時也會選擇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答案,相關部門應重視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品種推廣范圍,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中設置官方賬號,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利用多個媒體平臺聯合應用的方式打造媒體矩陣,提高推廣效率。如在抖音平臺推送和雜交水稻新品種有關的知識視頻,包括雜交水稻品種對比,分析不同品種的優勢以及應用產量,通過直觀對比的方式讓農民對新品種特性有所了解,調動農民使用雜交水稻品種的積極性。針對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視頻講解,在視頻中展示雜交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特征,告知農民如何對其進行處理,以此來提升農民水稻栽培中應對問題的能力,強化水稻栽培效益。
2.2組織線下培訓活動
農民擁有豐富的水稻栽培經驗,但是隨著水稻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在不同環節的栽培要點出現了差異,并且雜交水稻栽培種植應用綠色理念,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保證雜交水稻生產安全性。相關部門應重視組織線下培訓活動,針對雜交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重點培訓,加強農民對栽培技術要點的掌握程度,切實提升雜交水稻生產品質和產量,加強農民對雜糧水稻新品種的認可度。科研院所、推廣部門以及農業部門應對當前農民雜交水稻栽培中存在的常見問題進行整合分析,得出不同栽培技術環節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文件,為農民提供科學的栽培技術建議。各個村鎮均應大力舉辦雜交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班,深入農民生產一線對農民進行技術講解,分析早稻和中稻之間栽培技術應用差異,針對水稻育苗、移植、水肥管理、水層調控、病蟲害防治等進行細化講述。同時為農民發放和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有關的知識手冊,通過圖片聯合文字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培訓教育。
2.3完善推廣服務體系
推廣服務體系不但需要針對重點品種進行推廣,同時也需要在各個環節做好技術服務,充分發揮雜交水稻新品種的優勢和作用。推廣部門可以將育種、繁殖以及推廣工作進行融合,在品種銷售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做好相應的技術服務,將種子以及配套技術共同進行推廣,加強農民對高產栽培技術的了解,使其能夠主動落實栽培技術要點。在農民選擇購買雜交水稻新品種時應講述每一個品種的優勢和特性,結合農民所在區域為其推薦優質品種。在農民栽培過程中可以安排專門人員和農民進行對接,及時回答農民對水稻栽培管理的疑問,幫助農民落實栽培要點。如果雜交水稻新品種在栽培后期效益和預期存在差異,應向農民講述補貼政策,及時發放補貼資金,消除農民顧慮。
2.4建立品種示范基地
針對雜交水稻新品種建立品種示范基地,通過品種示范基地讓農民看到新品種的栽培效益,對水稻產量以及品質有清晰的認知,調動農民使用新品種的積極性。選擇在合適的區域栽培雜交水稻新品種,結合技術要求對水稻進行栽培管理,定期對水稻進行病蟲害監測,如果出現病蟲害問題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通過示范基地農民能夠看到自身所種植的品種以及示范品種之間的差異,利用高產量、高效益激發農民主動了解雜交水稻新品種的積極性,能夠切實針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定期邀請農民示范區域進行觀摩,在觀摩過程中講述當前雜交水稻的生長期以及栽培管理要點,有利于提升農民栽培管理能力以及科學意識。同時推廣部門也需要重視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先使用新品種,專業合作社之間接觸緊密,有利于提高示范帶動效果,盡快擴大新型品種推廣應用范圍。
3雜交水稻新品種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3.1種子處理
種子處理環節與水稻產量關系緊密,將種子放在太陽下攤曬,持續2~4h,打破惰性,提升種子活力水平,加快種子水分吸收速度。將干癟、存在病蟲害以及外部破損的種子篩除,準備濃度為10%~15%的鹽水,將種子放入水中淘洗,清除上層漂浮種子,提升種子整體質量水平。處理過后將種子放入清水內浸泡,浸泡時間持續8h,浸泡后用清水清洗,露種3~4h,反復多次,要求整體浸泡時間在24h以內。觀察谷殼顏色是否有變深的跡象,外部皺紋是否明顯,當顏色加深、皺紋減輕、腹白鮮明代表種子吸收水分充足,開始進入催芽環節[1]。將種子放入到溫水內淘洗,淘洗3~5min,水溫45℃即可,要求種子溫度維持在35℃,在上方覆蓋一層稻草,持續10~12h,該種催芽方法適合早稻。栽培晚稻時應縮短浸泡時間,通過多次短期浸泡的方式促使種子自然破胸。破胸后種子放置區域溫度控制在30~35℃,加快根系生長速度,保持根芽平衡。根、芽出齊后放在常溫環境下攤曬晾干,持續24~48h,種子攤鋪厚度為6~10cm,定期噴灑冷水,提升種子抗性水平,避免種子干燥。
3.2栽培
栽培時間是影響雜交水稻發育的主要因素,廣東省各地因水稻栽培品種、自然環境特點存在差異,應結合地區具體情況選擇栽培時期,確保可以為水稻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和氣候,避開病蟲害高發期。早稻適宜播種、移栽時間如下:粵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3月中旬,移植時間4月15日;中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3月上旬,移植時間4月10日;中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2月末,移植時間清明前后;雷州感溫水稻播種時間2月下旬,移植時間3月下旬。晚稻適宜播種、移栽時間如下:粵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7月上旬末期,移植時間8月初;中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7月中旬,移植時間8月上旬初期,感光水稻播種時間7月5日前,移植時間8月上旬初期;中南感溫水稻播種時間7月中旬末,移植時間8月上旬,感光水稻播種時間7月上旬前期,移植時間8月上旬。
3.3培育優質壯秧
3.3.1稀播、勻播
稀播有利于提升秧苗整體質量,是培育壯秧的重點,如果選擇大田育秧,每畝種子用量在1~1.2kg之間,秧田每畝播種量在7~8kg之間。如果選擇塑料軟盤培育秧苗,每畝種子用量1.2kg[2]。
3.3.2覆膜
通過在秧田中覆蓋薄膜有利于增加分蘗數量,提升秧苗品質,覆膜時間和秧苗品質成正比關系。適當延長覆膜時間有利于提升秧苗高度,增加帶蘗數量,促進低節位分蘗,讓秧苗提前24~48h成熟,產量也會有所提升。具體揭膜時間為5葉期。
3.3.3育秧水肥管理
秧田應按照每畝20~25kg的標準施用過磷酸鈣,將其作為基肥,如果肥力水平較低應同時施用復合肥料,每畝用量為15~20kg。大苗常規育秧,播種早稻后在種子上方覆蓋土層,對秧板進行晾曬,晾曬時間為24~48h,等待出葉后回水,按照前期濕育、后期水育的原則培育壯苗。一葉一心期按照每畝2.5kg的標準施用尿素,二葉一心期按照每畝3~4kg的標準施用尿素,如果施用復合肥料,用量在10~12kg之間。四葉一心期施用促蘗肥,按照每畝4~5kg的標準施用尿素,每畝3~4kg的標準施用氯化鉀,如果施用復合肥料,用量在10~15kg之間。選擇塑料軟盤育秧基肥施用和大田育秧相同,在施肥后排水、起畦,秧盤和畦面保持緊靠,將秧盤輕輕按壓到泥土中并播種。在播種結束后及時灌溉,要求秧畦處于濕潤狀態,不能讓秧板長期浸泡在水中。播種后1周進行灌水,并按照每畝5kg的標準施用復合肥料。
3.4移栽
秧苗葉片數量在3.5葉到4葉,且氣溫在15℃時可以進行移栽,在移栽前應對土地進行翻整,開設排水溝、作業溝,方便機械設備進入田地間生產作業。排水溝寬30cm,深度在 20cm~25cm之間,每隔4~5m開設一條作業溝,溝寬30cm,深15cm~20cm,保證溝和溝之間保持連通。拋栽密度在每公頃24萬~27萬蔸間,在完成拋栽后需要對秧苗進行察看,如果有缺苗問題,應及時進行補栽。
3.5施肥、水分管理
基肥是影響水稻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應按照每畝600kg的標準施用土雜肥,過磷酸鈣和復合肥每畝施用量分別為25kg和15kg。回青肥施用時間為插秧后2~5d,按照每畝6.5kg的標準施用尿素。始蘗肥施用時間為插秧后7~12d,分別按照每畝8kg、6kg的標準施用尿素、氯化鉀。幼穗分化后根據水稻長勢施用促花肥,按照每畝5kg、8kg的標準施用尿素、氯化鉀,保花肥按照每畝3kg的標準施用尿素。在水稻進入牢固成熟期后施用粒肥,以每畝3kg的標準施用尿素。水分管理總的原則是淺水插秧、寸水活苑、薄水分藜、適時曬田,孕穗及揚花期淺水勤灌,后期干干濕濕,防止斷水過早。
3.6病蟲害防治
水稻傳統病蟲害防治技術多數是利用化學藥物進行蟲害防控,對病害癥狀進行控制,盡可能減輕病蟲害的影響,但是如果農藥使用量過大會使水稻上方出現化學成分殘留,不符合綠色生產理念。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應當重視使用綠色防治技術,堅持綜合防治原則,結合害蟲特性優化防治手段,優先選擇生物農藥,在保證防控效果的基礎上減少給環境和水稻品質帶來的影響。
生物防治:利用綜合養殖技術,選擇在水稻田內養殖鴨子或者魚,其可以將害蟲作為主要食物,提升了水稻養殖綜合效益。赤眼蜂可以對水稻多種蟲害進行控制,例如稻縱卷葉螟以及二化螟可以通過釋放赤眼蜂的方式減少蟲口基數,每公頃釋放數量為15萬頭,等待一周后再次釋放赤眼蜂,連續進行2~3次,可以有效減少害蟲數量[3]。
物理防治:害蟲多數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利用這一特征可以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對蟲害進行治理,將害蟲吸引到一起。殺蟲燈離地1.5m高,布置數量為每2.76~3.33公頃一盞,可以針對稻飛虱、二化螟以及稻縱卷葉螟進行治理。
化學防治:用化學藥物時重視調整藥物濃度,控制使用量,優先選擇低毒、高效藥物,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是常用的蟲害預防藥物,每667m2的藥物用量為10mL,能夠針對二化螟進行防控。在治理紋枯病時選擇30%愛苗乳油,按照每畝15~20mL的標準給藥。
我國的雜交水稻經過技術人員多年的研究,現在已經培育出了許多新品種,新品種雜交水稻的產量、米質和抗逆性等性能不斷優化,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并大規模種植,創造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雜糧水稻新品種的研發有效解決糧食生產問題,確保了糧食穩定供應,提升了水稻生產性能,改善了地區水稻生產結構。水稻栽培管理環節復雜,農民雖然經驗豐富,但是對于雜交水稻新品種的了解不足,容易使水稻生產效益下降,應當重視優化水稻栽培技術。雜交水稻新品種推廣工作應當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推廣范圍,通過線下培訓活動提升農民栽培技術能力,并重點對推廣服務體系以及群眾示范基地建設進行完善。在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應用時應落實種子處理、栽培、培育壯秧、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項要點,優化水稻栽培環節,切實提高水稻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尹德臻,趙英.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分析[J].當代農機,2023,(04):87+89.
[2]蔡娜.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常見病蟲害防治[J].智慧農業導刊,2023,3(06):51-54.
[3]王惠艱,嚴小微,翟李楠,等.雜交水稻新組合特優1617在海南示范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23,38(0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