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8月23日·處暑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每年這個時候,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一候開始,天高云淡,是能見度最好的時候。此時農作物逐漸迎來收獲,可供鷹捕食的動物數量也很多。鷹把捕到的獵物擺放在地上慢慢享用,如同陳列祭祀。進入二候,不僅僅是樹木,天地萬物也開始慢慢走向凋零。三候時,黍、稷、稻、粱類農作物開始成熟,農民開始進入收割、打曬的收獲時期,家家戶戶忙活著秋收事宜,屋前屋后都是豐收盛景。
與此對應,處暑有很多的習俗,如迎秋、祭祖、吃鴨子、開漁節、放河燈等。
吃鴨子·“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會去買處暑百合鴨;江蘇地區的人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八月節
八月節是仡佬族人民迎接豐收的節日,又叫“迎新谷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至二十日舉行,一般會有祭祀祖先的活動,以此感謝祖先的恩德,并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八月節時,仡佬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寨中最寬敞的壩子上,由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帶入場中,再由寨中年紀最長、最有權威的“族老”誦祝詞,祈求五谷豐登;隨后樂隊奏起“八仙”樂曲,鳴放火槍、鞭炮;最后殺牛煮肉,并將牛肉,特別是牛心平分給各家各戶,讓家長拿回家供于祖先靈前,寓意全村全族團結一心。族中的長老還要以小豬、公雞、大鴨各一只,作為三牲在“菩薩樹”下做供祭儀式。
祭祀完畢,全族歡聚一堂用餐。天黑后,青年們還要在月光下歌舞歡樂,盡興方散。第二天,仫佬族人民從田間采回新鮮谷物、瓜果等用作家宴。家宴后,婦女們各帶自己的子女回娘家,給親戚送去禮品,以示祝賀。
青年們依舊歌舞終日,以迎豐收的到來。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后一天。節日以后,人們就開始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