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高校傳承華語經典流行音樂,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流行音樂的經典性與高校大學生的精英性不謀而合。傳承并非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傳承過程中,由大學生作為主體力量對華語經典流行音樂中值得發揚光大的精神力量與當代校園文化融合。本文以中國礦業大學首檔校園音樂綜藝節目《心底的歌聲》為研究對象,淺談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傳承的特點、意義及問題。
[關鍵詞] 流行音樂;音樂綜藝;美育;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 J63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3) 09-0174-03
一、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無懼時空變化
中國當代音樂綜藝節目以電視音樂比賽節目為前身,經歷幾十年嬗變,形成了以選秀、競賽等為主流形式的制作模式。多年以來,音綜內容均以經典老歌翻唱和改編為主,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江蘇衛視《蒙面唱將猜猜猜》。而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我們的歌》則采取前輩歌手與新生歌手組合創新改編經典歌曲的方式進行競演,以代際間不同的流行音樂理念碰撞,促進華語流行音樂向前發展。
華語樂壇憑借“老歌新唱”能否越走越遠?經典老歌值得被一次次唱響嗎?這些備受質疑的聲音中包含了對當下華語流行音樂創作的擔憂,也表明了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價值與意義并未得到肯定,以至于經典老歌的傳承并未得到普遍的認同。經典老歌必然具有傳承價值,其經過時間的驗證,已成為我國流行音樂史中具有典型性的音樂作品。
中國礦業大學首檔校園音綜《心底的歌聲》依托于實驗室開放項目,由人文與藝術學院師生共同研發節目競演模式,以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傳承為主題,錄制了六期節目,誕生了六位“歌王”,其中參演歌曲83首,參演歌手24位。由于節目組將選歌標準制定為2012年之前發行的歌曲,對于00后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這些學生的認知中,華語經典流行音樂更多是長輩懷戀的青春記憶,而非親身經歷的參與感。
本論文參考數據主要源自音綜中的競演歌曲,在節目上演的83首華語流行音樂金曲中,以2000年為分水嶺,之前發行的歌曲有36首,之后發行的共47首。由此可見,時間遠不是消減經典歌曲魅力的理由,相反卻更加有力地證明了華語經典歌曲的經久不衰。另外,選手平均年齡在20.4歲左右,出生年份集中在2001年至2002年間,應將劃分界線定為2002年,則參演歌曲中發行時間早于選手出生時間的占比為45.78%。由此可見,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并未喪失在青年人心中的地位,而青年學生并不介意發行年代的久遠。
饒有趣味的是,本次校園音綜的選手在談及選擇參演歌曲的原因和對于經典流行音樂的了解時,選手通常會提及父母、兄姐等年長親人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和對自己音樂審美的影響。這體現了不同年代人對華語經典流行音樂風格的認知差異,同時反映出華語流行音樂風向標隨時代變化的特點。總而言之,在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傳承中,聽眾的代際相承這一傳播條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當然,青年學生對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熱愛更多來自其經典性的藝術品格。也正是由于流行音樂的本真表達,華語經典流行音樂歷經數十年的樂壇風潮變遷,卻仍然能夠展現出其“永葆青春”的活力,經典流行音樂無懼時空變化。
二、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當代高校傳承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文學藝術領域的繁榮景象,內地流行音樂開始頻繁與港臺地區互動。此時,內地流行音樂人尚未找到規范的創作模式和營銷模式,唱片工業處于起步階段,大量引進的港臺地區歌曲對內地流行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初期大陸流行歌曲的生產、傳播方式,以及受眾的接受經驗,都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和時代性,因此也是最有中國特色的。[1]時至今日,雖然內地已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但港臺地區流行音樂的審美底色依然留存。
本次音綜的參賽選手自主選歌,使得實驗樣本的數據更具多樣性,為分析參演歌曲發行年份分布特點提供了清晰可見的動態。
從上圖可以看出,參演歌曲發行年份明顯集中于1980年后。而在1980年之后,不同年份發行的歌曲選擇次數起伏較大,雖然沒有相對明顯的趨勢,但卻反映了數據分布的均衡特點。即使排除樣本容量小的因素,也可以得出結論。雖然選歌“各有所愛”,充滿不確定性,但最終樣本數據覆蓋年份卻較為連續,不同時間節點發行的經典流行歌曲此起彼伏,仍然保留了相對連續的、對經典流行音樂的復制,這更像是藝術生命的延續。
《心底的歌聲》參賽歌手選擇的經典老歌不但是早期華語流行音樂中的精粹,也是當下流行音樂創作的不竭動力。探尋本源與承襲傳統是對音樂文化自身發展的肯定,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因此傳承經典成為以防華語流行音樂變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重要途徑。華語流行音樂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崛起,經典必然同時具有承上和啟下的作用。
本次音綜選手年齡區間為18-27歲,覆蓋本科生與碩博研究生。數據總體上具有連續性,呈現出先升后降的特點,其中人數最多的是20歲,而排除極端數據影響后計算得到選手平均年齡為20.4歲左右。同時,數據范圍涵蓋全校學生的年齡范圍,覆蓋本碩博各學歷層次,進一步驗證了經典流行歌曲不斷傳承,延續其藝術魅力。
從學科分布來看,選手中音樂專業學生10人,非音樂專業學生14人,覆蓋全校12個不同的專業,包括法學、行政管理等人文社科類專業,也有金融、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理工科類專業。這更加證明經典流行歌曲的欣賞并不局限于音樂專業學生,而是遍及全體大學生的審美行為,甚至正是由于非專業學生與專業音樂的恰當距離,產生了非專業學生對音樂的獨特美感體驗。再者,音樂專業學生是全體大學生的一小部分,部分不能代表整體。因此作為相對的大多數,非專業學生對經典流行歌曲的推崇對其傳承意義以及相關思考更加具有思考價值。
綜上,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在新一代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這種現象是其他音樂藝術形式無法達到的,不僅是因為流行音樂自身的親民性,更是由于華語經典流行音樂不間斷的代際傳承。在傳承中印證了其經典性,不僅對自身發展有利,還能夠對新一代大學生群體產生審美導向作用。
三、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美育價值
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在青年群體中持續地產生較大影響,在校園中具有獨特的美育價值,其傳承對大學生的情感撫慰與精神引領具有雙重影響。
華語經典流行歌曲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其具備了一般流行歌曲所不具備的特殊精神力量,以至于能夠傳唱至今,為一代代青年指引方向、破除迷茫。青年學生雖然身處象牙塔中,但許多現實的難題已經開始伸出觸角,因此他們常常會感到迷茫。無論是從追尋夢想的初心到重拾信心,或是與自身狀況的感同身受而獲得情感慰藉,還是直接尋找到解決方法并得到精神按摩,都能夠在流行音樂作品中尋找答案。
流行歌曲往往內容豐富、主題多樣,可以承載許多不同情感,甚至可以在一首歌曲中包括多種情感,創造出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流行音樂就像一個可塑的、流動的精神器皿,將人世間的千百種復雜情感統統容納,而正是這種多元的文化背景賦予流行音樂豐富而靈活的文化功能,因此經典流行音樂能夠在各方面對大學生產生重要影響。
周杰倫創作《聽媽媽的話》來表達其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因歌詞傳遞正能量,有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這首歌曲既是歌手的個人情感表達,也具有對受眾的倫理教化功能,其歌詞中的許多意象來自歌手本人的童年生活,卻也能喚起受眾的童年回憶與親情共鳴,從而達到情感導向作用和道德引領作用。除此之外,講述親情的歌曲還有王錚亮的《時間都去哪了》、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等,都是對最本真的親情的重讀與歌頌,這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
除了對親情的歌頌,經典流行歌曲中“友情”和“理想”的突出表達能夠使大學生感受到人間真情的美好,以及詩與遠方的純粹珍貴,引導他們擁抱純潔感情,在更加宏大的情緒價值層面上給予關懷。如Beyond樂隊的《真的愛你》、趙雷的《理想》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佳作。
華語經典流行歌曲詞曲兼美,部分歌詞富有文化底蘊,深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并成為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雖然大學生不都具有樂理知識,也不能從專業角度審視每一首流行歌曲,但他們依然會被好的歌詞吸引。尤其是在“網絡神曲”充斥的當下,一首富有人文氣息的、用赤誠之心創作的、能夠反復咀嚼的好歌曲越來越少。雖說不必追求一字春秋,但詞藻優美和含義深刻仍然是經典流行歌曲的準則。
然而,當下更多的則是伴隨著短視頻流行起來的歌曲,往往只有幾句唱起來順口卻無甚意義的歌詞,卻借此成為一段時間的熱門歌曲。一波又一波沒有深意,也未給人留下印象的網絡歌曲不斷在熱門推送的首頁更新迭代,最后成為網絡時代的泡沫,這似乎符合當今流行的“快文化”內涵。而這種“口水歌”顯然不利于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和審美境界提升,其對大學生的影響明顯是負面多于正面的,正是應當規避的。
華語經典流行音樂雖不能起到糾正作用,但因其經歷多年沉淀與市場考驗,呈現一種與符合當下“快文化”的網紅熱曲截然不同的精神力量,展現不同于彼此的精神風貌。隨著潮流更迭,經典流行音樂如今已并非主流,但卻能與當前流行熱歌一同為大學生展現多維的音樂文化。流行的未必會成為經典,每一種音樂偏好的選擇,都是審美之間的博弈。經典流行音樂具有獨特的美育價值,在各種文化充斥眼前、耳邊的場域中,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審美力量。
結" "語
經典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其不會被歷史淘汰,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不斷回憶、不斷翻新。文學如此,音樂亦如此。因此,國內大型綜藝節目中對華語經典流行歌曲的翻唱不能被視為“炒冷飯”,相反,這恰恰表明在音樂的汪洋中,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始終在為聽眾甄別良莠,而這也體現著綜藝節目的內容傳播導向。當代青年大學生成長于華語經典流行音樂的耳濡目染之中,其傳承與致敬尤為珍貴。
當今時代,很少有一首歌曲能夠引發大多數人的共鳴與熱愛,能夠像以往那樣掀起不同的潮流或是幾位音樂人霸屏。然而,當下真的沒有值得保留在記憶中的流行歌曲嗎?答案是否定的,從風靡全網的《這世界那么多人》到短視頻歌曲《少年》,再到目前在小學生中傳唱廣泛的《孤勇者》,這些歌曲必將會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中留下經典的印記。當下流行音樂創作中良莠不齊的現象尤為突出,于是人們企圖通過舊有的、優秀的、經典的老歌,將其當作有力的武器,沖擊當下音樂創作中浮躁的風氣,企圖以此匡正創作者和聽眾的靈魂,警示我們應當不斷提高創作質量,用心創作出能夠引發人思考與共鳴的佳作。
流行音樂已不再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不再是一種歌唱方法,它成了一種媒介,一種連接社會的文化媒介,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活。[2]因此,經典流行音樂的傳承更應適度,而有些綜藝節目中對經典流行音樂的不合理改編和過度使用也會使其喪失原本樣貌和相應的魅力,甚至喪失原有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這種對老歌資源的透支利用不僅會為華語經典流行音樂帶來負面影響,也無法推動華語樂壇的繼續前行。經典翻新需謹慎,經典使用需有度,應時刻警惕經典傳承中的過度商業化行為。
高校傳承華語經典流行音樂,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流行音樂的經典性與高校大學生的精英性不謀而合。傳承并非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傳承的過程中,由大學生作為主體力量對華語經典流行音樂中值得發揚光大的精神力量與當代校園文化融合。如此雜糅著經典的溫潤力量和流行的時代潮流的校園文化建設,必將會朝向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向發展。由此,無論是校園音綜、當代大學生,還是當下華語樂壇,都能夠從經典流行音樂傳承中獲得美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陶東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流行歌曲的傳播語境與接受效應
——以鄧麗君為個案的考察[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3):81.
[2]董德,程革.從《經典詠流傳》看流行音樂的媒介功能及文化傳承功能[J].文藝爭鳴,2020(03):198.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3-05-14
[基金項目] 中國礦業大學2021年實驗室開放項目(2021SYF56)。
[作者簡介] 董星束(2003—" "),女,中國礦業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本科學生;董 德(1989—" "),男,博士,中國礦業大學講師、流行音樂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州"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