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持續發展,小麥栽培工作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人們也逐漸對小麥栽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通過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夠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提升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本文將對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應用進行分析,具體闡述技術應用的價值和路徑。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
想要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保證小麥產量和質量,就要完善栽培技術的應用,通過栽培模式的綜合優化,使小麥種植更加科學,得到種植人員的有效控制。同時,為防止小麥種植受到外界因素的嚴重影響,就要在種植過程中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合理應用病蟲害防治措施,保證小麥能夠在合理防治的過程中減少病蟲害問題,提升種植效果。
1應用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價值分析
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大部分地區都存在著一定的種植面積,通過小麥栽培技術的應用,能夠讓小麥的單產得到有效提升,并直接影響到小麥種植的形式及種植人員的觀念,讓種植得到持續的發展。而病蟲害防治措施的合理應用能夠減少病蟲害情況對小麥種植造成的影響,防止由于病蟲害因素出現大規模的小麥死亡情況。首先,在應用小麥栽培技術的過程中,小麥種植的流程會更加科學、更加完善,也能夠達到更高的種植水平,充分保證種植工作的實際效果。在不同的地區,能夠通過技術應用適當改變種植形式,保證種植工作的因地制宜,使小麥的產量得到提高,擁有更高的經濟價值[1]。同時,隨著小麥種植的提質增效,小麥相關的產業鏈和市場也能夠更加穩定,小麥種植工作會受到更加廣泛的重視,在市場中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其次,小麥在實際種植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蟲害因素的影響,產量和質量出現下降,造成大量的損失,嚴重影響到小麥種植工作的發展。因此,合理應用病蟲害防治技術,讓病蟲害問題得到及時、科學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有效的防治工作,可以在小麥的生長期對病蟲害問題進行控制,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生長造成的影響。
2小麥栽培技術
為使小麥種植達到高產高質的目標,需要對小麥種植的流程進行合理規劃,科學應用栽培技術,讓種植人員提升對種植工作的了解,合理應對小麥種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小麥栽培的實際效果。
2.1選地及選種
在進行小麥種植之前,一定要做好地塊和種子的選擇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選擇,能夠增加小麥的成活率,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更利于小麥的栽培和后期維護。在選地方面,合理的地塊選擇能夠提升保水保肥能力,減少小麥栽培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在選種方面,隨著科學育種方式的持續發展,特性優良的小麥品種能夠提供優秀的抗倒伏、抗病害、抗旱澇等能力,為小麥的高產高質奠定基礎。首先,在進行地塊選擇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土壤的性質及養分含量。地塊的土層應當擁有一定厚度,且較為疏松,使小麥能夠在土壤中快速扎根[2]。同時,在進行地塊選擇工作時,在地理位置方面,應當盡量選擇不缺少陽光、濕度適宜、灌溉水源較近的土壤。如果在山地地形進行小麥種植,應當使種植地塊處于向陽面,且盡量保證坡度不超過15°,防止出現水土流失的情況,對小麥的高產栽培造成影響。其次,在進行小麥種子選擇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合理選擇小麥品種,以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存活率。例如,在南北方氣候不同的情況下,南方多雨地區更應當選擇耐澇的小麥品種,而北方干旱地區應當選擇耐旱且耐寒的品種。同時,在實際進行品種選擇的過程中,應當選擇顆粒飽滿、富有光澤的種粒,以提高種子的出芽率和成活率。
2.2種子處理
在一般情況下,在完成品種的選擇和購買后不會直接進行種植,而會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種子處理,讓種子的出芽率、抗病害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合理的種子處理方式也可以有效減少后期的維護工作,提升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首先,應當在小麥品種選擇完成后,再次進行種子的選擇,揀出死種、病種或過于干癟的種子等不適合進行種植的類型,提升小麥的出芽率。同時,應當及時進行曬種??茖W的曬種能夠有效滅殺種子表面存在的致病菌,還能夠對種子的濕度進行控制,讓小麥的抗病害能力和生長能力得到加強。在曬種階段,需要在地面鋪設塑料薄膜或防水布等材料,將種子均勻攤鋪在布面上[3]。一般的曬種時間為1~3d,可以根據種子的濕度適當控制曬種時間。其次,可以通過藥劑浸種的方式進行種子處理。可以應用殺菌劑稀釋后進行浸種作業,讓種子的抗病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可以使用多效唑粉劑進行拌種,比例為1∶1500左右。通過藥劑拌種的形式,可以防止小麥在出芽期受到地下蟲害和病害的影響,提升小麥的出芽率。
2.3地塊整理
在實際進行小麥種植前,通過地塊整理可以為種植奠定基礎,讓技術的應用更加有效,保證小麥種植的實際產量和質量。在進行地塊整理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完成翻地作業,對土地進行深翻,有效滅殺草種、蟲卵、植物根系等可能影響小麥生長的雜物。同時,翻地能夠使土地更加疏松,使土壤結構更加適宜進行小麥種植,為小麥的出苗提供支持。其次,根據地塊的水肥情況,應當及時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補水補肥,使地塊的水肥情況滿足小麥出芽生長的需要,保證小麥出芽生長的實際效果。
2.4播種
在完成地塊整理和麥種的處理后,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播種。在進行播種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到播種的密度、深度、方式,也要考慮到播種的時間,通過科學的播種方式提高種子的出芽率。首先,在播種之前,應當根據土壤情況、小麥品種、播種時間等因素確定播種量。在一般情況下,播種量一般控制在每公頃160kg左右,一般不超過180kg,適當的播種量能夠保證小麥秧苗的密度,適當提高小麥產量。而過多的播種量則會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其次,應當選擇好播種時間。一般情況下,春小麥的播種一般在3月中下旬,而冬小麥的播種一般在10月下旬左右。根據氣候的不同,小麥的播種時間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另外,應當選擇科學的播種方式,選擇合理的行距,讓小麥在生長期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小麥行距一般以25cm左右為宜,小麥的種植深度以3~5cm為宜,播種應當均勻,在完成播種后,應當及時進行填土、壓實。
2.5田間管理
在完成小麥種植后,應及時進行田間管理,防止雜草影響到小麥的正常生長,同時需要解決小麥出芽、生長速度較慢的問題,并進行及時補苗。只有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才能夠促使小麥正常生長,保證小麥的生長速度和產量。首先,在小麥的出芽期,管理人員應當注意小麥的出芽情況,一旦出現缺苗或秧苗密度不均勻的情況,應當及時進行補苗或者移栽,讓小麥的生長密度保持在較為合理的水平。同時,在小麥的出芽期,雜草的生長很容易對出芽造成嚴重影響,管理人員應當及時應用綠色的防治措施,對雜草的生長進行防治,防止雜草的生長影響到正常出苗。其次,在小麥的生長期,秧苗需要大量的營養進行生長,在這樣的情況下,雜草的大量生長很容易對生長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小麥無法達到高產。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除草劑的合理選擇和應用保證田間管理工作的效果,使麥田中的雜草得到有效清除,防止雜草的生長對小麥的栽培工作造成影響。
2.6水肥管理
想要使小麥種植滿足高產的要求,一定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只有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水肥管理,才能夠滿足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要,提升小麥的產量,發揮優良小麥品種的生長優勢。首先,在水肥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應充分注重小麥各個生長期的灌溉活動,尤其在小麥的抽穗期,更應定期進行灌溉,保證土壤濕度,滿足小麥生長的水分需要。同時,在降水量較少的地區,應當在夏季及時對麥苗進行補水,防止缺水情況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其次,種植人員應著重關注小麥栽培過程中的肥料管理,通過科學施肥的方式為小麥及時補充營養,保證小麥栽植的實際效果。其一,在小麥種植前,為保證土壤擁有足夠的營養,改變土壤的肥力結構,應進行基肥的使用。一般情況下,基肥以有機肥料為主,平均每畝地施用基肥200kg,在土壤肥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基肥的施用量。其二,在小麥的生長期,應及時進行氮肥的施用,促使秧苗快速拔節生長,一般情況下,氮肥的施用量為每畝地12kg左右,可以根據實際的種植情況和土壤情況進行增減。其三,在小麥的抽穗期,需要及時進行磷肥和鉀肥的施用,促使小麥更加高產。一般來說,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量為每畝地6kg左右。另外,在肥料施用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補水,提升肥料的實際應用效果。
3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
病蟲害防治是小麥栽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只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才能夠減少病蟲害對小麥栽培造成的影響,防止出現大規模的小麥減產情況。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為保證防治效果,也要合理應用防治手段,使防治方面充分結合,保證病蟲害防治的實際效果。
3.1小麥常見病蟲害類型
小麥常見病蟲害分為很多類型,不同類型的病蟲害會對小麥的栽培工作造成不同的影響,部分病蟲害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生長,導致出現小麥產量大幅度下降的現象[4]。因此,想要科學防治小麥病蟲害,應對常見的病蟲害類型進行認識,根據實際患病情況和防治要求進行小麥病蟲害的防治。
小麥銹病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發展速度較快,很容易對大范圍的小麥造成影響。在銹病的發病初期,小麥的葉片會出現部分黃褐色的斑點,在發展的過程中,斑點會逐漸擴散為條斑或塊狀斑,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光合作用,進而導致小麥的生長速度變慢,并造成小麥的大范圍減產。
小麥赤霉病也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在小麥生長的各個時期,都有可能受到赤霉病的影響,導致小麥產量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在小麥生長的幼齡期,赤霉病主要會造成根部的斷裂和腐爛,導致小麥幼苗的死亡。在小麥的生長期,赤霉病則會主要影響植株的莖葉部分,隨著赤霉病的持續發展,會導致患病部位呈現為枯黃狀,影響到小麥的正常生長。在小麥的抽穗期,赤霉病則可能導致小麥無法進行抽穗,對小麥產量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
白粉病在小麥的生長期十分常見,通常發生在葉片部位,較少情況會出現在莖稈部位。一旦小麥在生長期感染白粉病,就會出現大量的白色斑點,逐漸擴大成為霉斑,最終成為一層白粉狀的霉層。白粉病的傳染能力較強,也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小麥葉片枯死,小麥產量下降。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蚜蟲、紅蜘蛛、吸漿蟲是十分常見的蟲害種類,一旦對其未及時進行防治,蟲害就會大規模發展,對小麥的產量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蚜蟲主要聚集在小麥的葉片、莖稈部分,會吸取小麥的汁液,過長時間的汁液吸取會導致被害部分快速枯萎,長期的蚜蟲蟲害則會導致植株的死亡,嚴重影響到小麥產量。吸漿蟲在幼蟲階段會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很容易直接影響到小麥產量,導致小麥生產出現問題。
3.2小麥病害防治
由于小麥病害的傳染能力較強、傷害范圍較廣,一旦未及時進行病害的處理,很可能造成病害的大范圍發展。因此,在進行小麥栽培過程中,應加強對小麥病害的防治。一般來說,病害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規劃種植密度、合理施肥。對于病害的治理,則主要采用化學防治方法。首先,在進行銹病防治的過程中,可以應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進行噴施,在患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間隔一周時間重復進行噴施[5]。同時,也可以應用多菌靈500倍液對患病處進行噴施,提升殺菌效果,使銹病得到有效防治。其次,在進行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時,可應用50%多菌靈800倍液進行拌種,防止小麥在幼苗期受到赤霉病的影響。在小麥的生長期,可以通過合理施用磷鉀肥的方式,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另外,在小麥白粉病的防治過程中,如果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可以應用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進行噴施,每間隔一周噴施一次,連續噴施兩次,保證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3.3小麥蟲害防治
在小麥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可以適當選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式,輔以化學防治的方式,減少防治工作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保證防治工作的效果。首先,在進行生物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田間管理的方式,對瓢蟲、蚜繭蜂進行保護,通過對小麥有益生物的保護解決害蟲大規模發展的問題。其次,在進行物理防治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應用殺蟲燈、殺蟲網、粘板等形式,防治吸漿蟲的成蟲或蚜蟲。這種方式可以反復應用,且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能夠起到較好的蟲害防治效果。另外,可以通過化學防治的方式進行蟲害的防治。在當前階段,蟲害的防治方式仍然以化學防治為主。在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可以選擇在小麥拔節以后使用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定向噴施,可以對大多數的小麥蟲害進行控制,保證蟲害防治的效果。
總而言之,小麥栽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應用在小麥的栽植過程中必不可少,只有科學應用相關技術,才能夠保證小麥栽植的增產穩產,減少外界因素對小麥栽植工作造成的影響。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小麥栽植的水平也能夠持續提高,使小麥栽植工作得到全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斌燕.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控要點[J].農村實用技術,2023(04):92-93.
[2]陳冬煥.小麥種植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預防措施[J].鄉村科技,2022,13(09):69-72.
[3]王海.小麥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08):18-20.
[4]李英華.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與田間管理方法[J].種子科技,2022,40(05):25-27.
[5]吳華娟.淺析小麥優質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0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