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適合作為建筑用材的杉木種植行業也逐漸興起。杉木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但是目前在良種杉木栽培方面仍有一些技術難題有待解決。本文將結合貴州省杉木種植現狀來詳細探討有關杉木栽培的技術要點。
關鍵詞:杉木;栽培技術;合理種植
我國目前建筑行業使用最為廣泛的木材就是杉木,其還被用于造船、造紙等方面。杉木渾身都是寶,樹皮可以蓋屋頂,樹枝可以制作木桶和桶把;杉木的根莖以及果實具備很高的藥用價值。杉木行業的發展對我國整體產業結構升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不斷提升良種杉木栽培技術,種植戶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進而促進我國杉木種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1杉木栽培原則
1.1遵循適應環境原則
杉木對于生長環境、氣候條件并無過高要求,該種樹木適合作為我國貴州地區的經濟作物來大規模種植。但是杉木并非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做到穩定高產,需要種植人員充分了解當地具體情況,制定一個適宜杉木高產種植的栽培方案。如果種植戶能嚴格遵循以上原則進行植樹造林工作,則可以降低種植收獲成本,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1.2良種造林
選擇優質品種是能否實現高產高質量種植的關鍵,如果選擇適宜該地區種植的幼苗,就能有效降低栽培成本。一般來講,經受住考驗的杉木品種都是經過科學育種的幼苗。在進行大規模種植之前,杉木幼苗必須經過國家檢疫部門的嚴格檢疫流程。
1.3科學合理地設置種植密度
林木種植業的基本原則就是合理密植,這樣做可以提升耕地利用率,并且還能保證植株光照強度適中、光合作用穩定,為其增收增產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種植環境條件不同,所以其種植密度也不盡相同。如果想要收獲大直徑的木材,則建議每畝地種植107~130株;如果只想收獲小直徑的木材,則種植密度設置為每畝地167~220株。若當地的杉木種植環境優良,則進行適當的合理密植;若當地杉木種植條件較差,則建議降低種植密度,優先保證成品木材品質。施肥工作是栽培杉木幼苗的重中之重,首先施加的是春季速效化肥,按照每株100g的標準施加,提升幼苗的春季抗病蟲害能力;到了冬天10月份至明年1月份,應該按照每株250~500g的標準追施復合肥,提供杉木幼苗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養分。在開展間伐成林的工作時,一般選擇8~12年生的成年杉木,進而最大化地實現經濟效益。在此過程中,種植戶應該遵循“去劣留良,去小留大”的基本原則,每過四年進行一次成林間伐工作,且第一次不超出杉木總數的1/4,隨后的間伐數量應該控制在剩余杉木總數的10%以內。在杉木生長發育期間,應當時刻留意種植林情況,增加巡查工作的頻率[1]。
1.4加強杉木幼苗管理
因為杉木幼苗對病蟲害以及天災(暴雨、冰雹等)的抵御能力較差,所以要加強對杉木幼苗的管理,并制定科學合理的栽培方案,包括清理雜草、擴寬坑穴以及追加施肥等工作,直至杉木幼苗茁壯成長為整片的樹林為止。
2杉木栽培技術要點
2.1種子及苗木的選擇處理
一般來講,15~30年生的健康母杉樹能結更多的果實,種子品質最佳。因此種植戶在從事杉木栽培時應選擇15~30年生的母杉樹進行采種,采種的杉樹有著高度大、直徑粗、樹枝細、樹葉密、樹干筆直、樹冠狹小、樹皮不厚、健康無病等要求。采種時間節點一般在每年的10~11月,這時候杉木果實接近完全成熟,符合采摘標準。種植戶在實際采種過程中,首先要判斷果實的成熟度,最科學可行的方法就是將采摘的果實放入清水中,如果果實浮出水面,就說明果實已經成熟;其次,在采種杉樹的樹冠上采摘健康無蟲害、顏色接近黃色的杉木果球,在陽光下進行暴曬,待果球干燥后將種子取下來;然后將顆粒飽滿、外觀完好無損的種子全部挑選出來并將其放置在陰涼處,避免杉木種子出現油化而造成經濟損失;最后,將挑選后的全部種子放入密封容器中貯存,放置到陰涼處以備之后播種。
種植戶在挑選杉木苗木時,應該仔細挑選適宜栽培的品種,種植優質的杉木樹種能提升杉木產量,提高其經濟效益。選擇的苗木至少要一年,其整體高度不低于30cm以及地面直徑在5mm以上。杉木苗木的根系十分發達,且頂部芽飽滿,結構和諧對稱,整身直挺不下彎,確保其整體高度木質化,以便于杉木苗木茁壯生長。被選擇的苗木應符合檢疫部門的檢疫標準,大大減輕病蟲害風險,從而降低種植栽培成本[2]。
2.2種植地的建設
杉樹作為在亞熱帶生長的樹木,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是溫暖潮濕氣候,所以種植戶在栽培時應將溫度控制在15~23℃之間,避免因溫度不適應而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種植土地的土壤以酸性為主,保證土質疏松、縫隙空間充足以及土壤層數多,且種植區域周圍方便排水,內含有益于杉樹生長發育的腐殖質。種植地點選在地勢平緩的平原或高地,選擇在山上背光陰涼或半陰半陽之處種植也可以。總的來講,山體中上區域比山頂區域更加適合杉樹的生長發育。
杉木苗圃地不能選在地勢低洼的干旱地帶,這樣不利于排水、避風。杉木種植地應盡可能交通便利,方便運輸杉木,避免因運輸周期過長而導致杉木缺少水分,影響其品質。在確定種植區域后,要進行整地操作以及后續施加肥料,清除干凈該區域內影響杉樹生長汲取養分的雜草,并且在周圍適當保留一部分闊葉類樹木,以保持該區域內的生態平衡。使用農用機械進行碎土工作,在碎土完成后均勻施加復合肥料,噴灑密度為每平方百米1.5噸,這樣做可以優化土壤結構以及為樹木生長補充必要的養分。在制作苗床時,要求其高度25~30cm,寬度100~120cm,步行道路寬度為40~50cm。種植戶對苗床進行消毒處理,將每平方百米5520kg的石灰粉與每平方百米5520kg的火燒土混合在一起均勻投入苗床上,使土壤能夠將其充分吸收,起到殺菌消毒并改善耕地土質環境的作用。
2.3移栽造林及整地
杉樹造林地點要盡量選擇氣候溫潤潮濕、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的區域,之后進行清理和整地工作。在造林前一年的10月份開展清山和煉山工作,將影響杉木生長發育的雜草、灌木叢全面清理干凈,設置好防火警戒線,在點火燒荒之前要拿到政府相關防火部門的批準文件,之后組織人力進行煉山。在煉山完成后進行整地處理,坡度角大于35°的地塊采用穴狀方式進行整地;坡度角在20°~34°之間的地塊采用帶狀方式進行整地;坡度角小于20°的地塊采用全墾方式進行整地。在上述工作完成后,選在冬季12月份至次年1月份種植杉木,這樣能提升樹苗的成活率。選擇1~2年生、整身高度不低于30cm、地面直徑大于6mm、根系發達的幼苗進行栽植造林。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將幼苗扶正后緊緊埋進土壤中,實際埋藏深度比在苗圃地時深3~6cm,之后將根系輕輕拽上去,使其完全舒展并能將土地表層覆蓋。覆蓋地表時應該高出地面,避免幼苗根系被積水腐蝕導致出現腐爛現象。在所有杉木幼苗種植完成后,種植人員要定期巡山,發現缺位的情況及時補充種植杉樹苗,以維持造林密度在每平方百米3000株以上。在移栽植穴過程中,為了保證杉木幼苗的正常生長發育,一般將移栽坑穴的規格設置為長寬都是40cm的正方形,深度則是30cm,除此之外還應保證植株行距為2m×2m。需要種植戶特別注意的是,移栽挖穴時應將挖出的多余泥土在挖穴完成后放置于坑穴側方或者下方,為后續的移栽回填工作做好準備[3]。
2.4適時播種
杉木在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育苗處理,將挑選好的種子用45℃的溫水浸泡24h后撈出并放置于向陽處晾曬干,并用0.4%高錳酸鉀溶液對種子浸泡30min,再用濕布條封蓋1h,種植人員之后即可進行播種工作。杉木種子的最佳播種時間節點為2~3月,大多采用按條播種的形式,每條溝寬3cm、深1cm、間距20cm,用壟機挖出條溝后再播種。在播種工作完成后,在溝里覆蓋一層碎化后的土壤,再把細草蓋在苗床上,既能起到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還能避免幼苗被鳥類啃食。一般來講,播種18d后,杉木幼苗即可出土,此時種植人員去除一半的雜草。當幼苗長至5cm以上時,及時進行分開和補種工作,確保杉木幼苗密度為每平方米110~150株。當杉木幼苗長至10cm左右時,每平方百米施300~375kg的復合肥,用水稀釋后進行首次澆灌,追加施肥次數至少為兩次,為杉木幼苗的生長發育提供所需養分。種植人員在追加施肥的過程中,要抽出時間清理雜草以及活動松土。每隔7~10d就用0.5%~1%波爾多溶液進行噴灑,避免植株出現枯葉病。當杉木幼苗長至30cm時,準備開展移栽造林工作。
2.5除草松土
保證杉木健康、茁壯生長的關鍵是做好清理雜草以及松土工作,這樣做可以將病蟲害威脅最大化地消除,提高成品杉木的質量。杉木造林前三年要及時清除雜草,直至杉樹密集成林。第一年除草三次,第二年除草兩次,第三年除草一次,此外,具體除草次數可以參考林地具體狀況進行適當調整。除草工作應該盡量選在太陽光照射弱的時刻進行,避免杉樹幼苗因水分流失嚴重而缺水干枯而死。根據目前所具備的條件選擇人工除草或者機器除草等方式,以杉樹幼苗為中心,選定半徑為50cm左右的圓形區域進行除草工作,種植人員在除草過程中要預留出足夠數量的地表植被,避免因水土流失而造成杉木減產。與此同時,在清理雜草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幼苗不被誤傷。在此期間,還要同時進行松土工作,用鋤頭刨開幼苗根系周圍的土壤,深度控制在5~10cm之間,一定要小心留意不能傷害幼苗的根系。松土以及清理雜草能讓杉木幼苗在土壤之中吸收更多來自空氣中的氧氣,促進光合作用,有利于樹苗根系向四面快速延伸生長,使其在土壤中徹底“站穩腳跟”[4]。
2.6病蟲害防治
在栽培杉木的過程中,要遵循“以預防為主,以治理為輔”的病蟲害防治原則。以營林防治為主要措施,根據具體情況還要使用化學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物理方法進行配合防治。種植戶在造林之前要仔細檢查杉木幼苗,以確定其內有遭受病蟲害侵襲。在杉樹生長的各個環節做好清理雜草、松土、追加施肥、澆灌水源以及修剪枝葉等工作,為杉木營造出適合生長發育的生存環境,提升其抵御病蟲害侵襲的能力,并且及時隔離處理病害幼苗,以防其他健康植株被其傳染。化學方法則主要采用化學藥物,例如,防治炭疽病可使用多菌靈和百菌清,防治幼苗猝倒病可使用敵克松以及波爾多液等。生物方法指的是主要引進常見害蟲的天敵。物理方法指的是在杉木周圍懸掛強光燈以誘殺白蟻,或者穿戴防護工具尋找到蟻巢進行滅蟻工作。我國貴州地區較為常見的病蟲害有以下幾種:
云杉八齒小蠹。這種害蟲不僅能對發育不良的杉樹造成危害,甚至還能啃食健康的杉樹,直至杉樹死亡,而且還會繼續蔓延到其他區域。防治此害蟲的方法是:首先在云杉八齒小蠹成蟲前,將被侵害的樹木進行化學藥物熏蒸處理;其次由于杉木新陳代謝速度遲緩,抵御病蟲害侵襲能力不強。建議在完全砍伐被病蟲害侵襲的樹木后,重新移栽造林,以便生態環境盡快得到恢復;最后,種植人員應該完善杉木成品的收獲、運輸以及儲存制度,確保對其進行科學的管理采伐。在儲存木材的過程中,應該將新木材和老木材分開放置,避免可能攜帶云杉八齒小蠹的老木材傳染給新木材。除此之外,在夏季儲存時,應該避免老舊杉木木材大量堆積在一起的情況發生,儲存木材的倉庫應該盡量遠離種植區域,并且在害蟲高發期,適當噴灑殺蟲藥劑。
雙條杉天牛。此種害蟲一般附著在杉木的表皮上,能夠破壞杉樹的導輸組織,并且持續與樹木搶奪養分直至樹木因營養不良而死亡。該害蟲的天敵是一種叫做管氏腫腿蜂的蜂類,由于目前這種蜂類的人工繁殖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因此種植戶可以在樹木周圍適當養殖管氏腫腿蜂。該方法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理念。
炭疽病。杉木出現此病狀時會從頂部開始腐爛枯萎,并且若不加以制止,則該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蔓延至杉樹的底部。植株在染病初期,葉片上不會產生較明顯的病斑,但在短時間內,病斑會快速蔓延至整個軀干,直至葉片和果實全部變成深褐色,最終導致杉木果實在未完全成熟前掉落。炭疽病具有很長的潛伏期,該病的高發期為8月份,而在11月之后,杉木感染炭疽病的風險逐漸減小。此外,如果種植方式不對,樹木感此染病的概率會相應地增加[5]。
在移栽造林之前,應該充分考慮環境因素,遵守“因地制宜”的基本種植原則。針對部分容易感染炭疽病的品種,種植戶應提前制訂防治預案,以免杉木發病時不知所措,造成無可挽回的經濟損失。例如,針對已經“回天乏術”的染病植株,盡早進行無害化處理;針對易感染炭疽病的杉木幼苗,則以預防為主,施加合適的肥料為輔,為幼苗的正常生長發育提供所需的條件,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在冬天,應該充分考慮杉木的基本種植情況,及時處理患病果實和樹葉,避免炭疽病原體成功潛伏過冬。
綜上所述,杉木作為我國目前最重要的用材樹種之一,不僅具備較高的經濟價值,還承擔著種植產業升級轉型的重任。為了促進杉木種植業蓬勃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積極向種植戶傳授良種杉木栽培技術,讓種植杉木的農戶都能掌握該項技術,為我國的經濟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小燕.杉木栽培技術及培育[J].廣東蠶業,2023,57(03):56-58.
[2]鄭獻懂.良種杉木栽培技術及培育建議[J].種子科技,2021,39(21):97-98.
[3]余宏.杉木速生豐產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21,15(20):9-10.
[4]何洪斌.杉木優良家系豐產栽培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08):130-131.
[5]楊千旺.杉木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2(1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