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義先行”,即英語教師在教學時以主題探究引領學生,通過有主題語境的語篇進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學習活動中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逐漸獲得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內涵及思維品質的發展。
縱觀幾個版本的英語教材,都有語音或拼讀板塊的學習,如人教版(新起點)一年級下冊就有26個大寫字母的認識,三年級有專門的Let’s Spell板塊,同樣在粵教版(三年級起點)的教材中有Sounds and Words板塊。
在日常語音教學中,一些教師僅注意了教材中的音素、單詞,習慣于孤立機械地Skill-and-Drill work,如拼一拼、換一換,或者加一加、減一減,再任務式地把chant唱誦幾遍。學生難以通過這種缺乏語境的學習內化并建構語音知識。其實,拼讀只是教學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教師應把拼讀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Phonics成為家常課。詞匯教學中,通過感知字母發音,辨別區分字母與字母組合,打節拍分音節,利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等方式訓練拼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音素意識,提升語音意識和拼讀能力。
繪本作為較好的語篇補充材料,圖文并茂,色彩、內容以及結構的豐富多樣性更符合學生閱讀心理需求。而自然拼讀繪本在語篇閱讀中滲透英語拼讀規律,通過有意義的閱讀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在閱讀中操練英語解碼能力,并以其語音知識輔助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現以《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第三級“I Like the Pipe”為例,探討自然拼讀繪本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拼讀教學常態化,從“家常課”走起
人教版(新起點)三年級上冊的Let’s Spell 板塊,學習元音字母加輔音字母組成的C+VC結構,讓學生感知輔音與元、輔音組合的C+VC拼讀,如c—cat,b—bat,p—pat,教師在日常授課種就要有意識帶學生辨別首字母輔音的發音,感知音與形的聯系。如Unit 2 “My Body” Lesson 1詞匯板塊學習leg這個單詞,可以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拼讀法帶著學生學習
/l/—/eg/—/leg/,再配合手勢、打節拍、點頭,韻律感就出來了,為了感受音素變化,教師可以針對這個單詞進行音素刪除、替換、添加、混合、分割的訓練,每次交替訓練兩三種,學習拼讀(Blending),切割(Segment)和解碼(Decoding),在日積月累中提升音素意識。因此,拼讀教學不是為了學習語音板塊,而是有意識地滲透Phonics,培養學生聽音、辨音、拼音、寫音拼讀和拼寫單詞意識。
二、挖掘關聯元素,尋找適切拼讀繪本
拼讀教學已經常態化,在教授語音板塊時應充分發揮自然拼讀繪本的魔力,讓拼讀教學更具有趣味性。人教版(新起點)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School”Let’s Spell板塊學習Magic-e的長元音音形對應規則,如a-e, i-e,o-e,u-e。結合《課標》一級要求“人與自然”范疇下的主題群“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在本單元的Let’s Spell板塊,可以選擇外研社《麗聲·北極星自然拼讀繪本》第三級“I Like the Pipe”與主教材融合。
繪本講述了小男孩Mike在騎車路上偶遇車禍受傷的刺猬,Mike不僅救助了它,還想辦法幫助小動物改善馬路通行條件。故事以此為明線,以文本中的“i-e”詞匯“like, pipe, Mike, bike, side, fine, slide, smile,nice, time, five, life”為暗線。繪本中有愛有謀的Mike讓讀者感動,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
建議在選自然拼讀繪本時可從兩方面考慮:教授的語音知識是否可以與主教材的語音板塊融合?要選用的自然拼讀繪本是否適合學生心理年齡與認知水平?如上述所選故事,不僅適合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也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喜歡小動物,對小動物的生活習性與環境好奇。通過與小動物的相處,感受人與自然(動物)相互尊重、關愛,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感受世界的美好、生命的意義。
三、“意義先行”,拼讀歸納在后,提升閱讀素養
選擇合適的素材后,要進行繪本教學的設計,教師若能按以上策略實施,從上位角度出發,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則應選擇“意義先行”(meaning first),在指向主題意義的探究下開展自然拼讀繪本教學。知識的學習不是純粹的符號認知或符號解碼活動,而是通過知識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文化精神認識社會、理解社會,通過符號中介參與社會和進入社會的過程(郭元祥,吳宏,2018)。“意義先行”符合學生閱讀的自然心理需求,只有承載著意義和文化內涵的語篇故事,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習真實發生。提升閱讀能力需要在閱讀中培養解碼能力,這并不是通過語音板塊中孤立的、碎片化的、欠缺真實語境的詞匯拼讀學習就能夠達到的,只有“意義先行”的語篇學習才能承載閱讀的廣度與深度。
四、梳理信息,形成結構化知識,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
1.感知注意,獲取梳理
通過教師Mike自我介紹chant,初步感知i-e發音單詞。引入Mike,提取封面信息,導入故事刺猬角色,預測標題中Pipe的位置。帶著問題,跳讀快速找到答案。
2.內化運用,概況整合
根據故事的流程圖和重點詞匯提示,小組合作完成故事高潮梗概,含有i-e發音的詞匯。聽音頻朗讀故事,理解故事的發展并找出更多i-e發音單詞。
3.遷移創新,想象創造
想象創編刺猬Jade給Mike寫感謝信(含i-e發音)。
為了讓故事的拼讀元素更完整,教師給刺猬配上一個含a-e發音的名字Jade,方便學生理解、講述故事。教師以標題“I like Pipe”進入封面解讀,讓學生觀察騎著自行車的Mike和看起來不舒服的Jade,鋪墊safe安全的概念,設下疑問:“Who likes the Pipe? ”整個故事以Mike救助Jade為明線,開始(Mike遇見馬路上受傷的刺猬,Mike帶Jade向獸醫求助,并提出動物橫穿馬路的危險)—高潮(Mike向市政廳尋求幫助并得工人的幫助)—結局(工人把管道埋在馬路下,讓動物從管道滑過,避免橫穿馬路的危險)。梳理故事發展脈絡形成結構框架,學生一目了然。
學生的情感隨著主人公Mike而起伏,不僅感受了Mike的善良與機智而且內化聯系自己與小動物相處的經歷,理解人與動物和諧友好相處的主題意義。這節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關于i-e的十幾個拼讀單詞,而是在學習活動觀中,感知梳理信息,運用實踐,內化語言知識的同時,多角度地思維辯證、遷移想象。故事中的小刺猬Jade讓人類與動物建立了情感鏈接,引導學生建構上位主題意義“I means everybody. Everybody likes the Pipe.”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注重“意義先行”時,不能放棄語言結構的學習。選材及設計目標時如何用好、用巧自然拼讀繪本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教師要根據學情,規劃安排好自然拼讀繪本的教學進度,按照語音知識體系融合教材內容,在《課標》相應級別指導下,合理匹配自然拼讀繪本。遵循兒童的閱讀規律與心理需求,從聽說感知、積累入手,為閱讀解碼做好語音儲備。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李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