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首次作為阿里云負責人,走到舞臺之上。
太多跡象表明,AI大模型是阿里云這次峰會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張勇在會上介紹了阿里的大模型產品“通義千問”,一個類GPT大模型,基于達摩院“通義”大模型技術研發而成。目前,通義千問已經開放了企業邀測,企業將可基于通義千問打造專屬大模型。
自去年底ChatGPT掀起國內AI大模型創業熱潮,3月以來,國內企業都在披露各自的AI技術相關進展。而令人驚訝的是,張勇直接拋出一個重磅決定——阿里所有業務將接入通義千問。
阿里如今已是一個超過2萬億市值的巨大商業體,涵蓋電商零售、物流、外賣、地圖等多個業務,能夠在如此短時間內達成共識,難度很高。在張勇身后,一張印著阿里旗下所有App Logo的巨大PPT,顯示出阿里此番的決心。
在介紹通義千問之前,張勇回憶了他在多年前,第一次體驗云計算的場景。
由于怕云計算無法支撐起業務高流量,當時張勇所在的電商團隊甚至做了備用方案——限流、頁面降級、降低負載,準備實在不行,把PC頁面切成黑白的。
這樣的場景確實是圍繞用戶體驗實實在在發生過的,而云計算經過14年的發展,這樣的被迫降級和限流,早已成為了歷史。
“最重要的是我們今天在一條起跑線上,”張勇表示,“不管誰做了大模型,不管誰做了什么樣的模型,不管誰做了專屬模型,今天我們暢想未來,10年以后、20年以后回過頭來看這段時間,其實我們所有的企業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如何抓住未來的機會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愿望,也是我們共同的暢想,當然需要一些共同的合作和努力。”
當“技術創新能帶來新增長”成為真命題,阿里云再一次“選擇相信”,而后看見。
01.全新的AI時代,全新的技術紅利
AI這一把火,從去年開始,已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2022年3月,一波文生圖熱潮席卷硅谷——Open AI 發布旗下文生圖模型 DALL-E 2,8月,開源的 Stable Diffusion 開放,人們爭先在模型中輸入對畫面的描述,然后靜待機器生成一張獨一無二的畫作。
2022年底,ChatGPT徹底引爆。今年春節后,AIGC從國外傳至國內,人們見證了ChatGPT能夠吟詩作對、算數、當老師,甚至能寫歌之后,走進AI新時代迅速成為大家的共識——在未來,每個人也許都可能擁有一個“AI個人助手”。
而近一個月以來,國外AIGC進展已呈井噴狀態。僅僅是在三月,就有微軟、谷歌、OpenAI等海外大廠發布大模型的相關進展,以及海量的創業公司推出AI大模型相關應用。
AI大模型正在帶動新一輪科技浪潮的崛起:即是應用層的無限可能,也是算力需求的快速爆發。
做AI大模型是極其消耗計算資源的事情,需要大量的GPU算力,大部分需要在云上訓練。以OpenAI的投入來看——成立七年,燒了數十億美元。以GPT-3為例,OpenAI使用了近1萬億個單詞和45TB的數據量來訓練,一次運算就要花費將近4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10萬元),這對絕大多數初創公司而言,是難以想象的高昂成本。這就像網上流傳的段子:別擔心AI取代了你,因為它算起來比你貴多了。
錢只是第一個門檻,OpenAI的絕大多嘗試,都建立在充分的計算資源供給上。成立之初,OpenAI就已經獲得巨頭微軟的融資支持。而在ChatGPT出來后,微軟對OpenAI追加了100億美金的投資——其中以計算資源為主。微軟還在其Azure(微軟云服務)數據中心建立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集群,而OpenAI使用超算集群的成本極低。
它成為一個妥妥的“云原生”產物。2022年11月,在ChatGPT上線之際,OpenAI CEO Sam Altman在推特上向微軟云計算Azure致謝,感謝其算力基礎設施的支撐。
而反過來,OpenAI的成功,也會讓全球云市場,從近年的增長放緩中走出。過去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作為底層基礎設施的云計算廠商,均經歷了增長放緩——國外的三大云巨頭AWS、Azure和谷歌云,其業務增速均從前幾年的50%以上,降至如今的30%甚至20%。
新一波AI浪潮所需要的算力,基本都在云上,這有望讓云計算行業再度進入高增長軌道。據IDC發布的2022上半年中國AI云市場報告,AI公有云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同比增長了57%。在未來,這一數字只會更高。
對陪伴移動互聯網起飛的阿里云而言,AI更是敲開未來大門的鑰匙,從底層的算力、算法到數據,都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盎谠朴嬎恪⑷斯ぶ悄鼙l的發展,它需要幾何級速增加的算力支撐,對算力的質量和數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盋EO張勇表示。
02.所有軟件都值得讓GPT重構一遍
在2023阿里云峰會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個舉措,當屬CEO張勇宣布阿里旗下所有App將接入阿里旗下AI大模型“通義千問”中。在本輪AI浪潮尚且處于起步早期時,能All in讓AI重塑核心業務,無疑需要堅定的戰略與勇氣。
張勇描述了未來的一個可能場景——未來,基礎大模型的核心能夠支撐各行各業的客戶、合作伙伴、開發者,讓大家擁有各自的行業、產業模型,AI能更好的被各行各業所使用。
如今,本輪AI大模型浪潮,已經迅速走向商業落地與技術的“雙循環”——商業前景足夠大,足夠有確定性,能讓新技術的應用成本迅速下降。
阿里云透露,在云上訓練一個模型的成本,未來將有可能降低到現在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AI大模型所代表的核心技術突破,最大的意義在于,作為基礎設施,讓AI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OpenAI剛推出的第一個月,對話的成本就下降了超過90%。
以這一輪AI大模型最早落地的文生圖領域為例,Gartner預計,到2025年,生成式AI將占所有生成數據的10%,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1%。
AI大模型的突破和迅速在C端落地,會讓算力需求極速增加,但其實,更大的機會是在應用層——而在ChatGPT推出之后,海外已經出現了大量基于大模型的應用項目,典型場景包括文案寫作、圖像生成、流程改造等。
在這輪大模型浪潮中最受益的廠商是微軟,OpenAI的成功先是應用在了微軟的自家業務——Bing、微軟365辦公套件、Azure云、銷售和營銷軟件等——近期最為人所關注的應用落地,莫過于微軟重磅推出的AI智能助手Copilot,瞬間讓萬千“打工人”意識到,AI能夠對日常工作助力巨大——AI瞬間生成PPT、幫助預訂會議、提供信件潤色等等。
據估計,微軟與OpenAI的合作,可能意味著每年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新收入。
而對國內市場而言,盡管如今底層大模型剛剛起步,但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底層大模型很多都依靠開源技術,在未來1-2年時間內,做出基礎大模型并不是問題。
對國內市場而言,應用市場的機遇也許更近在眼前。
在阿里云峰會上,阿里公開了首批接入通義千問的兩個產品——釘釘和天貓精靈。張勇介紹,釘釘、天貓精靈等產品在接入通義千問測試后,“變得聰明”了很多,天貓精靈能回答家里小朋友的各種刁鉆問題,還多了一份情感連接,成為更溫暖更人性化的智能助手。
而釘釘在接入通義千問后,當用戶被拉入一個新群聊,釘釘可基于群內此前的聊天內容,自動生成聊天摘要,幫助用戶快速了解上下文,再也不用手動爬樓;在釘釘視頻會議中,可在會中生成實時字幕,用戶不僅會看到所講的內容,還會看到實時演講者。
天貓精靈和釘釘可以說是兩個代表性的應用方向——前者是智能家居賽道重要的To C入口;而釘釘則是To B賽道的協同辦公場景。在引入AI大模型能力后,AI成為了應用里用戶和軟件的“最后一公里”,讓用戶更方便地獲取服務,降低應用使用門檻。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在大模型熱潮出來之前,就已經提出MaaS(模型即服務)這一概念。MaaS指的就是以云為基礎,以模型為中心的服務,從模型研發、數據清洗,到模型訓練、測試,接入統一模型標準網站等,都提供標準服務,讓更多人能夠通過幾行代碼就真正享受到今天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實惠。
由于本次大模型所體現出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太過驚人,其展現形式也極其直觀——企業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商機。不同于以往,云廠商需要費力教育市場何為數字化、如今,企業紛紛主動擁抱AI——從做私域流量運營的中小廠家到手握億級用戶的大廠,都渴望接入已有大模型,讓自有業務增長。
企業也會迎來新一輪洗牌?!癆I大模型加速了智能時代的到來,所有企業在智能化時代都將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互聯網公司和非互聯網公司不存在先進或者落后的區別,傳統企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張勇認為,所有產品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未來將看到應用爆發、效率革命,AI將成為各行各業的新型生產力。
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等到AI的智能化水平更進一步,用戶習慣于與AI進行交互后,將會顛覆軟件交互方式。這意味著,軟件必須跟上AI的發展水平,否則會很容易被AI所淘汰。
未來,在國內市場,AI大模型所存在的應用機遇也許會更廣,這源于在移動互聯網時期,國內已經建立起成熟App生態,在衣食住行等領域,都有龐大的國民級應用:淘寶、微信、美團、滴滴等。而全國也是統一的商業大市場——在各個生態內,AI能夠帶來的價值也將更大。
2011年,網景創始人Marc Andreessen提出“軟件正在吞噬世界(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表示未來所有企業都是軟件企業,這句話預示了后面十年的軟件創業黃金時期即將到來。
而在今天,這句話的主語,或許要改成“AI”。
03.十四年磨一劍,讓計算回歸計算
2009年,阿里云剛剛創立,尚在篳路藍縷之時。在第一次開發者大會上,就確立了“讓計算成為公共服務”的使命。當時,阿里云提出了三個核心判斷:1、互聯網是基礎設施;2、數據中心成為一臺計算機;3、計算成為一種公共服務。
甚至,阿里云的Slogan至今都是“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上述三個核心判斷則是一條主線,支撐著阿里云走過最為艱難的創業歲月,熬到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繁榮。
這與現在AI所帶來的智能化浪潮不謀而合?;仡橝I大模型的偉大之處,一是讓AI使用成本大大下降——相當于讓AI逐步成為公共服務,獲取AI服務如同水電煤一樣容易。AI大模型,則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
AI浪潮的帷幕正緩緩被拉開。在未來,云廠商會是這一波浪潮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從底層的算力開始,就十分考驗廠商們的技術穩定性和可用性。在過去,云廠商花費多年時間,或許已經能提供穩定的云服務,其背后是以CPU為主的通用算力。但AI所需的算力,是以GPU/NPU/DPU為主的異構算力——如何讓AI算法在底層硬件上跑起來,這需要云廠商不斷投入優化迭代,和AI廠商長期磨合,才有可能將成本降下來。
典型案例是OpenAI和微軟的合作,微軟除了給OpenAI提供計算資源,還單獨建立了用戶AI計算的超算集群—專用于允許OpenAI訓練。
阿里云的發展邏輯同樣如此。創立早期,阿里云借移動互聯網繁榮之時,打磨好自身的計算服務能力。而若非多年前就在AI領域開始投入,如今也無法快速地推出相關產品——阿里從2019年就開始大模型的研究,而后在2022年發布通義大模型系列,包括M6等。
這個過程中,阿里云逐步建立起配套的計算資源——從智算集群靈駿、機器學習PAI平臺,再到上層的提供“模型即服務”的魔搭平臺,形成一整套AI基礎設施底座。
真正走到落地階段,讓底層芯片、網絡、算法進行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敖裉炷P偷挠柧毻鶗杂卸嗌購埧▉砻枋觯瑏肀硎颈澈蟮乃懔?,其實這是過于簡單的描述,”阿里云CTO周靖人表示,“我們有成千上萬的模塊,如何幫助他們有效地高速連接起來,有一個高吞吐、低延遲的網絡方案至關重要。而今天很多模型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有完整的存儲、使用方案也不可或缺。”
這離不開阿里云多年來在技術上的持續投入。阿里云曾披露,2022財年的技術投入超過1200億元,專利投入中超過60%都集中在云計算、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
當前,基于飛天云操作系統和云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從最底層的核心部件到最上層的云原生軟件,阿里云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自研技術體系。
自研體系帶來的效果是,硬件計算資源云化的消耗可以降至0,而由于自研產品,協議能夠比較容易通義,所以數據傳輸也進一步加快,同時硬件資源的靈活調度也能進一步擴大。在倚天芯片+飛天系統+CIPU的組合下,在數據庫、大數據和AI及高性能計算、視頻編解碼等場景下,性能可提升20%以上。
技術投入帶來的提升,也會釋放正向、長久的“技術紅利”——也即服務規模擴大,而價格卻不斷下降,帶來業務的新增長。一個證明則是,過去十年,阿里云提供的算力成本下降了80%,存儲成本下降了近9成。
當智能化浪潮來臨,這樣的循環將會再來一次,而阿里云也向前再邁了一步——為了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使用云計算的門檻,阿里云推出新款通用算力型ECS云服務器Universal實例(簡稱U實例)。U實例整合了多種云服務器規格,無需進行復雜的資源配置,售價相比上一代主售實例降幅最高可達40%。
另外,阿里云還加大了對開發者的支持力度。去年11月,阿里云即推出了“模型即服務”開放平臺魔搭社區,現已有超800個優質開源模型,總用戶量超100萬,模型累計下載次數超1600萬,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模型社區之一。
而面向國內1000萬云上開發者,阿里云更是推出了“飛天免費試用計劃”,提供包括ECS、數據庫PolarDB、機器學習PAI等在內50款云產品的免費試用,時長支持1-3個月到長期免費。
這里面不乏阿里云的許多核心產品,此舉可以說投入巨大。當被問及如何衡量產出比時,阿里云開發者體系負責人蔣林泉對36氪表示:“答案就是沒有。我們本質不是為了商業化給某個客戶,而是真正能夠把云計算的價值,和廣大開發者社區的群體,能夠進行握手和連接。開發者這一刻不用,我們希望他學會了,等以后他要創業了,要用了,能想起云計算的價值。”
2022年,阿里云就提出了“Basic to Basic”戰略,意為回歸基礎技術。而對開發者的支持,同樣也是為開發者社區、開源社區等提供重要的養分和土壤。很明顯,無論是降價還是核心產品免費,均是這一戰略的深入和延續。
從2009年成立到現在,阿里云已經走過十四個年頭,并牢牢把握住云計算行業的領軍地位。阿里云所經歷過移動互聯網起飛、進入市場高速增長階段;再到如今回歸基礎技術,回歸健康有序發展——阿里云的發展節奏,同樣預示著云市場至關重要的變化。
現在,云市場各個玩家都在摩拳擦掌。除阿里云外,包括百度、騰訊、華為等大廠,以及大量的創業公司都在入局AI大模型浪潮,這些企業和他們所做的事,將重塑整個云市場,乃至商業生態。但無論如何,這將是一場以時間和耐心澆筑的耐力賽——回歸技術和商業邏輯本身,科技公司的最好時刻才能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