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內區外,經常組織教學研討及賽課活動,學校從不放過這樣一些機會。每次都盡可能多派教師去學習。
這一次市里有一個大型的教學研討活動,實在是很難得。學校準備派出10名數學教師去交流。我查看派出名單后,發現還有3名老教師從未外出學習過。教導處便安排他們及另外兩位年輕教師率先去。
當公布名單后,蔡老師便找到了我,說他不去。我說:“為什么?”“你看我都這把年紀了,回來后還要上匯報課,這我可不行。”“幾十年你都上過來了,上這一節課應該沒問題吧?”“我們這些人落伍了,我們的課也難登大雅之堂。”“我說蔡老師呀,你才49歲,論年齡,應該是正值當年。論上課,年輕人不如你。不要小瞧自己嘛!”“真的不行,我還是不去的好。”“那這樣,還是先去參加活動,回來后不上課的話,辦個講座也行。”“這更不行,我能講什么呢?”“你的口才不錯,再說,你工作都近30年了,肯定有很多內容講的。去吧,回來再說。”
蔡老師極不情愿地去了。回來后他又找到了我:“課也聽了,可我不知怎么來講。”“參加這樣的活動,感覺如何?”“這次去聽課,因為想到要辦講座,所以,我聽得特別認真,也詳細地做了筆記,自然很有收獲。”“那就好。”“可我不知從哪講起。”“這樣吧,你把這次聽課的收獲及這次活動的精神理一理,把自己幾十年來的工作也梳理一下,然后對比起來講。你看如何?”“那好吧。我先擬出個稿子來,到時你幫我看一下。”“行!”
大約一個星期后,他把講座發言稿交到我的手里。我一整天都在看他的稿子。應該說,這份講座發言稿有一定的水平與分量。里面有這次活動的主要精神、專家講座的精髓,也有他對自己幾十年數學教學工作的反思,還有對自己的教學手段及方法的深刻剖析,以及結合“雙減”精神對數學教學所生發的新理解、新認識。其中也結合本次賽課活動談了自己的收獲及未來努力的方向。但總感覺差點什么,仔細一想,發覺有些泛泛而談,需要一點理論性的東西作引領。如果加上這些內容后,講座就會更有說服力。
第二天,我找到蔡老師,和他交換了意見:“我看了一下,總體不錯。不過,還需要加點有關理論性的內容。這樣吧,你去圖書室查查資料,把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好好研讀一下,結合這次聽課活動,加入一些新的內容,就一定會是一次精彩的講座。”
新的一周來了。參加聽課的幾位教師都在周一和周二的上午上了匯報課。周二下午放學后,全校教師在多功能教室聽蔡老師的外出學習匯報講座。講座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大家聽得十分認真,不時還報以熱烈的掌聲。
會后,很多教師都說:“這樣的講座,不亞于一個專家講的,而且實在,聽了受益。”有的還說:“我們身邊有這樣的資源,今后就可以不在外面請專家來辦講座了。”的確,聽了這個講座,誰都會有收獲的。
蔡老師開完講座的第二天,他來到我的辦公室,說想聽聽我的看法。我說:“你這個講座,理論聯系實際,講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很實在,大家聽了都很有收獲。看來,你挺適合開展講座。”“校長你不能光說好聽的,你看我還有哪些地方沒講好,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你這樣講是可行的,今后有時間多看看書,把自己的幾十年的經驗結合起來,多給我們舉辦一些這樣的講座。你看如何?”蔡老師想了想說:“行,只要大家聽了有收獲,我一定抽時間看看書,舉辦這樣的講座。”目送蔡老師遠去,我仿佛看見一棵鐵樹開出了絢麗的花。
教師是學校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其中,在教育天地里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教師更是如此。他們的經歷、經驗必須予以重視。大凡把“老”字掛在嘴邊的人,可能是年輕時未能受到重用;大凡老說自己不行的人,可能是自己的才華未能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像蔡老師就屬于這樣的人。與他共事雖然才幾年,但我了解到,他年輕時也是雄心勃勃,工作能力也比較強,只是缺少適合自身專業發展的平臺,可以說是被埋沒了。這次參加研討活動后所開展的講座,把他的才能發揮出來了。我想,他這次講座的成功可能會帶動更多的老教師,也必定給學校帶來更大的發展。
古詩里寫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詩用“無限好的夕陽”與“近黃昏”進行對比,既道出了夕陽的光輝燦爛,又表現了作者空有抱負無法施展的惆悵。在當下的不少學校,那些年齡較大的教師也有這樣的感慨,只不過,他們卻不是因為自己有抱負無法施展,而是從心底里覺得自己年齡大了,落伍了,精力不濟了,才總會說,“哎,我們老了,不中用了。”當然,上了年紀,精力不濟,這是肯定的。但“落伍”一說,似乎不太對,不是說“活到老,學到老”嗎?不是說“老當益壯”嗎?不是說“老驥伏櫪”嗎?
“年齡不是問題”,的確,年齡也不是問題的根源之所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鄭哲敏,90歲高齡還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學習、研究;語言學家、經濟學家周有光110歲筆耕不輟;楊絳先生103歲還出新書……這樣的事例很多。對于學校的老教師來說,主要還是學習和實踐沒跟上。在改革的進程加快,理論、理念不斷更新的今天,他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自然也就沒了自信,便借著年紀大了來放松自己。
其實,對于多數老教師來說,他們中“上有老”的也不是很多,而“下有小”肯定存在,但“小的們”大多已成家立業,操心的事少了許多。雖然精力、身體和年輕教師差了不少,但如果完全讓他們放松下來,對身體反而不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其實也是生發了職業倦怠,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倦怠更加嚴重。郭元祥教授曾說:“我覺得職業倦怠就是缺少了職業激情,缺失了新鮮刺激,缺乏了職業的理想或夢想,失去了對卓越的追求,失去了真我的深刻職業理解和情感體驗。”
絕大多數老教師,他們有較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育人無數,也肯定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管理者如果不把他們這一批人利用起來,對學校的發展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老教師們總說自己“老”了,其實那是心態老了,而其教育智慧依舊在線。所以,管理者必須為他們找到新的生長點,以重樹其職業理想,喚醒其教育激情,走出職業高原期。
首先要為老教師們開好方子。人都是有差異的。對于老教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想當然。讓哪個老教師從哪方面發揮余熱,不是管理者拍腦袋能決定的。必須通過諸如問卷調查、跟蹤觀察、真切交流等渠道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將所獲記錄在冊,再邀請學校的相關人員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切實把握其長處,循著其長處著力,他們才更容易且更愿意參與學校安排的相關工作(事情),也才更能讓他們找回當年的自信。
其次要為老教師們搭好臺子和鋪好路子。有人說:“給巨龍一條江,給猴子一座山。”所以,管理者要善于給他們夢想,善于給他們一個展示和起飛的平臺。學校的教學和教研(科研),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給予恰當的位置,讓他們去經歷,去實踐,于實踐中總結收獲和發現存在的問題。在他們上了一節觀摩課,成功做了一次講座時,為他們喝彩;在他們信心不足時,則“舉著火把走在前面”給予引領;他們需要什么資源,學校也應盡可能滿足。就像蔡老師一樣,不給予其舞臺,不為其指明方向,不提供相關的方向和資源,他又怎能舉辦那么精彩的講座?
每個人都是一顆待發芽的種子,不為其備足相關的條件,他又怎么能生根發芽向上生長?同時,“當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吻合的時候,個人的潛能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大大提高目標實現的效率。”循著學校的發展目標給予老教師們平臺,讓他們在這樣的實踐中激發自身的潛能,充分實現個人價值。
夕陽雖不像朝陽那么光芒四射,但它依然能紅遍校園的天空。老教師們的教育初心猶在,管理者最需要做的就是,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切的方式,喚醒他們的教育情懷,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平臺,讓他們再出發,讓他們教育教學的激情再次得以燃燒,從而撣去蒙在他們教育初心上的塵埃,讓他們的教育初心之光重新照亮校園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