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環境會被經濟建設所影響,在發展的同時也應該重視保護森林,應在森林保護視域下開展森林培育,為林木生長提供條件,保證林分質量得以切實提高。從森林保護的層面,論述了森林培育所需的技術,對多項苗木培育技術進行分析,探討了人工造林與苗木出圃技術,然后基于森林保護給出有關的培育要點,旨在通過多項舉措的提出,為培育高效進行提供思路,加快林地建設進程,加強森林保護效果,以供相關人士探討。
關鍵詞:培育技術;人工造林;病蟲害防控
引言:如今,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的深入,逐漸改善了生態環境。其中森林培育屬于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提高覆蓋率的有效途徑,也有助于加強森林保護效果。覆蓋率的提高有助于避免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減少損失。并且能夠提供生物棲息場所,避免物種變少,保持生態系統均衡。還能夠基于吸取CO2和產生O2緩解溫室效應,同大自然友好相處。對此,在森林保護下進行培育尤為必要。
1森林資源保護意義
森林在生長中利用光合作用來獲得能量,現在工業經濟發展較快,很多溫室氣體被排出,導致了氣溫升高。森林能吸收很多熱量,發揮降溫的作用,特別處于夏季,森林能確保溫度正常,防止一些火災隱患。在冬天,森林能發揮降低風速的功效。并且,森林也能保護水分與土壤,在減少水土流失上,因樹木根系較為發達,能較好吸收水分,地面部分也可以承接雨水、弱化對土地的沖擊,從而防止流失[1]。
2基于森林資源保護,森林培育應遵循的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在森林保護背景下,此原則是森林培育的基本原則。培育過程中,應明確科學的培育和保護體系,完善有關法規,限制砍伐行為,保證森林長遠發展。另外,要鼓勵全民參與,使其深入認識培育的意義,實行全民造林,強化知識培訓、增強保護意識,唯有如此方可全方位進行森林培育。
2.2生態保護。此原則是達到森林保護要遵循的原則,唯有在生態方面達到均衡發展,方可推動森林總量與面積的增加。對此,應構建和健全森林、環境質量衡量機制,以森林情況、環境指標為切入點,對污染指數開展評價。同時引入綜合績效評價機制,充分把握與評估生態建設,結合結果調整工作與資源分配[2]。在森林培育中,要避免再次破壞土地和環境,科學利用肥料和農藥,盡可能避免出現污染物。
2.3物種多樣性。森林資源包含林木、動植物等,若物種豐富度不高,部分有害生物因沒有天敵而自由生長,會影響到物種多樣性。豐富物種能夠提高物種豐富度,產生良好的生態系統,加強森林抵抗力,除了能夠增加森林效益,也利于推動苗木生長。另外,還要改進樹種結構,培育高產樹種,避免被病蟲害侵襲,增加成活率,推動林業長遠發展。
3森林保護下的森林培育技術
3.1苗木培育
3.1.1整地。要結合人工造林要求進行整地,有效清除雜草,科學翻耕土壤,且對其開展消毒。針對育苗土壤,應對其中的元素含量進行檢測,結合生長需要合理補充元素,為林木生長提供適宜土壤環境。整地應保證工序合理,保證技術得以有效使用。選擇專業化團隊,整地挖塘,以確保整體質效,增加林地面積,保證成活率。
3.1.2樹種篩選。應掌握優質原則,選取生長較快、成活率較高品種,并且要擁有較強的抗旱能力,能有效抵御病蟲害。要結合土壤種類選取相應的樹種,例如山地與平原,適宜栽種沙棗;土質不好、環境較為惡劣地區適宜栽植檸條;污染物多的地區適宜栽植柳樹,由于其能無性繁殖,有助于降解污染物;寒冷地區適宜栽植楊樹,有助于改善地方氣候。
3.1.3選種和消毒處理。正式播種前,要將霉種、癟種篩除,且落實好種子消毒。選擇高錳酸鉀將其當作消毒劑,用來浸泡種子,浸種時長建議在20分鐘左右,然后清水沖洗備用。
3.1.4播種。樹木種類不同,播種時節也有所差異。可采取多種播種方式,比如撒播與條播。在進行播種時,要挖出播種溝,基于種子特征、土壤情況開溝,確保深度均勻,一般溝深是0.5至0.6厘米。對于小種子植物的播種,可考慮淺線播種,用不著事先挖溝。對小粒種子進行播種時,在同細沙混合后播入土中。
3.1.5覆蓋育苗土和鎮壓。在完成播種之后要借助稻草來蓋育苗土,厚度應在四厘米左右,確保溫度適宜,且防止動物損壞苗木。處于干旱的環境,覆土之后應第一時間鎮壓,以確保植株水分。并且也落實好防風保護,避免鳥蟲啄食。
3.1.6中耕和除草。在合適的時間進行中耕,優化土壤通透性,為微生物生長創造溫床,推動苗木根系生長。當進行中耕時要加以重視控制深度,要基于苗木大小與特征,較深會使苗根受損,較淺會提高患病率,不利于育苗成功。在苗木培育中,應加強除草,第一時間拔除雜草,防止其爭奪營養。
3.1.7切根處理和截梢。苗木品質優良,它的根系會朝著土壤延長,同時不會出現較多側根。如果側根多,應對其進行切根,讓其長成根團。在秋天,通過切根的苗木養分吸收會下降,能避免長得偏高,有助于木質化,讓其長成壯苗。針對枝梢突出的苗木,也應該采取截梢,維持苗木齊整。
3.2苗木出圃
要結合造林時節來明確起苗時間,雨季造林用苗能隨栽隨起,也能在生長停滯時起苗。不能使側根受損,確保根系全面,防止折斷苗干。通過對起苗設備的使用,能確保起苗效率與質量且節省費用。也能采取人工方式起苗,朝著苗行方向,開溝挖土,結合造林要求實行斷根[3]。然后在一二行間把苗根切斷,倒至溝中,就能夠把苗木起出。在此之后,應第一時間移栽到樹蔭下且蓋上,防止長時間暴露,使苗根被吹干。帶土起苗,不能損壞營養袋,避免土漏掉,適當減掉苗根。
3.3人工造林技術
3.3.1用材林培育。在進行人工造林時,要選取造林地,應選擇立地條件較好、水源足夠、交通方便的采伐跡地。在正式造林之前,做好對造林地的清理工作,結合地質和氣候來明確整地深度,通常深度在0.5米左右,豐產林地深度介于0.8米至1.0米之間。其次,對大土塊進行破碎,清除石塊與樹根,根據地勢來確定苗床寬,應留出一定寬度的排水溝,用來排水。最后,強化管控造林密度,用材林培育中,株距建議在1.5米至2.0米之間。選取適當的造林時間,采取合理的造林手段,篩選優質苗木,保留完整土球,防止根系破損。在實際造林時,應采取塊狀混交方法,提高病蟲害抵抗力。
3.3.2經濟林培育。在對經濟林進行培育時,應根據其生物學特點,研究氣候條件,選取最佳的時間栽種。要篩選優質苗木,保證其沒有被病蟲害感染,使用實生苗。先挖出植樹坑,把幼苗置于其中,扶正埋土。將土地平整好,建設蓄水坑,保證其是圓形,寬度應是一米。應施加底肥,把秸稈鋪在坑底,厚度以15厘米為宜。正式栽種之前,應落實好根部修剪,把根部浸在水中,之后置入坑中,保證根系可以有效伸展,澆水定根。
4基于森林保護的森林培育要點
在森林保護視域下,對于森林培育的要點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4.1施肥管理。在林木生長過程中,足夠肥料是確保樹苗正常生長的核心所在,并且可基于科學施肥推動木質化進程。要全方位分析苗木生長情況,根據生長階段、長勢合理選取肥料,且明確施肥量,確保足夠營養供應其生長。對于初期的苗木可選擇根外施肥,待根系生長較好之后再選擇土壤施肥,這有助于防止根系被損。在施肥中,實施動態施肥監測,根據生長情況研究確定最佳施肥時間點,除了有助于節省造林費用,也能達到高效育苗。
4.2控制造林密度。應結合樹種與特征來控制造林密度,如果是針葉林,栽種密度以每公頃150株為宜,若是窄葉針葉林,可合理提高數量,不過要低于每公頃200株。種植闊葉林時,以每公頃100株為宜,對于混交林造林,要低于每公頃120株。根據均勻性原則來對目標樹進行劃分,如果要求較苛刻,可引入群團模式,每團植株不能超過三株。
4.3生長所需水分管理。為保證足夠水分滿足生長需要,且避免水分偏多引起腐爛,應做到充足灌溉、第一時間排除積水,保證水分適宜。在降雨量大時,要實施可行排水措施保證積水能夠第一時間排出,處于干旱天氣,應提高灌水量避免干枯。當進行灌溉時,可選擇化合物噴施,幫助植物關閉氣孔,以減緩蒸騰,有助于減少水分流失,確保成活率[4]。
4.4林分合理間伐。在培育過程中,初期應充分控制密度,還應結合林分時段達到科學間伐。各樹種林分開閉時間有所差異,樹冠會爭奪營養,為防止給林木生長帶來影響,應對林分密度進行調整,優化光照條件,保證根系獲取足夠養分。間伐還可以增加樹冠受光面積,除了可以推動林木生長,也能夠提升材質。
4.5樹木采伐。在森林保護背景下,采伐時要實行單株擇伐。正式采伐之前合理劃分林木,明確目標樹,找到輔助樹,且對其進行保護。在林木采伐中,為了推動目標樹生長可使用枝干整形方法,提高品質,提高效益,確保森林質量。樹徑滿足預期標準之后,可實行單株擇伐,在補種之后,可基于除草推動生長,讓其成為良好擇伐植株。
4.6病蟲害防治。蟲害類別較多,例如白蟻與天牛。在森林培育中,應采取生態預防、化學除治手段,在造林管理中全面落實病蟲害防控。要結合災害種類確定合理的調控機制,病蟲害突出的人工林,應根據樹種特點與成長規律來防控。引入協同競爭機制,基于采取天敵防治方法避免病蟲害的出現。針對災害蔓延應掌握生態適應性,可選擇多種方式來消除幼蟲,例如燈光誘殺。防治過程中要最大程度使用微生物制劑,同時針對同一類藥劑使用,間隔要超過36個月。另外,修建隔離帶,也能夠發揮病蟲害防治作用。
4.7林木整枝修剪。外部環境屬于決定生長態勢的核心因素,糟糕環境會造成枯萎或者死亡,不利于森林發展。對于林木質量的提高、生長量的增加,整枝修剪屬于一項可行的措施。如果處于自然生長狀態,枝條難以獲取足夠光照進而發生枯萎,應進行人工整枝,要把枯枝剪除,讓樹木能夠維持良好干形,讓其成為良材。在修剪中可基于疏枝,促使枝條分布更加均勻,擴大空間,讓樹木健康生長。可采取去蘗法有效去除萌蘗,推動林木生長。8.完善森林管理機制。管理部門要根據實況,全面實行崗位負責制,針對森林安全管理、災害防控等,激發人員積極性,培養其職業道德,制定獎懲措施。在管理體系中,要注重建立培訓制度。為更好進行林業管理,有效保護森林,應該融入終身學習思想,強化技能與知識學習。由于宣傳力度持續提高,人們保護森林的意識得以增強。具體工作中,要凝聚群眾力量,號召更多的人員參與森林保護。對于管理人員不夠的問題,可以把林業根據片區進行承包,這樣不但能夠處理一定的就業問題,也可以把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進行關聯,進而有力保護森林。
5森林病蟲害防控對策
5.1病蟲害防控原則。首先,生態平衡原則。林木是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成分,對于生態和環境安全發揮關鍵的作用。在病蟲害防控中,要全面思考生態安全,不要使用污染較重的試劑,不能由于防控而給生態系統帶來不良影響。森林具備較強容納力,群落多樣并存。針對森林病蟲害應該確保其處于可控狀態,不得單一為防控,而影響到動植物,丟失生存環境。其次,病蟲害防控應遵循經濟效益原則。應思考經濟成本,重視方法,重視防控時間、成效與成本間的關聯。正式進行防控前,要進一步調查,正確認知病蟲害類型、特征,實施相應的防控舉措,提高防控經濟性。
5.2強化預測預報。防控的關鍵基礎為預測預報,要將調查監測置于首位,應該就所有森林資源開展,要第一時間、全方位、精準地把握病蟲害動態,實現早發現、早除治。技術手段的提升與管理機制的完善、儀器設備的建設屬于重點,要實現科技先進、設備先進、管理合理,讓監測與測報水平可以達到防控要求[5]。
5.3選用良種,強化檢疫工作。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利用優質苗木,強化檢疫工作。強化調運管理,全面落實檢疫措施,保證打造健康森林,盡可能避免病蟲害出現。并且,采取科學手段,對病蟲害發展動態進行觀察,根據地方氣候、林木情況,精準預判發展趨勢,第一時間通報,把握防治時機。
5.4開發和防御相融合。走這一技術路線,將選種、造林等和病蟲害防控充分融合,選取抗蟲耐害樹種建立防御模式。選取害蟲抗性樹種,優化蟲源地,建設關鍵區。為了避免次要害蟲侵襲,建立防御區,栽種抗蟲耐害樹。使用聯合防御功能,對害蟲開展區域管控。
5.5資金保障。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核心舉措為提高投入,對于由于經費投入不夠而沒有得以有效防控的情況,要不斷提高投入。遵循投入原則與責任制度,多層次、多途徑投入,獲取更充足的資金。針對森林病蟲害防控,地方政府應該將其列入防災減災計劃,提高投資與強化檢疫普查,尤其地市級財政,應提高投入。此外,構建和完善生態效益補償體系,基于補償資金合理安排防控經費。
5.6運用先進防治技術。普及運用先進的防控與檢疫技術,創造有助于林木生長制約病蟲害出現的環境,源頭上管控病蟲害的出現。針對已出現病蟲害的森林,應從優化環境、維護多樣性為切入點,協調采取多種防控措施,例如仿生農藥,開展全面治理,控制病蟲害大規模出現。促進高新技術的使用,強化發展態勢的預測預報,促使測報更加精準,為防控提供根據。應加大管控運用技術研究,及時轉化科技成果。國際技術合作和交流應大力進行,積極引入歐美技術。
6結束語
森林培育對森林保護來講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可基于環境平衡、空氣改善創造良好生活環境。森林保護下的森林培育,應充分使用有關的培育技術,例如苗木培育與出圃,還應該掌握培育要點,落實好施肥、水分管理,還要合理進行林分間伐、樹木采伐,同時強化病蟲害防控、整枝修剪,基于培育措施的有效運用,在培育與管理中促使森林培育更加合理、全面,進而體現森林培育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曹義國.基于森林資源保護前提下的森林培育工作開展探討[J].低碳世界,2021,(12):249-250.
[2]黃苑英.芻議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保護森林資源[J].花卉,2021,(08):245-246.
[3]金長波.加強森林培育以及森林資源保護的策略探析[J].農家參謀,20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