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病蟲害問題制約著水稻的高產穩產與增收,病蟲害防治不到位會造成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為了保障本地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需要提高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視,確保該技術得到普及。本文概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并對其優勢進行分析,結合貴州省桐梓縣相關案例,提出水稻建設示范基地等措施,分析如何有效進行該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貴州省桐梓縣的水稻經濟穩健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水稻是貴州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000萬畝左右,而貴州是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等國家一類病蟲害的常發區、多發區和重發區,水稻從種到收都會遭受病蟲的危害。為了保障水稻穩產增收,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尤為重要,降低農民的農藥使用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保障水稻的豐收與安全。
1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概述及其優勢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護技術的主要內容是: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主要研究重大病蟲害問題,抓住防控節點;采用健康栽培技術,推行綠肥深耕還田;推廣稻鴨共作技術,應用太陽能殺蟲燈,使用高效、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保障水稻果實、稻田生態環境以及稻田生產的安全。
1.1生態防控技術
生態防控主要是選擇水稻優良品種,根據該地土壤氣候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宜本地區種植的水稻品種,降低該地出現水稻病蟲害問題的概率[1]。貴州省桐梓縣根據本地氣候環境特點選擇宜香優2115、泰優808品種水稻,在示范基地使用雜交水稻超高產精確栽培技術、稻魚共生綠色種養技術、雜交水稻“三優兩增”綠色持續增產技術、水稻“兩增一調”高產高效技術等,促進區域內水稻種植合理布局,保障水稻正常健康生長,提高水稻的成活率。
1.2生物防控技術
生物防控技術是指利用水稻害蟲的自然天敵達到水稻病蟲害防治目的,較為常見的水稻害蟲天敵包括家禽、鳥類等。貴州省桐梓縣采用稻蛙共生、稻鴨共育、稻魚共生三種方式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稻蛙共生是在插秧結束秧苗返青成活后進行的,每畝投放黑斑蛙苗2000~5000只,建立稻蛙共生生態系統,稻田為蛙提供生存場所,蛙通過捕食水稻害蟲減少害蟲基數,通過活動實現抑草控草,改善稻田小氣候,促進水稻健康生長,形成天然食物鏈的良性循環。稻鴨共育是在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日齡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和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發生危害。稻魚共生要按照當地習慣進行,養魚稻田應早放水、早整地、早插秧、早放苗種,在插秧后秧苗開始返青時放魚苗,稻田中的害蟲和藻類可以作為魚的飼料,而魚的糞便又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是一種立體的養殖模式,有助于消除和抑制稻田間雜草的生長,消滅螟蟲、浮塵、稻象蟲、稻飛虱、金花蟲等害蟲,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長[2]。
1.3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優勢
該技術突出綠色控害,減藥增效,提高稻田生態系統自然控害能力,降低病蟲害問題發生概率。綠色防控技術創新病蟲害防治技術內容、技術體系,利用生態調控、釋放天敵、生物農藥、高工效藥械等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對當地生態環境較為友好,降低水稻中的農藥殘留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生態環境友好。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助于當地相關部門在病蟲害高發期進行統一管理,提高當地病蟲害防治與管理水平,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穩步發展[3]。
2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策略
2.1建設水稻種植示范基地
建設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為農民進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有助于提高農民對該技術應用的了解,提高農民對其的接受度,例如,貴州省桐梓縣建設水稻種植基地,以“種養結合、穩糧增效”為原則,利用萬畝水稻田發展“稻+鴨”“稻+魚”等“稻+N”生態種養,大幅度提高稻田綜合效益,降低病蟲害問題的出現概率,走出具有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稻-鴨-魚”種植模式減少了人工投入,水稻品質得到了提升,農民可以在一塊田里掙上“兩份錢”,彌補傳統種植業的單一性,提高土地產出收入,為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注入活力,農民在這一綜合效益的感染下,跟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提高對該技術的認同與信任,為該技術的穩定推廣與應用奠定基礎。
建設水稻示范基地有助于當地生態環境以及土壤環境的改善,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提高田間管理質量,降低水稻病蟲害的出現概率。例如,在水稻示范基地,種植優質水稻品種,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栽培等集成技術,實現集中育苗、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技術全覆蓋,農業專家向農民講解田間管理要點,如控制水稻無效分蘗,促進有效分蘗的生長,為水稻孕大穗提供良好的生長基礎,對于長勢過旺、葉色濃綠發黑、每畝水稻分蘗數等知識對農民進行培訓,提醒農民及時查田,做到淺水勤灌,及時排水曬田,利用各項詳細的田間管理措施降低病蟲害問題的出現概率。農民經過以上學習提高自身水稻種植的技術與能力,提高對病蟲害問題發生原因的了解,深入理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內容,有助于該技術的廣泛推廣與應用[4]。
2.2加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力度
貴州省桐梓縣農技服務中心加大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力度,與當地村委會共同組織農民進行水稻種植技術的學習,例如,農技人員紛紛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送技術、解難題,提升農業種植技術及管理水平,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組織開展水稻種植培訓會,展開水稻種植關鍵技術、日常管理、疾病預防等方面的培訓,讓農民明確土地翻犁后,一定要把谷草撿干凈,才能抑制病蟲害的繁殖和生長。此外,農技人員需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做好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做好跟蹤管理服務,有效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為農民提供有機肥,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有機肥采購,降低化肥的應用量;高效開展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為農民做好業務技術指導,為水稻健康生長做好技術保障和支撐,打下堅固的水稻豐收基礎。開展良種良法,推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實現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協調統一,有效地對水稻的稻飛虱、稻瘟病等進行綠色統防統控,加強對于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器等設備的利用,有效促進該地水稻的健康生長。
村委會定期組織農民學習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內容,讓農民認識到良種種植以及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的重要性。此外,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的認識與了解,使其認識到大量化學農藥的噴灑對水稻果實、土壤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清楚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意義,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讓農民認識到利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開展水稻種植能夠逐年提高自身的經濟收入,而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面臨著經濟收入逐年降低的問題,促進農民自主跟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5]。
2.3指導農民在本田期科學用藥
當地植保站根據氣候預測預報以及田間實際情況向農民推行達標用藥控害指標,確保農民在病蟲害問題程度較輕時,選擇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防治病蟲害問題,保護天敵,達到持續控害的目的。當需要利用農藥進行控害時,需要確保化學農藥交替、輪換用藥,避免同一種藥劑在不同稻區間或同一稻區內循環、連續使用。例如,針對稻飛虱問題,重點防治白背飛虱和褐飛虱,針對水稻生長中后期,可利用氟啶蟲胺腈、噻蟲胺、烯啶蟲胺等防治藥劑進行防治,其指標為:孕穗期百叢蟲量1000頭、穗期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針對稻縱卷葉螟問題,其達標用藥策略為卵孵化初期至低齡幼蟲高峰期,標注為分蘗期百叢水稻束葉尖150個,孕穗后百叢水稻束葉尖60個以上的稻田進行施藥控害,可利用甲維鹽、阿維菌素、茚蟲威等防治藥劑;針對稻瘟病問題,在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防治藥劑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等;針對紋枯病、稻曲病問題,采用兩次葉面噴霧預防技術,第一次施藥時間在水稻破口前7~10天,第二次施藥時間在破口期,或第一次藥后7天,防治藥劑可選擇井岡霉素、戊唑醇、氟環唑等。
確保農民在合理期間內采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當地植保站以及村委會成員加強田間巡邏,避免農民私自進行藥物防治。在藥物防治過程中,采用高效率低容量靜電噴霧器或植保無人機,實施精準施藥,提高農藥利用率,降低對水稻生態環境的影響,保障水稻品質。
指導農民在本田期科學用藥的作用在于給予農民安全感,農民對藥物防治的依賴心較強,且藥物防治效果顯著,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效果并不是顯而易見的,而是見微知著的,當面臨病蟲害高發期的到來,農民對農藥的信賴度倍增,如果這時依舊鼓勵農民應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既不科學,也會引起農民的反感,激化農民與村委會、植保站等部門之間的矛盾,不利于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2.4做好病蟲害問題監測與預測工作
貴州省桐梓縣植保站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組織專業人員不斷深入田間開展調查工作,做好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以及突發性病蟲害問題的監測,提前向農民以及農業相關部門進行病蟲害問題的預告,相關部門立即組織農技人員、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召開病蟲害防治的專題會議,共同探討病蟲害問題防治措施,研究制定針對性技術方案,之后制作宣傳圖冊、海報等,利用村委會公告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宣傳與指導,提醒農民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植保站組織農技團隊對農民進行指導,指導農民科學開展病蟲害防治,在防治關鍵時期實行值班制度,在重要病蟲害防治時期到來之前提高預報頻率,做到早發現、早預報、早防治,為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做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導到戶,調動全體村民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防控過程中,做好防控難點、新問題的分類指導;發揮植保站的作用,實現統一時間、統一藥劑、統一施藥,在防控重點區域安排技術人員進行全面監督與指導,為農民排憂解難,避免農民內部氛圍恐慌。
農業各級相關部門以及植保站加強對病蟲害問題監測與預測工作的重視,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提供穩定且高質量的藥物等;加大對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對農藥廠家與銷售商家增加檢查頻率,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確保農民用藥安全,確保農藥的低毒、低殘留及環境安全,保護農民利益;加強施藥設備的檢查,確保設備的高效與質量,避免農藥噴灑不均勻;監督并監控病蟲害問題的防治力度,監督、組織并引導各個部門做好農藥、設備的儲存與供應工作,確保突發病蟲害問題時能夠立即供應。
在病蟲害防治期間,植保站加強檢查頻率,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建設嚴格的責任制度,明確并落實責任,確保安全度過病蟲害防控期;農技人員在病蟲害防治期間詳細記錄水稻的變化以及各項措施的應用效益,完善工作報告,結合氣候變化等因素綜合分析病蟲害的出現原因以及規律,結合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分析如何進一步提高該技術的應用效益,深入分析水稻生長各階段中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問題的影響,促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不斷完善,提高該技術的病蟲害防治效益。
2.5加強水稻品種的培育工作
水稻良種培育工作有助于提高水稻品質,提高水稻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當地積極開展種業創新,構建良種繁育技術體系,建設試驗田,培育新品種水稻。當地相關部門與植保站在新品種的研發方面可以與當地農科院合作,篩選優良品種,培植育苗產業,大量培育優質水稻品種,促進水稻種植技術的更新。新品種水稻的推廣從示范基地開始,聘請農技人員對農民開展培訓,統一技術,讓農民了解新技術的優勢;推動農民加入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名義大量購買水稻新品種,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該地水稻種植的統一管理,有助于植保站等相關部門定期組織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
貴州省桐梓縣用好用活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資金,逐步完善農民的耕地保險,為農民購買并種植新品種水稻提供補貼,提升農民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的積極性;完善農民的農業保險內容,豐富保險范圍,吸引農民購買水稻新品種;植保站等相關部門全力爭取各類項目資金,用于采購生產物資等,支持縣、鄉各級各類示范點,切實保障資金使用效益。此外,為了提高水稻品種培育工作效率與質量,保障良種研究過程中穩定的資金支持,相關部門積極爭取發展基金,利用政府財政資金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金投入農業生產發展,為水稻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研究等工作注入動力,促進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穩步推廣應用,促進當地水稻經濟發展。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助于當地水稻種植的穩產增產,保障農民的經濟收入,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安全,促進農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降低病蟲害問題出現的概率。該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當地植保站等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建設示范基地,推動水稻種植規模化發展,提高農民對該技術的了解,認識到該技術的優勢,在病蟲害防治重點時期,調動全體農民做好防控措施,提高病蟲害防控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擁民.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23(3):43-45.
[2]沈曉萍,洪友青,孫云,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J].上海農業科技,2022(1):120-122.
[3]陳田貴,劉超平,林秀英.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5):208-210.
[4]黃顯平,易金全,楊丹.淺析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2(24):125-127.
[5]黃開耀,劉祥坤,楊世觀,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J].農家科技(下旬刊),202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