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要戰略部署。概括地講,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顯然,在完成鄉村振興戰略任務之后,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有兩個關鍵目標,一個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另一個是建設農業強國。如何科學準確理解建設農業強國與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系呢?日前農民日報邀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曉河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要厘清建設農業強國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首先必須準確理解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的概念內涵。實現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物質技術要素替代傳統要素投入,用工業化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使農業由傳統產業部門變成現代產業部門的過程。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個比農業現代化要求更高的行動。首先,從產出能力看,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和實現,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越來越強大,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可形成強有力的支撐。其次,從基礎條件看,農業強國必須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和基礎設施作支撐,有高效的生產經營組織體系作保障。其三,從專業化分工看,農業強國標志著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充分商業化的市場交易,以及能體現比較優勢的區域空間布局。其四,從產業鏈看,農業強還要充分體現“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產業鏈的鏈接能力,這種能力不但在經濟社會發展常態下具有一定適應性,而且在非常態下表現出異常韌性。其五,從對外開放角度看,在主要農產品供求方面具備較強的交換能力,農業市場競爭力強。農業強國并不意味著自給自足,要求所有農產品完全由本國生產供給,相反,農業強國要求對外具有較強的交換能力,有較高的市場開放度。農業強體現的不是一方面的能力強,而是農業綜合性能力強。正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所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是“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
農業強國建設與推進農業現代化是互為內涵、互為促進的關系,但又有所不同。農業現代化具有客觀認定特點及標準,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共識;而農業強國概念具有主觀認同特征,指向性特點明顯,帶有相對比較性質。
農業強國側重表明為對一種狀態的認定,主觀上,它比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應該更高、更全面。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不一定是農業強國,但農業強國一定是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國家。因為,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雖然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也在某些領域表現出“強”的特征,但由于農業產業鏈短、供應鏈不健全,農業供給短板突出,并不能保障本國用于生存和發展方面的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在國際市場上可控水平偏低。又如,雖然有一些國家是農業資源大國,但由于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供給能力也不強,同樣無法保障本國食物安全。
未來我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思路是,以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為出發點,以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三大目標,強化外生拉力、激活內生動力,構建一批優先機制,將先進技術、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理念等引入農業,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業農村延伸并實現高標準全覆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最終實現高層次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