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鶴乘風而來,李白高吟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與眾人一同駕鶴,扶搖直上。天地遼闊,星河璀璨,他們沉浸在詩與夢的九重天中,縱聲歌唱、開懷暢飲。
自由的駿馬肆意奔馳,昂揚的精神高翔于空。此時此刻,昏黑的政局、殘敗的現實離他們是那樣遙遠,理想是否實現、功業是否完滿都已不再重要,浩浩長空中唯剩詩歌與酒,豪情萬丈。
浪漫主義的情懷從熒幕那端一直綿延到這端,動畫與詩句相得益彰,迸發出飛揚的神采,給予觀眾極大的視聽震撼。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電影《長安三萬里》上映首日即突破追光動畫單日最高票房紀錄,并引發了連綿不斷的討論熱潮。
與其他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藍本的國漫電影不同,《長安三萬里》將目光聚焦于歷史的“富礦”:唐朝,一個風云涌動、雄才輩出的朝代;唐詩,一門宏偉壯闊、空前絕后的藝術。建立在此基礎上的電影創作,注定擁有著與那個時代近似的綽約風韻和雄渾氣度。
安史之亂后,都城長安陷入動蕩與混沌之中。吐蕃大軍攻入西南地區,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困守孤城之時,監軍太監來訪,在二人的交談中,一段隱秘又青澀的少年往事被緩緩揭開,李白、杜甫、王維……曾經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名字以無比鮮活而生動的形態浮現在我們眼前,時代沉浮與個人命運緊密交纏著,在漆黑的熒幕上奔涌、躍動,掀起一陣跨越千年的颶風,裹挾著觀眾一同進入那個風譎云詭的年代。
高適與李白,兩個迥然相異的靈魂,在機緣巧合之下,走向相交的人生軌跡。高適謹小慎微、循規蹈矩,李白灑脫放達、肆意不羈,他們有著相同的少年意氣,同樣想要在這亂世之中留名青史,報國忠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但現實是殘酷的,高家已然沒落,李家出身商賈,在當時那個重權重勢、等級森嚴的社會中,他們注定難逃失意的命運。于是,高李二人做出了相似的選擇,即將那些難忍的不平、悲涼、憤懣盡數訴諸筆端。高適揮毫《燕歌行》,李白落筆《將進酒》,蚌病成珠,玉汝于成,他們的人生價值在詩歌之中終成圓滿。
歷史總是相似的,古往今來,理想主義的破滅、中年失途的迷惘在無數文人墨客身上重演,然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人情懷與歷史責任感、使命感不允許他們就此沉寂,他們用紙筆、用詩歌堅決地守護著那片圣潔的精神高地,于是我們看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慷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千百年來,春去冬來,朝代更迭,唯有中華傳統文化中無愧天地、無愧于心的民族精神亙古不變,萬世長青。正如該片片名中陳子龍的那句詩:“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長安”是建功立業的理想去處,“三萬里”則是理想與現實之間遙不可及的漫長距離,而影片中的高適、李白、杜甫、王維,以及數不清的在歷史長河中閃爍著的璀璨群星,以詩寓志,澆胸中塊壘,不懼艱難,不懈追求,在另一種方式下實現了對“三萬里”距離的跨越。
除了對民族精神的傳承接續與詩意表達,《長安三萬里》在電影畫面、架構、人物設定等細節的處理上也別出心裁,處處可見傳統文化的印記。導演鄒靖在采訪中提到,創作團隊曾參考上百本古書典籍,對當時的民俗文化、詩詞美學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悉心聽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專家給出的意見,力求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的平衡。在創作人物形象時,主創團隊特意參考了唐俑、壁畫與古畫中人物的比例與造型,就連馬匹也是臀部渾圓、四肢精瘦、憨態可掬的,盡可能地讓觀眾感受到最還原的“唐風之美”。
影片還呈現了大唐多地盛景,具體包括長安城、揚州城、云山城和黃鶴樓、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園等地,更有相撲、詩板、酒籌游戲等唐朝文化知識點貫穿全片。片中就有不少鏡頭展現了當時文人墨客在黃鶴樓的題詩,詩板看上去類似于過去的木板,上面是詩人用墨筆寫下的文字。
除此之外,有四十余首唐詩原句融入電影情節之中,創作團隊通過動畫重現詩歌創作的場景,極為巧妙地展現出主人公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同時也拉近了觀眾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在另一維度上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電影結尾,當流放的船舶行至白帝城,李白接到了來自朝廷的特赦令,得知赦免消息的李白不禁狂喜,調轉船頭之際,一首詩已回蕩在長江兩岸:“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币痪洹拜p舟已過萬重山”道出了其被赦免后對人生幾經波瀾的感慨與釋懷,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內心。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笨梢哉f,真正讓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核心是中華文化。只要我們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從中不斷汲取智慧力量,“長安”就會一直譜寫新的華章。
素材應用
文化自信、民族認同
《長安三萬里》的熱播展現出當前國產動畫產業中富含的潛力與希望,又反映出現代觀眾對富有內涵、具備深度、充滿中華文化魅力與價值的藝術產品的需求。近年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影視、綜藝、文創產品不斷爆火出圈,遠有《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電視節目挖掘經典價值,拉近傳統文化與人民大眾的距離;近有《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只此青綠》等國風舞蹈點亮熒幕,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更有數不盡的國潮品牌如李寧、百雀羚等風靡一時,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兼具時尚與古典的色彩,架起古今溝通的橋梁,成為當今年輕人追捧的“新時尚”。諸多文化現象的背后,隱藏的是中國人民愈發堅定的文化自信心與愈發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即使長安在中晚唐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天子九遷等浩劫與變數,也不影響唐詩的流傳,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熱播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v觀中國文化發展史,其繼承與發展之路可謂道阻且長,想讓中華文化“活”起來還需社會多方共同發力,比如:政府應頒布相應法規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藝工作者應不忘初心,見賢思齊,主動擔起文明接續的責任與使命;觀眾也應以理智、積極、客觀的態度,給予國產動畫電影充足的信心和鼓勵。唯有如此,才能為傳統文化營造一個現代詩意空間,讓如《長安三萬里》般優秀的影視動畫在華夏大地上自由馳騁,讓觀眾在視聽享受中喚醒文化基因與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