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鈴薯是一種常見農作物,也被稱為土豆、洋芋等。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種植,其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貴州省黔西南州為例,通過推廣應用馬鈴薯優良品種、脫毒種薯、綠色高效種植模式、規范化起壟栽培、科學施肥、綠色防控、輕簡化、機械化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運用,進一步提高馬鈴薯單產水平。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示范運用
貴州省黔西南州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大力推廣馬鈴薯優良品種并加強了相關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發工作。據統計,近三年,全州馬鈴薯年平均種植面積10.07千公頃,年平均總產量2.88萬噸,年平均單產190.67公斤(折糧后),其中: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8.69千公頃,總產量2.42萬噸(折糧后),單產185.65公斤(折糧后);2021年馬鈴薯種植面積8.89千公頃,總產量2.62萬噸(折糧后),單產196.48公斤(折糧后);2022年馬鈴薯種植面積12.62千公頃,總產量3.62萬噸(折糧后),單產191.23公斤(折糧后)。全州總體產量水平偏低,基于此,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推廣就更加重要[1]。
1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前的準備措施
1.1擇優選擇品種
選擇合適的馬鈴薯品種對于獲得高產穩產的收成至關重要,它不僅能夠確保品質,還能抵御疾病的侵害。因此,在選擇馬鈴薯品種時,應特別注重品質,盡量選擇優質的脫毒原種和一級良種,同時還要求它們具有較強的抗逆性、適應性和豐產性,以及更高的商品率,以期望獲得更好的收成,最高可達60%以上[2]。根據氣候環境、土壤質地、耕作模式等生產條件,選擇適應性強、抗性好,通過國家或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登記的品種。州內800米以下低海拔秋冬種早熟區選擇高產優質早熟鮮食型品種,生育期在60-70天,如中薯5號、中薯3號等主栽品種。州內1500米以上高海拔春種晚熟區選擇高產高淀粉型品種,生育期在90天以上,如威芋5號、青薯9號等主栽品種,中薯系列、黔薯系列、隴薯7號、云薯108等新品種。州內800-1500米中海拔中晚熟區對品種生育期長短要求不嚴格,因地制宜選擇品種[3]。
1.2科學選地和整地
全州馬鈴薯播種期為當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2月。選擇耕層深厚、土質疏松、不易積水的沙壤土或壤土。最佳的土壤條件應是疏松、富含有機質、保水和保肥能力較強,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排灌條件,比如沙壤土或輕黏土。為了節約資源,應盡量避免使用三年以內未種植過的馬鈴薯,也不應使用曾經種植的但現在荒廢的田地,因為做會造成大量的浪費。在新開墾的農田中,應進行深耕細耙,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有機肥料,如雞糞、牛糞等,以確保土壤的質地均勻,為接下來的播種做好充分的準備。為了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最佳的前茬作物應是玉米、豆類等非瓜類蔬菜,可以有效減少田間的蚜蟲數量。為了保證土壤質量,應適當施肥并進行精心整地。才能使土壤表面光滑、平坦、濕潤,并且沒有雜草和雜物。在收割前,還需要對土壤進行深耕,使其深度不少于25厘米,以保證土壤的通透性和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
1.3施足基肥
讓馬鈴薯茁壯成長,施肥是至關重要的。按照馬鈴薯需肥規律(0.5∶0.2∶1.06),施足底肥,建議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合理選用配方肥,增施農家肥、商品有機肥、鉀肥,做到氮磷鉀協調,以達到最優的收成效果。推薦腐熟農家肥不低于1000公斤/畝(或商品有機肥300公斤/畝),氮磷鉀比為13-15-20的薯類專用復合肥50公斤/畝,硫酸鉀10-20公斤/畝作底肥,注意種肥分離,不要燒種。
2種薯處理
2.1精選種薯
通過仔細篩查,能夠確定出最佳的品種。為了防止病毒和害蟲的污染,應剔除所有不符合標準的種薯,只保留健康、完整、外觀美觀的種薯。脫毒種薯原則上使用一級種、二級種,質量達到GB-18133-2012標準。如種薯大于50克需進行切塊,切塊30-50克左右,帶1-2個芽眼,用75%酒精或0.5%高錳酸鉀溶液交替浸泡切刀5-10分鐘進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輪換使用,并用草木灰涂抹切口或選擇適宜藥劑拌種。
2.2催芽
為了大幅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在播種之前,應采取有效的催芽措施。包括:控制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和氧氣濃度,讓馬鈴薯處于休眠狀態,以便萌發。還可以利用化學方法,加速馬鈴薯的生長和發育。種植技術之一是催芽,它包括層積、沙藏和熱水浸種。其中,層積催芽需要把土豆放在一個干爽的、通風的地方,并定期翻動土豆,直到土豆內部長出白色的菌絲。沙藏催芽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需要將馬鈴薯切碎,然后和沙子混合在一起,放在一個密封的容器中,保證空氣流通,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壞疽病,并采取措施消除。就能夠大規模地生產出高品質、價格實惠的種薯。為了促進種薯的發育,應維持溫度在15-25℃,為了避免出現脫水萎蔫的情況,應給予充足的水分,以提高發芽率[4]。
2.3種薯切塊
當薯芽發育到1厘米時,便可開始切塊。為了獲得最佳效果,需要精心控制切塊的尺寸,使其形狀規則、表面光滑、大小均衡、重量恰到好處,同時要保留健康的芽眼。此外,切口也要保持平滑,避免切斷芽柄,以便于營養物質的有效傳輸。在種植之前,為了保證薯類的質量,最好將其切成小塊。接著,讓其暴露在陽光下幾天,以促使其傷口愈合,并使其生長出更多的幼苗。接下來,需要用鋒利的刀具將芽眼周圍的外殼削除,只保留中間的嫩白肉。在切的過程中,請務必小心,避免將芽體暴露于陽光,以防止燙傷。為了確保切割質量,需要將切刀徹底清潔,最好是使用70%的乙醇溶液。經過一番精心的處理,將一筐種薯放入50℃的溫水中,然后將其徹底沖洗,并將草木灰均勻地涂抹于切口處,以達到有效的防腐和抗菌效果。
3播種
3.1播期
秋冬種早熟區在10月中下旬-2月底前播種,春種在3-4月播種。
3.2用種量
根據品種的芽眼數量、種薯塊大小確定,一般畝用種量300公斤左右。
3.3播種方式
凈作推薦采取大壟雙行或四行播種方式。大壟雙行:110-120米分廂,行距40厘米,窩距30厘米,錯窩擺種;大壟四行:2-2.4米分廂,按照行距40厘米,窩距30厘米,錯窩擺種,不同區域及不同熟期品種根據窩距調密度。馬
3.4地膜覆蓋
秋冬種馬鈴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春播馬鈴薯不覆膜。地膜選用厚度大于0.01mm以上達到國標質量的膜。覆蓋方式主要有播種覆土+白膜覆蓋+出苗期破膜引苗,播種覆土+黑膜覆蓋+膜上覆細土自主出苗,黑膜覆蓋+打孔播種+出苗后封口,要結合土壤質地、品種結薯特性等科學選擇。具體操作是:
3.4.1常規人工播種
采用溝播、平播,擺種后施肥,然后起壟覆膜;
3.4.2全機械化播種
播種、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播種,播種前結合耕地將農家肥、商品有機肥、復合肥等肥料均勻撒施在地里;
3.4.3半機械化播種
基肥條施,小型起壟機起壟,黑膜覆蓋,膜上移苗器打孔播種或機械開溝,人工常規播種。
4田間管理
4.1出苗管理
播種后1-1.5個月進入出苗期。秋冬種早熟區,出苗期要防晚霜凝凍;中晚熟區及春種晚熟區,出苗期要防早春干旱。苗期遇干旱要及時澆水灌溉,地膜覆蓋栽培要及時破膜引苗防燒苗,露地栽培要除草培土3厘米[5]。
4.2中期管理
當植株進入結薯期、膨大期,要加強田管。冬種早熟區在3-4月,中晚熟區在3-5月,春種晚熟區在5-7月。此階段,密切關注晚疫病等病蟲害發生情況,加強監測防控,及時應對冰雹、洪澇等災害。露地栽培的在植株20-25厘米高進行中耕,鋤盡雜草,大量向苗根壅土,培土又寬又厚,達到3-4厘米。為了促進馬鈴薯的健康生長,僅僅依靠基肥是遠遠不夠的,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建議每畝地施用20kg尿素、10kg過磷酸鈣和10kg硫酸鉀,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從而有助于馬鈴薯的發芽和健康生長。為了確保馬鈴薯的良好生長,應加強田間管理,定期除草,并適時澆水。如果發現植物開始衰老,應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噴灑0.3%的硼砂溶液或0.2%的磷酸二氫鉀,以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
5收獲和貯藏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馬鈴薯的收獲時機也會隨之改變。當大田馬鈴薯植株50%的莖葉枯黃,達到生理成熟即可收獲,采取機收的地方要提前5天殺秧。低海拔冬種在4-5月,這部分可結合市場行情適當早收增加經濟效益;中晚熟區收獲在6-7月;春種晚熟區收獲在8月以后。選擇晴天采挖,讓薯塊在田間晾干表面的水分再撿拾,要剔除爛薯、破薯、綠薯,按照薯塊大小進行商品分級、裝箱裝袋。地膜覆蓋栽培的要將地膜撿出,帶出田地。對于短期不銷售的薯塊,在陰涼通風處堆放2-3天,安全入窖貯藏。此外,還要注意保持環境衛生,以防止污染。為了保證馬鈴薯的質量,室內貯藏時應使用稻草簾子進行遮蓋,并定期檢查翻動,以清除雜物和壞果。
6馬鈴薯種植中病蟲害的防治方案
6.1蚜蟲
蚜蟲具有極高的侵染力,可以在15-30℃的溫度范圍內快速繁衍,給土豆等作物的葉片、莖稈帶來毀滅性的損傷,從而使得農作物的收獲量急劇減少。因此,為了有效地控制害蟲,應定期進行除蟲和抗病的操作,并且在植株的根系處噴灑40%的氧化樂果2000倍液或20%的敵百蟲1000倍液,以獲得更好的控制效果。為了避免出現不利的影響,建議在病害初期采取80%的敵殺死800倍液的噴灑,同時也應避免將它們與其他農藥混合使用。
6.2瓢蟲
瓢蟲是鞘翅目昆蟲的一種,它們以馬鈴薯葉片為食,會咬斷葉片形成孔洞,嚴重時會將葉片吃光,只剩下根莖。由于瓢蟲體型小巧,很難被發現,因此它們常常出現在夜間,并且喜歡聚集在一起啃食葉子,因此在使用藥物時,最好選擇在白天天氣涼爽的時候進行,以免受到傷害。為了有效地控制瓢蟲,建議使用70%敵百蟲乳液、5%馬拉硫磷乳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這些藥劑的濃度可以達到驚人的1500倍,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6.3黑脛病
黑脛病對馬鈴薯的影響極大,它可以通過植物的根系、葉片、莖部、鱗片和其他器官進行侵染,而且病毒的傳播速度極快,從而使得整個植株都受到損傷,甚至有可能導致植株的死亡。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黑脛病對馬鈴薯的損傷程度較輕。黑脛病的癥狀比褐斑病更為突出,通常會在馬鈴薯的早期階段出現,但如果病害持續惡化,它會導致整個植株的毀滅。為了更好地抵御馬鈴薯黑脛病的侵害,應采用多種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手段:可使用2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其濃度可達1000%;可使用50%多菌靈,濃度可達500%;可使用10%代森錳鋅乳油,濃度可達1500%;使用25%甲基托布津600倍液進行有效的消毒。
6.4馬鈴薯早疫病
在晚春、夏季、秋季,馬鈴薯早疫病的發生率非常高,其特點是病原體的數量龐大,傳播迅速,病斑的尺寸一般在3-5毫米之間,一旦病情加劇,就可以迅速蔓延到植物的其他部分,從而使得整棵植物的健康狀態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可能導致植物的毀滅。這種疾病對馬鈴薯的生長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一般從8月下旬開始蔓延,到9月初,它的危害將會加劇。初期,植株的莖基部和葉鞘部會出現淺綠色的霉菌,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霉菌會變得越來越深,最終導致植株的表皮受損,形成不規則的病斑。蘗在耕作和除草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格外小心,以避免分蘗期病害的發生。
為了有效地防治病害建議采取以下措施:①采用科學施肥方法,以有機肥料為主,結合磷肥和鉀肥,每畝施用磷酸二銨10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硫酸鉀0.5千克,將這些肥料混合均勻,施入溝內,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②為了獲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應當選擇高效、安全、低殘留的農藥,比如波爾多液、多菌靈、百菌清等,以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和抗病蟲害能力。
6.5紅蜘蛛
紅蜘蛛屬于介殼綱雙季稻天牛科,其卵的外觀可以分為橢圓形和接近圓形,初孵的幼蟲表面為淡棕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顏色會慢慢變得更深,從淡棕色一直延伸至黑棕色。成蟲的體型約為5毫米,頭部為黑色,而復眼則為淡灰色。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該昆蟲的繁殖期,8月上旬則是其活躍期,它們可能會對植物的主莖葉造成破壞,使其變得枯萎,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因此,為了有效地抑制該昆蟲的生長,建議在播種前使用2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期獲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6.6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病毒性細菌感染,它可以在短期內使馬鈴薯的葉片和莖部受到嚴重的破壞,初期可能會在葉片上形成大量的褐色斑點,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斑點會越來越小,最終可能使植株變得極其瘦弱,甚至死亡。這種疾病的傳播速度很快,一般從6月中旬開始,8月份達到最高點。在農田中,它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葉斑病,癥狀表現為葉片背面、葉柄處出現深棕色的斑點,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就有可能導致植株的全株死亡。銹菌孢囊線蟲病會導致果實變得更加脆弱,并且會出現大量的銹斑。
為了更好地防止和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蔓延,建議采取以下措施:①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噴霧,并定期處理病殘體;②加強苗期的排水管理,以減少由于積水導致的植物腐爛以及根部疾病的傳播。為了增強農作物的抵御疾病的能力,我們必須加強田間管理,并采取適當的施肥措施。
7結束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不僅是糧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實現馬鈴薯的高產和優質,不僅需要合理的育種和栽培技術,還需要科學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設備支持。
參考文獻:
[1]許春燕,李瓊,黎柏良等.博白縣冬種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3,(3):196-197,237.
[2]張晉.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的幾點經驗[J].西北園藝(綜合),2022,(6):50.
[3]楊慧紅.甘肅地區早春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和模式[J].廣東蠶業,2022,56(6):51-53.
[4]馬和柱.干旱半干旱地區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新農業,2022,(8):8.
[5]張育英,楊靜.馬鈴薯大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新疆農墾科技,2022,45(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