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馬鈴薯又名土豆,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幾年來,馬鈴薯作為一種多用型農作物,憑借較高的水分利用率、較長的產業鏈和較高的經濟效益,展示了強大優勢,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對馬鈴薯產業的技術分析以及設備的先進性已達到成熟,產品的生產和高新技術的掌握速度也高速發展,形成了一系列以農業為主體加工的新興產品,比如面包、薯片、薯條等安全食品,大大增加了馬鈴薯的可食用性。然而要想種好馬鈴薯并不容易,近幾年來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馬鈴薯晚疫病發生的面積也在逐年擴大,危害也在加重,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商品價值,馬鈴薯晚疫病也成為馬鈴薯產業持續發展、農民收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為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篩選出理想適宜的藥劑,為有效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提供科學依據,增加馬鈴薯的產量,特選取以下幾種試劑(氰霜唑懸浮劑、氟啶胺懸浮劑、霜脲氰·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研究。
關鍵詞:藥劑;馬鈴薯;晚疫病;試驗研究
馬鈴薯是世界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只少于水稻、玉米,排行第三,甚至比重比小麥還高,而近些年,貴州省已是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加快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經營制度創新必須充分考慮中國農業基本國情和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的外部環境。”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要提高農業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也要推動農業現代化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發展的水平,破解“誰種的田”“土地如何種”實際問題的必然選擇。因此,本試驗就合理選擇搭配實驗的試劑材料,防治馬鈴薯晚疫病進行田間藥效試驗。
1試驗的材料準備
1.1試驗試劑
25%氰霜唑懸浮劑(北京北農綠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40%氟啶胺懸浮劑(德國康普頓生物科學公司生產);45%霜脲氰·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安徽英瑞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每千克粉劑含白菌清400克、霜脲氰60克;6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江蘇寶靈化工股份公司生產),每千克粉劑含甲霜靈150克、絡合錳鋅500克;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鄭州精匯化工產品有限公司生產)。
1.2試驗選種
因不同馬鈴薯品種免疫力不同,為達到試驗效果,試驗選取被晚疫病中度感染的中晚熟品宣薯-2號。
1.3試驗設備
背帶式手動噴霧器,型號:ULVS-4(鋰電池型),濟寧市中天礦物資源有限公司生產。
2試驗地點及時間選擇
2022年3月,試驗地點選在赫章縣水塘堡鄉水潮村倒石碑組農戶家的承包地,該地海拔約為2000m,地勢比較平坦,肥力為中等偏上,之前為蕎麥種植基地,現為馬鈴薯種植基地并且為馬鈴薯晚疫病多發區。
3試驗方法
因試驗步驟繁雜,下面我將分試驗設計、施藥、調查方法、測產驗收等步驟詳細描述。
3.1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五個處理,一個空白對照,每個處理有五次重復,共30個小試驗區域,每個小區域種植50株,小區域留隔離帶和保護行。各小區域處理時采用隨機排列組合。
3.2施藥
根據區域田間的調查,于2022年5月17日在試驗地發現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分別于2022年5月27日、2022年6月6日、2022年6月16日、2022年6月26日對每個小區域用試劑進行五次處理。用背帶式噴霧器均勻撒藥至葉面的藥液呈水珠下垂式為止。
3.3調查方法
每個小區域隨機抽取五點,每點取四株,并調查全部葉片,馬鈴薯晚疫病分級標準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農藥田間藥劑試驗準則(一)》進行,分別于第一次施藥10天、第二次施藥10天、第三次施藥10天、第四次施藥10天、第五次施藥10天進行發病情況調查,調查并記載全部病葉數,計算小區域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調查數據采用鄧肯氏新極差(DMRT)法進行統計分析。
3.4測產與驗收
于2022年10月16日對各個小區域進行產量驗收。按小、中、大三種馬鈴薯塊莖分別按重量和顆粒計算比例。馬鈴薯塊莖分級的標準為:60g以下為小薯、60-160g為中薯、160g以上為大薯。
4試驗結果與分析
4.1晚疫病防治效果
試驗地塊地勢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有機質豐富,土壤類型為灰泡土,前作蕎麥。本試驗播種時畝施優質農家肥2000公斤,復合肥45公斤。苗期畝追施尿素10公斤,土壤水分基本能滿足馬鈴薯正常生長。施藥時天氣晴朗,施藥期間無降雨,氣溫12-20℃,日平均氣溫17℃,出苗到收獲期間陰雨天多,晴天少,降雨量600 mm,晚上有些許露珠等,氣候條件利于馬鈴薯的生長,也為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創造了條件。所用試驗品種均為宣薯-2號,并在試驗前反復檢查發病基數,最后一次施藥后10天調查防效。每個小區域隨機抽樣取5個點,每點取5株,共抽樣調查25株,查全部葉片,計算各處理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并按以下級別分級:
馬鈴薯的晚疫病病情大致分為6個等級,依次為:
0級(全株葉片無病斑);
1級(個別葉片上有個別病斑);
3級(病害可能會導致植株的葉片減少到1/4,或者植株上部的莖桿出現小的病斑;);
5級(病害可能會導致植株的葉片減少到1/4-1/2,且植株上部的莖桿出現典型病斑);
7級(病害可能會導致植株的葉片減少到1/2,且植株下部的莖桿出現較大病斑);
9級(幾乎所有葉片枯萎,并被病斑覆蓋全莖稈)。
各區域及對照區病情調查結果見下表:
由表可看出,六種處理中,5次施藥后的防治百分比分別為:89.72%、85.44%、79.77%、69.53%、50.04%。據統計結果表明,25%氰霜唑懸浮劑(15毫升/畝)、40%氟啶胺懸浮劑(30克/畝)都能達到對馬鈴薯晚疫病85%以上的防治效果,45%霜脲氰·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5毫升/畝)接近80%稍微差一點,而6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30克/畝)則為70%左右,最差的是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50克/畝)只能勉強達到50%左右的防治效果。
4.2馬鈴薯增產效果
施藥后,觀察藥劑的安全性,對馬鈴薯不產生藥害,能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擴散,延長馬鈴薯植株生育期,增加馬鈴薯產量。
10月16日收獲時對各示范區和對照區進行測產驗收,記錄產量,折算成畝產量,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次試驗使用的試劑組合均對馬鈴薯增產有高效提升,增幅達50%以上的有三種,分別是25%氰霜唑懸浮劑(15毫升/畝)、40%氟啶胺懸浮劑(30克/畝)、45%霜脲氰·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5毫升/畝);增幅達30%-50%的是6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30克/畝)、5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50克/畝)。
由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田間藥效的試驗可得,25%氰霜唑懸浮劑(15毫升/畝)、40%氟啶胺懸浮劑(30克/畝)在試驗中表現出色,防治效果高達85%以上且增產大于50%,因此若不考慮成本問題的話建議選以上兩種試劑作為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備用試劑。
5馬鈴薯晚疫病的特征及發病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所致,在馬鈴薯全株上發生。該病主要危害馬鈴薯的葉片、藤蔓、薯塊,此類危害還傳播至其他套種作物。眾所周知,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危害是針對馬鈴薯的成長,我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區(東北、華北、西北)都為重災區。當病害正直秋收期時,會直接導致產量損失二成到六成左右。現因已培育出抗病品種,損害有所減少,但在病害流行期的損失還是很大。早晚霧濃露多或陰雨天氣一般容易滋生、助長此類病害12-25°C溫度和75%以上相對濕度是該病流行的條件;地勢較低,植株太密、偏施氮肥、田間相對濕度過大或植株生長衰弱也對該病害有利。培育抗病品種,選擇無病種薯,淘汰中心病株等是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的重點措施。2020年9月15日,馬鈴薯晚疫病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有害生物名錄。
5.1病原特征
病原物為一種鞭毛菌亞門疫霉菌真菌,(學名叫: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致病疫霉菌絲為無色、無隔膜。卵孢子在有性世代中產生而較少。主要依靠無性世代所產的孢子囊進行傳播危害。孢子囊無色,一微米左右大小,類卵圓形,頂端有乳頭狀突起,底部有腳胞顯著,生長于孢囊梗中。孢囊梗正常情況下為無色且分枝較多,常有少數分支穿梭在薯塊皮孔、葉面氣孔或薯塊傷口外,被叫做白霉。孢子梗的尖端膨大成孢子囊。孢子囊掉落后,其尖端也能被拉長,然后又長出孢子囊。孢子囊吸收一定量水分后,其內部會有十余個游動的孢子向其頭部突起并釋放出來。游動的孢子為無規則形狀,顯微鏡下乍眼看類似臟器,有兩條鞭毛,不過游蕩一會就會失去鞭毛變成球狀,伸出芽管作惡之前會產生被膜;在氣溫不舒服的情況下,孢子囊會直接發芽,但并不是所有的被釋放芽管均可進入綠色部分的表皮內,并且葉面背部更容易被入侵;病害霉菌入侵薯塊主要是有傷口處、皮孔或芽眼外的鱗片;薯塊接近成熟時會著地,此時周圍若被雨水浸濕則更容易被感染。
5.2為害癥狀
晚疫病的病原體附著在葉片、藤蔓和薯塊上。葉片發病時不會有明顯的病原界限,染病部位會變水漬狀,其他部位會慢慢受影響、蔓延。在氣候潮濕時,霉菌會加速擴散,直到葉片、藤蔓周圍布滿白霉,最后黑色覆蓋所有葉片、藤蔓。在氣候干燥一些時,霉菌在葉片、藤蔓的擴散會變慢,并且葉片會枯萎變脆,白霉會逐漸消失。馬鈴薯是否患有晚疫病是可以檢查出來的,將葉柄放入潮濕的沙土中,扣上碗呆一宿,第二天觀察是否有白霉生成,若有白霉生成可以放入顯微鏡下詳細觀察。
在葉片、藤蔓和薯塊處被損害時會有更為明顯的變化,比如枯萎凹陷,當氣候潮濕時,表面也會產生白霉,但沒有葉片背面的明顯,只有一塊一塊分布不均的白霉,并沒有蔓延全株。當薯塊被感染時,會有褐色或紫色的小斑點,小斑點部位會凹陷并向周圍擴散。當土壤濕度或肥力不足時,薯塊發病部位會極其干燥且發硬;而在濕潤且肥力充足的土壤中,將和其他病菌一起侵染薯塊,會使其被軟腐。在地窖中儲藏的發病薯塊也會經常因環境的變化從軟腐變硬,或從硬腐變軟。
5.3流行規律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發展離不開當地的氣候變化。一般就無感染馬鈴薯來說,使其發病的原因一般都是氣候的潮濕,例如陰雨天氣多、施水施肥過多、早晚露水嚴重等。在我國大多數的馬鈴薯種植地區都較為適合晚疫病的發生,因此高溫高濕基本上可以確定為發生晚疫病的前提。倘若該地區雨水少,并且空氣濕度較低,發病機率可以說幾乎沒有或者很低。而相對濕度大于75%的話基本都會得重病。在我國馬鈴薯種植大區(東北、華北、西北),馬鈴薯多為春種秋收,一般5-6月的降雨量很大,直接導致馬鈴薯的晚疫病概率提升,并大量減少產量。而長江流域周圍各省,雖可一年栽兩季,但由于梅雨天氣較多,晚疫病病嚴重程度也較高。
根據各地區氣候不同和馬鈴薯發病期的不同,可以根據預測來做好最壞的處理病害的打算。在有中心病株出現時,根據提前預測的時間和設計方案,可盡力控制和減少病害的蔓延。根據對馬鈴薯種植地塊的觀察,病害大概需要7-15天會蔓延到一個種植區,因此處理病害的時間相對來講必須抓住中心病株出現這一關鍵時期。
晚疫病的發生與種植區的水分灌溉和施肥也有很大的關系,有的種植區田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也會導致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嚴重;有的地方土壤貧瘠,水分極少,不易灌溉,也會使晚疫病發生相對較慢;過密的種植和不良套種方式也會有利于病害的發生;施用氮肥偏多雖然會促進生長,但也更有利于病害擴散,增施鉀肥能更有效的抗病除災。
6結語
從以上對馬鈴薯以及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來看,馬鈴薯的產量以及晚疫病防治極其重要,最優方式應選擇土壤較肥,不積水,向陽的地塊,使用25%氰霜唑懸浮劑(15毫升/畝)和40%氟啶胺懸浮劑(30克/畝),兩者無論是在晚疫病的防治上還是在增產能力上都遠遠超出其他試劑,建議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魏亞雯. 馬鈴薯晚疫病[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1):28.
[2]和樹云,和梅青.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2017(5):62.
[3]黃強,舒婷,王釧,等. 馬鈴薯晚疫病抗性評價[J]. 江西農業,2019(22):121,123.
[4]劉燕茹.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試驗[J]. 現代農村科技,2022(10):71-72.
[5]劉云美,柴體真,張國京. 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防治[J]. 云南農業,2021(8):55-56.
[6]賈貴飛. 馬鈴薯種植技術及常見病害科學防治措施分析[J]. 農民致富之友,2022(35):15-17.
[7]瞿傳紅,陳仕龍. 試述如何科學種植實現馬鈴薯高產高效[J]. 新農村(黑龍江),2016(16):72.
[8]苑玉金. 馬鈴薯種植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策略——以寧津縣為例[J]. 南方農機,2023,54(6):66-68,86.
[9]拜耳作物科學組織成立全國馬鈴薯種植商俱樂部[J]. 農化市場十日訊,2012(13):39.
[10]楊亞東,杜婭婷,杜歆儀,等. 中國馬鈴薯農戶種植意愿及其空間差異[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2):220-230.
[11]蒲志斌. 早熟馬鈴薯的大棚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2):201-202.
[12]王勇. 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 種子科技,2022,40(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