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機水稻種植中的病蟲害管理一直是困擾農民和研究者的難題。本文針對有機水稻種植中存在的主要病蟲害問題及其防治措施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總結,從輪作和布局、品種選育、合理施肥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為實現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有機水稻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水稻;水稻種植;病蟲害
水稻是世界各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每年產量巨大,但同時也受到了各種病蟲害的威脅。因此,病蟲害防治是水稻種植的重要方面。近年來,隨著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有機水稻種植逐漸興起,但病蟲害防治問題仍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有機水稻種植對于病蟲害的防治策略和方法,不同于傳統農業環境下的使用殺蟲劑、殺菌劑等化學手段,有機農業倡導生態防治方法和多措并舉的綜合防治方式。
1病蟲害對水稻種植的影響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病蟲害是影響水稻生產的主要因素。病蟲害對水稻種植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其嚴重性和時機,如果不及時治療或者預防,會給水稻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
病蟲害會直接影響水稻的產量。如白葉枯、條斑病等,會破壞水稻的葉片和莖稈,導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和減少產量。而某些蟲害,如稻飛虱、螟蟲等,則會損害水稻的花序和籽粒,影響谷粒的發育和數量,可能會使水稻產量減少20%以上,嚴重時甚至會引起水稻死亡。對于有機水稻種植,由于不能使用化學農藥等傳統的病蟲害管理方法,因此常見的病蟲害問題也相應會更為突出。稻瘟病為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可導致水稻莖、葉、穗上出現沉積物,水稻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從而影響水稻生長發育和產量。稻飛虱吸食水稻葉片汁液,嚴重時會導致水稻萎蔫、凋零、花序分化異常甚至影響粒子的數量和質量。稻紋枯病是水稻的一種天然病害,在高濕度條件下比較容易發生。水稻紋枯病發病嚴重時可造成水稻大量減產,同時還會影響水稻品質。稻曲病可導致谷粒變形、干癟,嚴重的情況下,高質量稻谷會轉化為劣質稻谷,降低水稻市場價格及農民的種植收益。從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可以看出,有機水稻種植中管理病蟲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來預防和處理這些病蟲害,以保證水稻的高產、優質和穩定生產。同時保護環境,促進稻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也至關重要[1]。
病蟲害還會影響水稻的品質,細菌病、霉菌病等感染性病害會使水稻葉片上產生棕色的污斑,水稻品質有所降低。同時,受到病蟲害感染的水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色和畸形現象,這些都會影響水稻的口感和營養價值。除了直接的影響外,還會引起水稻災害快速傳播。例如,水稻黑尾葉蟬可以通過攜帶其體內寄生的病原體在農田中擴散病害,從而使得大面積的水稻遭受病害侵襲。其中枯萎病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病蟲害感染也會導致田間氣候環境發生變化,如土壤的滲透性、化學特性等因子可能導致較長期的惡性后果,甚至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季節。
為了避免病蟲害對水稻種植造成長期和嚴重的影響,農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處理病蟲害,同時也要加強對于農情的監控調查,觀察病蟲害趨勢并作出及時的響應,以保證水稻的高產、優質和穩定生產。
2有機水稻種植中病蟲害的管理措施
2.1調整農作物品種
選用抗病蟲害品種是有機農業中常見的管理策略。采用這種方式,可以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保持原始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同時也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在環境和人體上的負面影響。
第一,選用具有病蟲抗性的品種或優良新品種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家族遺傳、自然選擇和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等手段為培育這些品種提供了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例如,若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容易在春季高溫條件下快速蔓延,研制抗性株系后就能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危害程度。而且近年來,允許融合的種質進口及國外合作培育也加速了本土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其次,要考慮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以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系統的本地品種。有機耕種農業往往是當地種植原產優良品質品種的栽培,能夠利用當地的自然因素和生態條件,獲得最優質、最可靠的品種,增強農作物在當地環境中的自我防御能力和適應性。考慮本土生態氣候和優良育種能夠解決采用非本地種植和使用不適于當地氣候的品種時產生的環境及生計沖擊等問題,從而減少對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除了選用抗病蟲害品種外,還可以通過其他多種方式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程度。例如,使用天敵來控制病蟲害,引入若干益生菌或化學劑來促進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增長,改善土壤環境,防止病原體滋生、傳播,合理施用生物有機肥來讓水稻的根系更強健和提高其免疫力。這不僅可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還有助于改善已經發生的病蟲害狀況,同時提高水稻的品質,增加農民的收益,給農民帶來更好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價值[2]。
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納直鄉農業服務中心在有機水稻種植中有效控制病蟲害,采取了調整農作物品種的策略。該中心積極推行多樣化種植方案,通過輪作不同的作物或栽種多種作物來避免單一種植所導致的病蟲害長期滋生。同時,該中心還將傳統的高畝產雜交水稻、粳稻等品種與選育出的自適應品種結合起來種植,使其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環境。例如,針對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等常見病蟲害,該中心選擇了耐病性較強的本地自適應雜交水稻作為主要種植品種,并通過優化種植密度、覆蓋割草等方法加強了對作物的管理。同時,在不同的季節,該中心還會種植其他作物,如大豆、玉米、甘薯等,以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的影響。經過多年實踐,該中心實現了成功的有機水稻種植。
選用抗病蟲害品種是有機農業中一項重要的病蟲害管理措施。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的本地品種更能增強水稻的自我防御能力。而結合多種其他方法來實施、加強病蟲害預防和管理措施,可以最小化病蟲害對水稻產量、品質和生態環境安全的不良影響。
2.2合理輪作和種植布局
合理的輪作和種植布局是通過不同農作物間的輪替,促進土壤有機質和微生物的積累,增加農田生態系統多樣性、減少病害蟲害發生率,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作物的品質和產量,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
輪作既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又可以控制病害蟲害。如果在同一個地塊上長期種植同一種作物,輕則作物枯死,重則引起疾病瘋狂傳播,最后往往需要依靠化學農藥進行防治。而采用輪作,將作物交替種植在同一個地塊上,會減少病毒、真菌和細菌等病原體的積累,降低其侵染率。另外,這往往也減輕了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壓力。培育好農田生態系統,采用蠶豆、玉米、馬鈴薯和豆類等營養作物來輪換種植,可以使土壤保持更多的營養成分,而且還有助于土壤微生物和生態系統的進步。
在種植布局上,過去長期的單一作物連片種植往往導致田塊間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大幅度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被極大地削弱。因此,在種植時要避免連片種植同一作物,采用多元化或插作種植模式等,農戶和團體也可以嘗試分區輪作,按順序將不同作物交替種植在不同區域中。
除了以上措施,還可以從其他方面改善和調節農業生產環境。例如,調節栽植密度和深度,使用有機肥料,適時進行清理和滅蟲等。通過精細管理,合理運用水利、任務性施肥、優化栽培技術等一系列環境治理方法和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和污染,使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與和諧。采用合理輪作和種植布局是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基于自然控制的農業生產方式,用來防治病蟲害。其核心原則是通過引入或增多天敵物種,使害蟲數量在田間得以有效控制,從而保護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其方法與化學農藥相比具有許多優點,如環保、可持續、高效等特點。
首先,生物防治對環境的影響非常小。傳統的防治方法往往使用高濃度的化學農藥,農藥會在土壤和水中殘留,并導致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的死亡。而生物防治則可以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量,從而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其次,生物防治具有可持續性。化學農藥的作用時間通常很短,且容易失去效果。而生物防治利用天敵的自然控制能力來控制害蟲的數量,因此可以長時間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此外,還可以提升農作物的品質。化學農藥對人體健康有著潛在危害,因此農產品的質量受到嚴格監管。生物防治可以有效降低農作物和食品中所含有害物質的數量,從而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后,生物防治還可以促進生態的多樣性。在田間引入天敵會增加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物種,形成更為豐富的生態系統,并產生復雜的生態關系。土壤浸泡在更具活力、更具產品性的土質中,進而提升土地的肥沃度和生產力,實現可持續農業和生態農業[4]。
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納直鄉農業服務中心在有機水稻種植中,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病蟲害,通過使用益生菌、寄生性昆蟲和真菌等,幫助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增強作物免疫力,并對抗有害生物。該農業服務中心首先對田間土壤進行了檢測和分析,根據結果合理選用了生物防治劑,如放食蚜蜂來對付水稻的蚜蟲害,利用擬青霉菌、鏈格孢菌等真菌防治水稻病害。該中心還引進了益生菌,用于調節土壤菌群結構和土壤酶活性,并對作物產生促生作用,改善種植環境。例如,中心特別注重施用半乳糖酸桿菌,其作用是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鉀等元素,幫助水稻根系更好地吸收養分,增強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該中心還開展了一系列的田間試驗,用于驗證生物防治劑的效果和耐受性。同時,加強種植者對于生物防治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培養其意識和技能水平,助力于有機水稻的健康生長。通過生物防治,廣西河池市天峨縣納直鄉農業服務中心成功控制了有機水稻種植中的病蟲害,并減少了化學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
生物防治的廣泛應用將為現代農業提供一個健康、可持續和環保的解決辦法。雖然生物防治仍然面臨許多挑戰,但隨著技術和知識的不斷進步,生物防治將逐漸成為未來農業控制病蟲害的主要方式之一。
2.4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
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可以改善農田土壤的營養結構,增強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農田土壤的營養結構。植物需要各種營養元素來維持自身的正常生長。合理施肥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養分,確保其能夠充分吸收足夠的營養物質,并最終實現高產高質的目標。適量施用有機肥料和礦物肥料則能夠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增強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通過實施有機肥與化肥等有效手段,更好地發揮肥料效應,避免傳統方式下的施肥過度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強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缺乏某些特定養分會導致作物免疫力下降,從而增加其遭受病蟲害的風險。適量施肥則能夠為農作物提供所需的營養元素,增強農作物的免疫力和防御能力,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添加有機肥料也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避免品種或規模發展不平衡。
在實踐方面,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需要進行土壤肥力測試,以了解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的含量和比例,為施肥提供科學依據。作物在不同的生長季節和不同的生長階段,需要不同類型的肥料,以滿足其對于養分的需求。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作物的生長。在施肥時,應注重有機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這樣既可以提供養分,也可以改善土壤的質量,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不僅能夠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證農作物和生態環境的健康[5]。
2.5加強育苗管理
育苗是作物種植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水稻來說更是至關重要。良好的育苗管理為水稻在生長期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而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一方面,控制環境溫度是育苗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因素之一。適宜的溫度有利于種子的發芽和幼苗的生長發育。通常情況下,水稻種子在28~33℃時萌發,此時的濕度也要保證處于較高水平。同時,遮陽和通風工作也需要加強。在夏季高溫時期,適當遮陽可以減輕幼苗受熱和光照強烈的影響,對于內陸或者山區地域的育苗基地來說,夜間可能會出現低溫,及時通風保持良好的空氣流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水稻育苗過程中需要注意監控病蟲害的情況。在種子處理階段,可以通過使用具有殺菌、殺蟲和促進生長作用的藥劑來保證種子的健康。在育苗過程中,需要不斷觀察幼苗是否受到病蟲害的威脅,發現問題后及時采取措施,使用防治病蟲害的藥劑或者手工清除。
選擇育好的幼苗后,對其進行加固處理。可以適當修剪一些枝條、葉片或其瘦弱部分,以保證根系健康,促進養分的吸收。此外,量化施肥并加強土壤培優也是育苗管理的重要環節。量化施肥可以避免營養過剩或者缺乏,而加強土壤培優則能夠改善土壤質量和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數量,為幼苗提供更多的養分。在育苗基地中,需要營造良好的出圃條件。
綜上所述,在有機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采用生物學控制方法、多樣化種植方案、日常監測以及普及的有機種植方式等措施是有效的病蟲害管理策略。病蟲害管理措施可以優化有機水稻的生產管理,加強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平衡,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環境負荷,從而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續和安全的種植模式。
參考文獻:
[1]周紅珍.徐州地區水稻優勢病蟲害綜合防控策略[J].現代化農業,2023(5):12-14.
[2]尹德臻,趙英.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分析[J].當代農機,2023(4):87+89.
[3]周慶丁,周紅艷.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21,15(21):39-40.
[4]李永輝.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淺析[J].南方農業,2021,15(5):34-35.
[5]盧勝民,劉國海.北方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究[J].南方農業,2020,14(3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