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習的上課鈴聲還沒響起,教室里就已經有不少同學在看書做題了。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學習,你也拿出習題冊開始做題。幾十分鐘過去后,今日份的數學作業終于完成了,你抬頭的一瞬間發現天已經黑了,但還有一大堆物理題、化學題等著你做。
自從上了高中,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上課、刷題以及背書。你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變成了一個學習機器,不禁開始思考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答案一般是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大學畢業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從小到大,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說的。你又想:“我”應該考什么樣的大學,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呢?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在忙碌的學習生活間隙,很多同學腦袋里會突然冒出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會讓我們對當下所做的事情和未來的生活感到疑惑和迷茫。找尋生命的意義是我們的一大人生課題,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表明,生命意義感與個體的幸福感、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學習工作成效等有關,所以理解和提升生命意義感是很重要的。那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提升生命意義感呢?
一、認識自我
著名的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需要經歷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一個主要發展任務。根據理論,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面對的主要發展障礙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一種堅定的、連貫一致的自我認識。在這一時期,我們會對“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感到困惑。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需要我們積極去探索的。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從而制定明確的目標。有了清晰的目標后,我們就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什么,從而理解和提升我們的生命意義感。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完善對自我的認識呢?
1.自我覺察的刻意練習
對自我的覺察需要以一個客觀理性的視角來進行,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先體會自己的情緒,再思考和解釋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最后探索內心的真實需求。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一般不會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進行深入的觀察和探索,所以自我覺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我們可以寫下觀察日記,真實記錄發生的事件、產生的想法、感受到的情緒以及做出的行為反應等,然后分析自己產生這些想法、情緒和行為的原因。自我覺察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掌控感。
2.在不斷嘗試中發現自我
通過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我們就能對自己的才能、優缺點、愛好等有一定的了解。
同學們可以在空閑時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在不同的領域里都去進行嘗試。這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語言學習上有天賦,或者對人文地理感興趣,又或者動手操作能力強。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點和價值,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價值觀和理想。
3.積極開展人際交往
我們生活在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人際交往讓我們與這個社會產生聯結,獲取歸屬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不再僅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逐漸認識到自己與外在環境的聯系。人際交往也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人的回應與反饋讓我們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并且為認識自我提供了參考。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完成很多事情,如網購、上網課、遠程辦公等。網絡世界的精彩也讓我們容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走在大街上時,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都在低頭看手機。有時我們跟朋友坐在一起,卻各自玩手機,沒什么交流。所以,我們應該正確使用網絡,不要讓網絡對我們的人際交往造成阻礙。有些同學也可能是缺乏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不知道該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可以看一些相關的書籍,也可以在實踐中獲得經驗。人際交往能力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逐漸對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
二、提高積極心理資本水平
研究發現,積極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人其生命意義感也相對較高。
眾多心理學研究者對積極心理資本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其中一部分心理學研究者認為積極心理資本是一種偏向積極的心理狀態,是可以改變和提高的,涉及樂觀、希望、韌性和自我效能感這4個方面。
樂觀是指個體傾向于對事情的成敗都能積極歸因,比如有些同學會把考試沒考好的原因歸結于某些知識點掌握得不是很好,正好可以查漏補缺,而不是歸因于自己太笨了。情緒ABC理論認為,我們對事件的感受和情緒往往是由我們的想法決定的。所以同樣是考試成績不理想,不同的想法和解釋就會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同學們可以學著采用內部的、不穩定的和可控的歸因方式來評判一件事,比如努力程度。
希望是指個體明確目標并以積極的態度為之努力,以期成功的積極心理動力。那我們可以怎樣提高希望水平呢?比如我們在實現人生目標時,應該制定一個合理、清晰、明確的目標,然后將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可操作性強的小目標來逐一實現。另外,平時我們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意志力。
韌性是指個體在遇到挫折時能調整自身狀態并積極應對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分解問題、關注積極方面、尋求支持、了解自己的極限等方法來提高我們的心理韌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能否完成某種行為或任務的推測、判斷和信念程度,比如自我效能感高的同學能更有信心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同學們可以通過發掘自身優勢來提升自信心;也可以從小事入手逐漸感受成功的喜悅,成功經驗的積累能讓我們擁有更積極樂觀的預期,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當我們陷入困境、遇到挫折時,樂觀、希望、韌性和自我效能感能讓我們保持積極的情緒。當一個人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學會采用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困難和勇敢追求美好生活、人生目標時,才能體驗到自我價值感和生命意義感。
三、融入社會
如果我們僅僅只顧個人生活,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局限,甚至有可能迷失方向。而當我們將個人融入社會,將個人理想結合社會期望和他人需求時,我們的視野就會更寬闊,目標就會更堅定,生命的意義也得到了延伸。
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命意義感的提升。當我們為別人提供幫助時,我們的社會關系就得到了增強,我們的價值感也會得到提升,從而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所以我們在關注自己的同時也要關注他人,積極融入社會。
四、積極求助
當我們陷入缺乏生命意義感的消極情緒中無法抽離時,我們可以向家長、朋友和老師等人傾訴,獲得情感支持,并且在他人的幫助下厘清思路,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我們也可以找心理健康老師或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進行心理咨詢。如果很多同學都有這方面的困擾,也可以向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表達需求,讓老師為同學們開展關于生命意義的心理健康課程、講座或者團體輔導活動等。
找尋生命意義是需要我們主動去探索的,而且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慢慢來,不著急,我們終將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