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近年來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我國玉米種植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玉米種植的效益也隨之增長。但是在玉米機械化種植生產期間,仍舊有很多不穩定元素制約著玉米高產穩產。基于此,本文將結合豐縣順河鎮地區的玉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配套技術進行分析,從玉米的選種、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方面進行總結論述高質高效配套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玉米;高質高效;田間管理;配套種植;技術措施
順河鎮隸屬于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下轄的鎮,位于豐縣北部,當地境內地勢較為平坦。順河鎮處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5℃,年均降雨量約630.4毫米,無霜期為200d左右。順河鎮夏季種植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種植面積超6萬畝。順河鎮一直推廣應用玉米綠色高質高效種植技術,取得了優異的種植成果。在玉米綠色高質高效配套種植技術的帶動下,全鎮玉米種植產量得到了提升,玉米種植效益穩步上升。基于此,本文將對順河鎮地區的玉米綠色高質高效配套技術的應用進行全面分析,希望能夠為種植戶開展玉米種植提供參考作用。
1播前準備
1.1選擇適宜的品種
玉米品種作為玉米種植高產穩產的基礎,選擇優質的品種十分關鍵。選擇玉米種子應當結合順河鎮地區的環境特征、種植條件、市場需求進行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高產、穩產、抗逆性強、耐密植型的優質玉米品種。在順河鎮地區常見的玉米種植品種有蘇玉29、鄭單958、蘇玉20等。在選定玉米品種后,種植戶需要從當地的正規種子購買渠道進行采購玉米種,從而確保購買的種子質量高效性。玉米種子購買標準為:純度應當保障96%以上,籽粒飽滿、大小一致、外觀無癟粒、無病蟲害粒;種子機械精量化播種的發芽率保持在85%以上,單粒播種發芽率為93%以上;活力水平高,含水量不高于13%[1]。
1.2種子處理
在購買好玉米種子之后,為了確保種子播種后的發芽率水平,需要對玉米種子進行挑選、曬種、藥劑拌種處理。
挑選時,將玉米種子中的破碎籽粒、殘破籽粒、帶病蟲害、干癟的種子挑選剔除,確保用于播種的玉米種子大小均勻、籽粒飽滿、光澤度高。精選后的種子發芽水平與發芽勢更加整齊,便于種植后的管理。
選種結束后,可以在玉米播種前的一周左右,將種子置于陽光下進行晾曬,晾曬天數為2~3d。晾曬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外界陽光將種子表面的致病菌進行消殺,有效的預防病害的影響。同時,晾曬還可以打破種子的休眠,促進種子播種后的吸水膨脹能力,提升玉米播種后的出芽一致性。
當購買的玉米種子無包衣時,為了提升播種后的病蟲害防治效果,可以采取藥劑拌種的方式進行處理。在選擇拌種的藥劑時,可以依據玉米種植田間的病蟲害發生規律針對性的選擇;用于防治玉米黑粉病、干腐病、絲黑穗病時,可以使用27%精·咪·噻蟲胺進行種子包衣,藥種比為:500~660毫升/100千克種子。當用于防治玉米葉斑病時,可以使用6%戊唑醇進行種子包衣,藥種比為:145~200毫升/100千克種子,進行拌玉米種10kg。當用于防治田間地下害蟲時,可以在玉米拌種過程中加入50%甲胺磷乳油50g,加入至0.5kg的清水中充分溶化,可以拌玉米中5kg,拌種后將玉米種子堆悶0.5h后再進行播種,提升藥劑處理的效果[2]。
玉米播種之前一般不進行浸種催芽,特別是在藥劑拌種或直接播種已包衣種子的情況下,將會影響玉米種子的拌種、包衣處理效果。
2播種方式
順河鎮地區玉米上茬作物大多為小麥,小麥在成熟后采收結束時間與玉米播種時間的間隔較短,再采取旋耕整地措施,將會導致玉米錯失最佳的播種時期。因此,在當地玉米播種期間,建議使用板茬機播技術,結合玉米種肥同播技術同時進行,既能夠有效的規避了旋耕整地所造成的時間差,還能夠為玉米幼苗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提升玉米播種效果。
為了能夠促使玉米生長期間,能夠更好的利用光照與土壤養分資源,種植戶在進行機械播種期間,應當對播種的株行距進行有效的控制。通常玉米播種的行距為40~50cm之間、株距為22~26cm之間,每667m2留苗量為4500株。如果田間的肥力水平較高,田間排灌便利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縮短株行距,每667m2留苗量為5500株[3]。
豐縣順河鎮地區玉米播種時間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小麥采收后進行。在開展玉米板茬機播過程中,可以將所應用的機械化設備進行調試,控制好玉米播種的間距,確保玉米點播器下粒精準。在播種前,將種肥、種子等進行裝備,做好準備工作,隨后正式開始機播。在播種過程中,技術人員應當控制好播種方向的平直性,將機械播種種子的深度控制在4~5cm之間,每個種植穴中播種玉米種1~2粒。種肥的下播深度通常在玉米種子的側下方,土層10cm處,避免與玉米種子直接接觸,造成玉米出芽后出現燒苗的現象。在玉米播種完成后,自動播種的機械能夠自動對玉米種子進行覆蓋鎮壓,提升玉米種子的發芽率水平。
在玉米播種后,需要對田間進行灌水,將田間濕度水平控制在70%~80%之間,促進玉米種子吸水膨脹發芽。
3播后田間管理
3.1間苗定苗
玉米在播種后的10d內,即可出苗完成。在此階段,種植戶需要定期在田間進行巡苗觀察,了解玉米幼苗的出苗情況,及時的進行補苗處理,避免田間出現缺苗的情況。補苗的品種應當與田間的玉米品種保持一致,便于后期的田間管理。
玉米在生產期間,其單株的生產能力較強,一般在單個種植穴中,只需保留一株健壯玉米幼苗即可。因此,當田間播種時,播種穴中下種量為2粒或2粒以上時,在玉米出苗后需要及時的觀察,做好田間的間苗定苗工作。在玉米出苗之后,即可對田間的幼苗進行不定期的間苗定苗,避免玉米幼苗在后續生長階段出現擁擠,爭搶肥水,造成單個種植穴中的植株均為弱苗,生長勢不顯著。在間苗過程中,種植戶可以依照玉米的品種、田間生長基礎,進行科學留苗,控制好田間的種植密度水平,確保玉米田間的基本穗數標準,為后續的高產穩產奠定優質的基礎。
通常玉米幼苗生長至3葉期后,即可以進行間苗,當生長至6葉期時,可以對玉米進行定苗。在間苗期間,將田間的小苗、弱苗、帶病蟲害苗清理干凈,并將其集中收集,帶離田間銷毀。在間苗定苗的過程中,種植戶可以對田間的雜草同時進行拔除清理,確保玉米幼苗能夠健壯生長。間苗定苗的時間一般在晴天下午進行,上午玉米植株較為脆嫩,極易出現誤傷,陰雨天田間濕度水平大,間苗會提升玉米植株的感病率。
3.2除草
玉米除草除了人工中耕除草防治之外,還包含高效的藥劑除草,此方式施用簡單,節約人工。玉米藥劑除草通常有兩種,苗前除草及苗后除草。苗前除草使用的藥劑為封閉型除草劑,是由酰胺類和三氮苯類除草劑合成的復配藥劑,對未出土的雜草封閉效果較好。例如使用42%甲·乙·莠懸乳劑150~200mL/畝在玉米未播種前進行土壤表面均勻噴施,噴施時田間土壤應當具有一定的墑情基礎[4]。
苗后除草劑的選擇可以依照玉米植株的葉片進行選定,在玉米生長進入3~5葉期之間,可以使用30%煙·硝·莠去津100~120mL/畝進行噴施除草。玉米生長進入4~6葉期,可以選擇的除草劑為2,4-D丁酯2500~3000倍液或56%二甲四氯鈉鹽晶體2000倍液進行噴霧除草。當玉米生長至6葉期以上時,使用除草劑需要使用定向噴霧的方式,常規接觸性的除草劑都具有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玉米苗后除草劑的使用期間,需要盡可能的規避藥劑噴施至玉米的心葉之中,以免造成玉米心葉畸形,影響長勢。
3.3施肥管理
3.3.1玉米施肥基本原則
玉米施肥管理應當遵循“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集合、增鉀補微”的基本原則,結合田間土壤肥力基礎、玉米生長發育需求,合理使用基肥、種肥、追肥的施入量與品種,從而提升玉米種植效果[5]。
3.3.2施肥方式
種肥(基肥):在玉米播種時期,每667m2施入磷酸二銨20kg、尿素5kg、硫酸鉀5~7kg,在施肥過程中要將肥料與玉米種子進行有效隔離,避免出現燒苗的現象。
拔節肥:當玉米生長進入拔節期后,結合田間灌水或陰雨天氣,每667m2追施尿素15kg,滿足玉米在拔節關鍵期對肥料的生長需求。
喇叭口肥:在玉米生長至11~12葉階段,此時期為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每667m2追施尿素15kg。在此階段,還可以結合田間灌水,每667m2追施沼液3m3,可以有效的提升玉米的穗粒數、千粒重。
灌漿肥:此階段為玉米籽粒膨大充實的最為關鍵的時期,每667m2追施尿素5~10kg、鉀肥5kg,可以有效的促進玉米籽粒快速灌漿,提升種植產量。
在玉米灌漿期階段,除了對其根系進行追肥,還可以結合葉片噴霧的方式補充玉米對養分的需求。可以使用98%磷酸二氫鉀晶體800倍液、硼肥液體肥料500倍液進行葉片均勻噴霧,提升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效果,促進籽粒的快速形成。
3.4灌溉管理
玉米在生長發育階段,其對水分的需求量較高。良好的水分供應,對玉米植株的生長、有機物的合成分解等活動具有高效的促進作用。因此,種植戶在管理期間,需要在關鍵時期對玉米根系進行灌溉補水。在灌溉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田間含水量情況,當長期出現陰雨天氣時,應當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避免玉米根系在水中出現浸泡,導致爛根的現象。
在玉米苗期階段,此時玉米的莖葉小并且數量少,同時播種時田間還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因此在苗期可以不進行灌水。當玉米生長至拔節期,玉米莖葉生長速度快速提升,雌雄穗進入分化階段,此時的需水量較大,需要進行灌水。特別是玉米在進入抽雄穗前的2周左右,在此時玉米如果出現缺水的情況,將會導致玉米的授粉效果差,后期玉米籽粒生長發育不良,嚴重影響玉米的高產穩產。在玉米抽穗開花期后,此階段也為玉米需水關鍵期,應當進行補水處理,避免玉米籽粒充實性差。順河鎮地區玉米種植季節為夏播,玉米生長期間田間蒸騰量大,水分需求多,當出現田間干旱的情況,應當及時的進行灌溉,澆水時應當小水勤澆,避免大面積的漫灌,導致田間土壤板結不良。
3.5適時采收
隨著玉米種植機械化程度的提升,玉米在收獲期間一般會借助機械進行完成。在機械采收期間,注意控制采收時間,采取晚收技術,保障玉米的采收效率與采收質量。玉米機械采收時,可以一次性完成其摘穗、剝皮、脫粒等后續采收過程,最后將玉米秸稈進行粉碎,直接還田。玉米還田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
4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
4.1病害
4.1.1玉米粗縮病
玉米粗縮病在玉米生長期間較為常見,通常在苗期發生最為嚴重。當玉米生長進入5~6片葉時,粗縮病的發病逐漸顯著。患病玉米幼苗顏色濃綠、其心葉基部及葉脈的兩側會生成透明油浸狀退綠虛線條點,逐漸蔓延至整個葉片。玉米心葉無法正常的展開,植株生長矮化,果穗畸形,嚴重影響玉米的生長。
防治方式;首先將田間的病毒源進行清理,將田間的枯枝敗葉集中燒毀,減少田間致病毒基數。同時加強田間的管理水平,提升玉米生長健壯性,降低發病概率。其次在玉米苗期階段,使用化學藥劑噴施方式,使用25%吡蚜酮5g/畝復配20%鹽酸嗎啉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167~250克/畝進行噴霧防治,每間隔7d噴施一次,連續噴施治療2~3次。
4.1.2玉米銹病
玉米銹病通常發生在玉米的葉片、葉鞘、莖稈、苞葉等位置,受害玉米部位會出現橘黃色的夏孢子堆或被夏孢子進行覆蓋,導致玉米感病部位出現干枯死亡。玉米銹病的發生,會導致玉米出現減產30%左右,發病嚴重的部位會出現絕收。玉米銹病致病菌為玉米柄銹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最適的繁殖溫度為20~30℃之間,濕度為95%以上,玉米感病的時間通常為開花期至玉米采收。
防治方式;選取具有抗病性強的玉米品種,對玉米種子進行拌種處理。采取輪作管理方式,在玉米采收后及時的旋耕曬田。當玉米抽穗期,發生銹病時,可以使用17%唑醚·氟環唑43~63mL/畝進行噴霧防治。
4.1.3玉米螟
玉米螟又名玉米鉆心蟲,屬于鱗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在玉米種植期間屬于常見的蟲害,發生種類繁多,危害嚴重,對玉米種植影響較大。
防治措施;在玉米生長至心葉末期時防治效果最佳,將1.5%辛硫磷顆粒劑與細煤渣進行混合,混合比例為1∶15,拌勻后撒入玉米的大喇叭口內,可以有效的預防玉米螟的發生危害。或者在玉米雌穗吐絲達到60%階段,使用35%l氯蟲苯甲酰胺5-6g/畝進行噴霧防治,噴施部位主要為玉米的喇叭口、葉腋及葉背區域。
4.1.4玉米蚜蟲
蚜蟲在農作物種植期間,危害較為廣泛,大多數農作物在生長期間都會出現蚜蟲危害。蚜蟲繁殖速度較快,常常聚集在農作物的嫩梢部位進行危害。當玉米處于苗期階段,蚜蟲會聚集在玉米的葉片部位進行危害,當玉米生長至抽穗期,蚜蟲則會聚集在穗部進行危害。蚜蟲生長期間,通過刺吸玉米的汁液造成影響,導致玉米的新葉畸形,同時還會傳播病毒。
防治方式;玉米苗期、抽雄初期為蚜蟲防治的最佳時期,當發現田間有蚜蟲危害時,可以使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玉米生長發育期間,為了有效的提升玉米產量與品質,種植戶在管理期間,應當采取高效的種植技術開展田間管理。運用選擇優良品種、播種管理、出苗后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確保玉米的生長健壯性,提升玉米的產量與品質,保障玉米產品的綠色無公害性,從而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中常.探究玉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4):5-6.
[2]張浩.玉米栽培技術與農業技術推廣作用分析[J].種子世界,2022(4):6-8.
[3]吳曼麗.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2(2):54-56.
[4]劉兆慶.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7):65-67.
[5]張宏靜,曹源,李悅,等.玉米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技術探析[J].種子科技,2022,40(1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