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業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術面臨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條件和水資源的稀缺性、造林作業標準化的不足以及實操狀況的改善需求。為解決這些問題,可采取多項措施,如做好土地整改準備工作、解決干旱問題、恰當選擇樹種和提高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此外,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苗木檢測、土壤水分監測和林地管理等方面的應用,能夠提高造林的效率、質量和可持續性。綜合這些措施和技術應用,可以推動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關鍵詞: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研究
1概述
在林業工程中,抗旱造林技術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應對干旱環境對樹木生長和生存的挑戰。然而,抗旱造林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土地自身條件和水資源稀缺導致的限制、造林作業標準化的不足以及抗旱造林技術的實操狀況不佳。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做好土地整改準備工作、解決干旱問題、恰當選擇樹種和提高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此外,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也能夠提供支持,如在苗木檢測、土壤水分監測和林地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可以進一步提高抗旱造林技術的效果和可持續性。通過綜合應用這些措施和技術,可以推動抗旱造林技術在林業工程中的發展,實現更加有效的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
2抗旱樹種的栽培準備工作
2.1種植地的選擇
苗木的選擇直接影響到苗木的栽植和養護工作,苗木的正常成長與苗木的良好栽植環境密切相關。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對苗圃地的光照、水源、氣候等條件進行全面的分析,盡量結合所選物種的生物學特征,為樹木的栽植提供更多的方便。在進行土地整地時,林場的土地整地方法以整體整地和局部整地兩種形式為主,各種類型的土地整地適用于各種大小的林場,同時還要針對營林工程的需要,對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此外,栽培者自身亦應對兩種土壤耕作方式有足夠的認識。因地勢差異所引起的土壤改良方法的差異,常會對林木的效益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地形較平緩的地方,也可以采用機械化作業,節省人工費用,并在確保播種效果的前提下,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2.2苗圃地的合理規劃
在對苗圃地進行科學的規劃時,要注意樹木的生物學特征,并結合具體的栽植情況進行適當的調節,如改變栽植密度、行距等。在苗圃地的整地中,要注意調節好光線,保證每種樹木都能獲得充足的水分和營養,防止資源分布不均勻。按照植物生長狀況,將植物分為繁殖區,幼苗區和成苗區3個區。另外,還應將林地的占地面積進行合理的劃分,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耕地的使用率。在開展維護工作的時候,還要利用已有的資源,開展生態公益林的營建工作,用人造的方式來充實公益林內的物種,形成針闊混交林、針針混交林等人工林。聘請更具職業素養的護林人員,加強對重要地區的巡查與監督,加強對某些地區的監測與管理,加強對某些地區的保護;地方政府應制定專項支持計劃,以造林和生態環境恢復為主要內容。
2.3注重苗期管理
當苗木被栽植后,應對其萌發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并在苗木破土后,將苗床上的覆蓋層除去。為了給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營養環境,必須在幼苗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前對幼苗進行間苗。在種子萌發到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之前,為了防止種子的密度增加,要適當地剔除一些弱弱的種子,使種子有較好的成長空間;為了防止因光照不足而對幼苗生長不利,應加大植株之間的光照強度。第二次間苗是在幼苗迅速成長一段時期以后,幼苗間的個體差異越來越大,這時幼苗間的差異也就越大;要把好苗子和差苗子區分開來,這樣才能在以后的造林中彌補損失。在苗木生長期,澆水后要進行雜草和松軟處理,以提高土壤的通氣性能,并且要隨著天氣的改變而改變次數;為苗木的生長和發育提供了最佳的環境。在溫度較高的季節,不要進行灌溉,而要采取小批量、小批量、均勻噴灑的方法;要保證育苗床的水分充足。在萌芽階段,不能進行灌溉,而在苗期,灌溉次數要適當降低,并加大灌溉量;為了提高種苗的耐旱性,采用“坐苗”方式對種苗的耐旱性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2.4林地的清理與整地
通常,林場都是建立在比較偏僻的地方,而且林地自身的耕作環境比較復雜,所以在進行造林的同時,要盡量為以后的耕作和生產創造有利的環境。選取具有良好的地基土及水源供應的林地,并進行徹底的清理及整地工作,清除土壤中的碎石及污染物,清除地上的垃圾。在樹種成長過程中,必須將其他樹種的根部移出,以保證它們的根部可以正常地生長。要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具體的整治方案,才能取得理想的整治結果。現有的土地整理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部分整理法,另一種是整體整理法。在具體實施時,要依據項目的具體大小來確定,在基本完成種植區的清淤整理后,還要制定出相應的給水方式。
3抗旱造林技術
3.1整地技術
植被的生長與土壤密切相關,而植被的成活與恢復,則是植被恢復與恢復的重要環節。通過植樹造林和整地,提高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促進了土壤的成熟和土壤的肥力。在陽光照射下,能夠改善土壤的品質,殺死植物和害蟲。具有蓄水、保墑、增加土壤水分等作用。在造林前期對林木的成活率、保留率、成活率、保留率等均有較大的影響。結合左云縣地形、氣象等特征,提出了在上一年的多雨季節進行植樹、植樹等工作,并提出了植樹和植樹等措施。整地要堅持“蓄水保土、不破壞植被”的原則,整地的形式可以是反坡梯田、魚鱗坑、穴狀整地等,整地的深度要在60-80cm之間。在防治沙塵暴的項目中,通常采用鱗狀坑耕方式,鱗狀坑耕方式通常為60厘米×40厘米×40厘米。這樣的規格能較好的保存土壤,并能較好的蓄水。
3.2容器苗造林技術
與裸根幼苗比較,盆栽幼苗根系發育良好,其生理活性及耐旱性均優于裸根幼苗。容器苗是一項耐旱、耐旱的造林技術,尤其是在淺山區,能大幅度地增加其存活率。左云縣沙漠化防治項目所建的人工林,因其土壤肥沃,土質較差,在生產實踐中,多采用2年生育齡的盆栽苗木。而在盆栽中,則需要主干清晰而粗壯,主根發達,須根多,葉片堅挺濃綠,具有較高的生命力。移栽時取下花盆,將花盆連同花盆一起放入花盆中,用手輕拍花盆周圍的泥土,避免從上方對花盆中的底物進行擠壓或踐踏;否則會導致根系不暢,從而影響其成活率。栽深以幼苗插入地窖內1~2厘米為好,地窖頂部鋪一層細沙,地窖四周用泥土壓緊,保證土壤水分充足。在左云縣的荒漠化防治項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在荒漠化防治項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其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在荒漠化防治項目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對荒漠化防治效果進行了比較。另外,因為不損傷根部,保持土壤球體完整,所以無需進行移栽處理;幼苗是一種快速成長的幼苗,在播種的早期,幼苗的成長非常迅速,到了后來,幼苗的數量和成長都非常的旺盛。
3.3覆膜造林技術
溫室大棚是人類在地表與地表之間進行的一種隔離,能夠改善地表熱量的分配,提高地表水分含量。地面上通常使用的是地膜,秸稈和干草;乳化瀝青,表面覆蓋劑。地膜對土壤水分的保持效果最好,可以提高土壤溫度,調節作物生長季。覆蓋造林可明顯提高土壤質量,降低土壤蒸發。結果表明:覆蓋后,林地的溫度和水分明顯升高,草害減輕,土壤肥力增強,幼苗存活率和長勢明顯增加。左云縣荒漠化防治項目中所使用的地膜覆蓋技術,是對傳統地膜覆蓋方式的一種改良。其方法是:將薄膜由外到里切出一條縫隙,將幼苗放入事先準備好的“平底鍋”形小洞中,并使洞表面邊緣稍高于地面。幼苗根部和薄膜間要覆蓋6厘米左右的土壤,以確保不會出現任何孔洞。移栽后澆水一次,其存活率可達百分之百。
3.4新抗旱造林技術
保水劑、植物蒸騰抑制劑和生根粉是增強植物抗逆性的有效手段,已被大量使用。采用保水劑可以改善土質,達到保持水分和干旱的目的。TCP植物蒸發抑制劑可以降低植物的氣孔率,從而降低植物的蒸發,降低植物的水分損失,增強植物的抗旱和抗寒性能。結果表明,在95%的森林覆蓋率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4現代化技術在造林進程中的應用
4.1整地技術的應用
魚鱗坑整地。在斜坡造林中,采用“魚鱗狀坑”整地技術,既不會過度地損害地面上的植物,又能提高土壤質量;使土地變得更加適宜于樹的生長。采用魚鱗坑整地技術時,按照造林方案,在斜坡上開挖出一條類似于半月形的溝槽,溝槽為“品”字形。在挖土洞時,土洞的大小要視樹種和樹根的大小和地方的地勢而定。開挖時,在基部堆積生土,在基部堆積表土層,在基部按照規定的標準開挖出土層后,在土層中鋪上熟土。在挖掘時,用生土在坑底邊緣圈出一個一定的高度的半環狀土坎,為了便于收集和儲存雨水,還需要在坑底的頂部左右兩個角落里開兩個角度的小溝。
水平溝整地。水平溝整地也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干旱地區造林的技術。采用橫向溝渠整地技術時,一般都是沿著等高線開挖,把土壤開挖成階梯狀,以保持水分和保持水分。在使用水平溝整地技術時,先把表層土壤堆在上面,然后再用底層土壤進行培坎,再把表層土壤鋪在植物坡面上。水平溝整地技術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整出的樹坑體積大,深度大,可達到對地面的截留作用;結果表明,溝渠中的土壤水分在溝渠中的蒸發速率明顯降低,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從而提高了旱地造林的生態效果。
反坡梯田整地。在我國西北地區,反坡式梯田的整體性技術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樹造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反坡梯田整地過程及整地方法,與橫坡梯田整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最大的差別在于,反坡梯田整地時,臺朝向內側,以特定的坡度進行整地。
4.2容器育苗與造林技術的應用
該技術的優點是,育苗容器內養分充足、溫濕度適宜,利于苗木生長。容器苗造林為帶原土栽植,苗木不易失水,根部不易受傷,能有效保證苗木成活率。在西北干旱地區應用容器育苗造林技術時,有以下技術要點需注意。首先是選好容器。一般使用塑料薄膜容器,便于操作且成本合適。選擇容器時,還要根據樹苗的種類與樹苗時間來確定容器規格。如樹種為闊葉樹,育苗容器就要相應的大一些。其次是配制好營養土。營養土要具備較好的透氣性與透水性,有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利于苗木根系生長。育苗時可將草皮土、森林土、耕作土等作為營養土的主要成分,再配適量的珍珠巖、河沙等,增加土壤的營養成分。
4.3地膜覆蓋直播造林技術的應用
在西北干旱地區,檸條是最常見的抗旱樹種。檸條根系發達,適應性強,生存能力強,在西北被大面積種植。檸條在防風固沙、改善西北生態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除檸條外,山杏、紫穗槐、沙冬青、毛條、刺槐等也非常適合在西北種植。在西北干旱地區種植以上樹種時,為保證樹木成活率,可使用地膜覆蓋直播造林技術。地膜覆蓋直播造林技術有以下幾個要點。(1)整地。可采用魚鱗坑整地法,在整地過程中,于坑穴內回填適量的復合肥、熟土與稀土微肥,以此提高土壤肥力,為樹木創造更好的生長條件。混合肥回填結束后,在坑穴上方左右兩角各斜開一道小溝,便于引蓄雨水,整地結束后進行覆蓋。(2)覆膜。覆膜要根據地塊大小與種植密度確定地膜規格。覆膜具體操作法是將塑料膜長邊靠長徑方向放好,塑料膜邊緣使用土覆壓,用手壓塑料膜中間,讓塑料膜與坑底貼緊在覆膜完成后澆一次水或降一次雨,就可搶墑播種。(3)種子處理。播種前先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根據測定結果確定播種量。(4)對種子進行消毒與催芽。當前常用的催芽方法是,取適量干凈清水浸泡種子2~3天,浸泡時要每日換水。浸泡結束后,撈出種子,將種子放在溫暖潮濕的地方催芽。(5)播種。正式播種時要在樹穴中間挖一小窩,于窩內放入適量種子,之后覆2~3厘米厚的土壤。播種后定期到田間觀察種子出苗以及成長情況,做好補苗、松土、除草等工作,以確保樹木成活率與最終的造林效果。
4.4覆蓋保墑技術的應用
在西北進行抗旱造林時,如何有效保障和減緩水分蒸發與流失速度是必須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在經過較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后,積累了較多的技術方法。如修建沙田保障、在樹根處覆蓋麥草保墑、造林生產中的鎮壓保墑及使用抗旱保水劑保墑等。在幾種保墑方法中,樹穴覆蓋法操作簡單,效果理想,因而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但是在具體的抗旱造林活動中,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樹木類型、日照時長等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合理運用,以獲得最為理想的保墑效果,確保最終的造林效果,為西北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保障。
5結束語
通過做好土地整改準備工作、解決干旱問題、恰當選擇樹種和提高施工人員的專業素質等措施,可以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同時,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如在苗木檢測、土壤水分監測和林地管理等方面,能夠提供更精準和可靠的支持。綜合運用這些解決措施和技術應用,可以推動抗旱造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進林業工程在干旱地區的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玉春.試析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現代園藝,2020,43(12):169-170.
[2]于德洋,張沛波.淺談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9(06):198.
[3]侯捷.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研究[J].花卉,2020(12):226-227.
[4]劉富.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黑龍江科學,2019,10(20):90-91.
[5]常亮,于大程.林業工程抗旱造林技術措施[J].農家參謀,2019(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