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村公路綠化不僅可以鞏固路基,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路面,延長公路使用壽命,還能提升公路沿線景觀,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在公路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為解決農村公路綠化在設計、施工及后期養護中存在的問題,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路形、路段特點選擇植物種類,種植后應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同時強化宣傳,增強民眾綠化、美化的意識。
關鍵詞 農村公路;公路綠化;鄉村綠化;作用;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U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3-0180-03
0 引言
近些年,國家十分重視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在政策的扶持下,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公路綠化是改變農村整體面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手段。該文主要探討農村公路綠化的作用,分析現有農村公路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
1 農村公路概述
農村公路是指列入縣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公路建設規劃,按照國家、省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修建,經交通主管部門驗收合格的縣道、鄉道和村道公路[1]。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桐廬縣農村公路總里程1 785.483 km,其中縣道364.21 km,鄉道378.283 km,村道1 042.99 km。
農村公路綠化一般指路側綠化,包括路基邊坡坡面、碎落臺、寬平臺、土路肩、護坡道、填挖交界處、隔離柵內側等區域的綠化。農村公路綠化是改善農村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項重點工程,對促進農民增收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2 農村公路綠化的作用
2.1 固土護坡,保護路面
公路綠化的主要范圍是在公路路基邊坡以及邊溝以外公路用地內的綠化。公路綠化與公路路基、路面有著密切關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水會對路基填料造成沖刷,長期作用的結果就是路基內部出現空洞,尤其是雨季和汛期,暴雨對路基路面的不斷沖刷,使路基發生沉陷或塌陷,嚴重影響行車安全。植物有發達的根系,植被的深根有錨固作用,能固土護坡,淺根有加筋作用能降低坡體空隙水壓力、截留降雨、涵養水源、削弱濺蝕、控制土粒流失。土路肩及邊坡種植植被,不僅可以固土護坡,有利于邊坡及路基穩定,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公路綠化還可以改善地溫,防止路面老化。據測,樹蔭下道路路面溫度比裸露路面溫度在夏季可降5~7 ℃,冬季可增高1~3 ℃,減小了路面的溫差變化,防止路面因熱脹冷縮而開裂或遭到破壞,延長了道路的使用壽命,是天然的公路養護工。
2.2 誘導視線,消除疲勞
公路兩側通過栽植樹木,使其形成一道綠色長廊,達到預示公路線形的視覺誘導作用,使駕駛人員提前做好準備,以防發生事故,從而低成本,實現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在夜間雨天、大霧、路上有積雪等不良氣候條件時,駕駛員可以通過公路兩側的喬木來判定道路的行進方向。尤其是山區農村公路地形險要地段,車輛與路外物體發生碰撞時,道路兩側的喬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車輛及駕駛員受損害的程度[3]。
車輛在空曠道路上行駛,速度快、時間長,若沿線景色單調,駕駛員極易產生視覺疲勞,嚴重影響出行安全。植物的各種顏色對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不同,合理的植物色彩搭配能有效地緩解駕駛員的視覺疲勞,從而利于行車安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2.3 改善環境,農民受益
農村公路綠化給沿線風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繪就了“人在景中走,車在景中行”的美麗畫卷,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農村公路綠化結合自然風光及自然地貌,將道路兩側的特有民俗、古跡、旅游等人文景觀串聯在一起,實現了“農村公路通到哪里、風景就延伸到哪里、產業就發展到哪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駕、騎行景觀文化,成為眾多跑步愛好者和騎行發燒友的絕佳線路。桐廬縣的灣茆線每個季節都能呈現出“高顏值”的美景,是一條彰顯“詩畫桐廬”特色的風景路,串聯起富春江畔的山與谷、村與田等原生態景觀,有效推動了沿線的美麗鄉村游、農家樂、民宿經濟等美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全域旅游,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可觀的收益。農村公路綠化的提升,把一個個美麗鄉村串珠成線、連線成片,縣域蝶變景區,民宿等新興產業如虎添翼,一條條延展的風景線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促進了新舊產業的轉型升級,撬動了地方經濟的騰飛發展。農村公路綠化的提升帶來的不僅是村莊形象的改變與提升,更是當地百姓腰包鼓起來的引擎與動力。一條條綿延在桐廬大地上的“高顏值”農村路,自身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運出了深山的資源與稟賦,輸送了外來的產業與人才。
3 農村公路綠化存在的問題
3.1 資金不足,綠化率偏低
一方面,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注重主體工程,對配套工程認識不足,重視度不夠,加之建設資金短缺,土地資源相對貧乏,且農村公路多為山區道路,建設成本高,難度大,部分農村公路一開始建設就沒有考慮公路綠化用地[4]。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的農村公路綠化或多或少存在敷衍了事的狀況,選購苗木時對質量要求不嚴,造成低劣苗木流入,如選購一些生長不良苗木、土球不規范甚至裸根苗木來栽植,致使新栽植的苗木成活率不高的情況時有發生。
3.2 盲目跟風,設計不科學
有些農村公路綠化設計中過分追求城市化,種植大量時花、大面積鋪設草皮、選用精品苗、造型樹,造成建設成本和養護成本的增加,并使農村失去鄉村應有的韻味,不適合農村公路的實際情況,也無法真正改善農村公路的生態環境。并且綠化形式粗糙簡單,僅僅做到了植樹綠化,根本無法使美化、文化、生態化功能得以實現,或者機械地將幾種綠化模式進行組合、拼湊,景觀呆板單調,缺乏變化,缺乏對駕乘者人性化的關懷,易造成駕乘者的疲勞感。
由于農村公路土壤條件差,土路肩及邊坡存在大量砂石,并且土層薄,土壤立地條件相對惡劣,沒有給苗木生長營造適宜的土壤環境。部分綠化設計對本地的氣候、水文、地質特性考慮欠缺,盲目選用外來樹種或大規格苗木,造成苗木長勢不佳,成活率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而且完全不考慮周邊環境的景觀資源,強制性地將公路景觀封閉于公路紅線之內,沒有展現出沿線地域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風光風貌,使得公路景觀千篇一律,缺乏特點與個性。
3.3 管養欠缺,資源浪費
綠化養護包括澆水、施肥、修剪、除草、低溫防寒、病蟲害防治、防澇防旱、整形修剪等,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一種持續性、長效性的工作。首先,由于管理體制不健全,造成綠化管理出現問題,管理者意識有偏差,單純追求數量,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重栽輕管的現象。很多綠化工程竣工驗收后沒有進行后期的養護管理,導致苗木存活率低,綠化區塊雜草叢生。其次,綠化養護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真正的養護技術人員數量較少,養護技術處于較低的水平。最后,由于農村公路里程長,受經費、人力、物力等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路段無法配備水利設施,如遇持續高溫干旱氣候,苗木枯死現象時有發生,造成年年栽年年補的現象。
3.4 認識不足,意識淡薄
群眾認識不足,綠化意識淡薄,隨意折花攀枝、毀壞花草,特別是月季、山茶等開花植物經常被民眾挖走。部分道路沿線的居民,著眼于眼前利益,為擴展有限的土地面積,對綠化進行人為破壞,侵占綠地種植農作物及蔬菜,或者缺少可持續發展理念,寧愿將門前硬化,也不愿意進行綠化,認為綠化、美化沒有意義。
4 農村公路綠化的建議
農村公路沿線自然資源豐富,望山得水,綠化應以恢復生態、保持水土、美化公路、改善行車環境為主要目標,遵循安全、協調、 經濟、生態、美觀等基本原則。
4.1 科學規劃,合理選擇
公路綠化應與公路新建、改擴建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建成;應綜合考慮周邊地形地貌、行政分區、歷史人文等因素,做好綠化總體設計;應根據公路功能定位、環境條件、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合理確定公路綠化標準;應從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特征出發,從植物品種生物學、生態學特性入手,確定植物的品種和規格,植物選擇應遵循鄉土種、易成活、抗性強、品種多、色彩艷、樹形美的原則,選用根系發達、固土護坡能力強的鄉土植物;堅持慎砍樹、慎挖山、慎占水,保留鄉土特色,挖掘地方文化,以生態廊道催生鄉村經濟發展的廊道。
一般平原公路為便于后期養護,公路用地范圍內排水溝兩側栽植高大喬木,針葉與闊葉、常綠與落葉混交,也可種植經濟樹種,有條件的要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山區道路重點體現因地制宜,崇尚自然,以種植行道樹為主,對局部有條件位置增設小品。行道樹的選擇應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樹形整齊、枝葉茂盛、主干通直、分枝點高、無污染、不易發生根蘗、病蟲害少、移植成活率高、耐修剪、養護管理容易、葉色富于季相變化的樹種,可選植物有銀杏、無患子、黃山欒樹、香樟、桂花、女貞、水杉、染井吉野櫻等。在不同的路段,樹種的選擇和搭配應有變化,避免千篇一律。建設上強調少挖山、慎填湖,邊坡及時復綠,盡量保持山的原貌和水的靈動;綠化上加強景觀設計和植物選種,多種果樹和野花野草,體現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讓人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自然風光優美和彎道內側路段宜采用透景綠化,巧妙留出欣賞山水景觀、田園風光的透景線,實現沿線山水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植物選用以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為主。將濱湖、山林、田園景觀與公路融合,通過綠化植物的巧妙設置,打造通透的自然景觀,山的秀美、水的靈動以及田園的寧靜,讓“車移景異、一步一景”成為現實。
邊坡復綠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減少人工痕跡,種植野趣植物為主,對路基邊坡播種草籽或花籽,力爭做到邊坡處處有野花的自然風貌。上邊坡復綠之前應遵循消除地質災害,生態環境恢復的原則,采用先治坡后綠化的措施,通過開辟臺階,合理規范削坡,降緩坡角,清理浮石、松巖等坡面上的不穩定巖塊,使邊坡達到穩定狀態,然后對裸露坡面進行復綠,可采用SNS柔性網外再進行TBS防護。宜選用耐旱、耐寒、耐高溫、抗污染、耐貧瘠、根系發達、覆蓋度好、便于管理,同時兼顧景觀效果的草本或木本植物,再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工程實際情況,遵循適地適時的原則,冷季型草和暖季型草結合、草本和木本結合、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結合,選用冷季型草種高羊茅,暖季型草種狗牙根,豆科植物紫花苜蓿、白三葉,灌木種子紫穗槐、胡枝子等。
擋墻、漿砌片石護坡、石質邊坡等難以綠化的坡面,可在坡腳種植攀援植物如爬山虎、凌霄、絡石、常春藤、扶芳藤等,路塹墻頂等有條件的區域種植懸垂植物如云南黃馨、藤本月季、紫藤等。
4.2 健全機制,加強管護
公路美不美,養護是關鍵。建立農村公路發展長效機制和計劃,深入推進“四邊三化”“兩路兩側”整治,加大“美麗公路”建設力度與“路域環境”整治力度,并且要加強綠化管理者的隊伍建設,重視對各養護組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培養專業的管理人員,嚴格把控從業者的資格;建立相關的激勵處罰機制,對保護管理好的單位或個人要給予表揚獎勵,對破壞苗木的行為給予處罰;制定農村公路綠化導則,規范農村公路綠化設計、施工和養護管理工作,公開綠化養護范圍、養護標準、養護單位、責任人、投訴電話等信息,強化公眾監督力度,把好整地關、苗木關、栽植關、驗收關。
同時,樹立養護重于栽種的意識,建立后期養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大養護資金保障力度,進一步推動養護工作規范化、常態化,促進農村公路綠化工作的發展;把養護管理當作一項長期工作來抓,通過培訓、宣傳等方式普及綠化養護管理的知識與技術,建立養護專業隊伍,制定綠化植物養護工作方案,與農業農村、園林、林業等部門建立密切聯系,做好病蟲害防護、撫育管理等措施,確保栽植苗木健康成長[5];樹木過密或衰老時,應進行采伐,防止老樹倒伏損傷行人、車輛,影響交通。
4.3 強化宣傳,增強意識
強化宣傳教育。公路綠化受法律保護,我國公路法規條例就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公路用地上的綠化。鼓勵各地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強調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綠色福利”。聯合鄉鎮林業站開展集中宣傳活動,樹立正確導向,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強化群眾保護生態平衡和綠化美好家園的責任感。入戶宣講道路綠化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群眾的認識,激發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日常保潔綠化維護等鼓勵村集體參與,動員村民自己動手,自覺投身到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中。
5 結語
農村公路綠化在公路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既能美化公路沿線環境,又能提高道路行車安全[6]。農村公路綠化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宜樹則樹,宜花則花的原則,做好新植、補植的規劃,確保綠化工作不留死角,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村公路通行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展示農村公路暢、潔、綠、安、舒、美的新形象,使農村公路在青山綠水中展現出和諧的生態畫卷,真正成為綠色生態走廊。同時,推動農村道路建設與鄉村旅游、特色資源等產業融合發展,走深走實“以路為媒”的高品質最美農村富裕路。
參考文獻
[1]王立國. 農村公路平面交叉口安全分析及改善方法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16(10): 69-71.
[2]薛冰基, 劉玉花, 韓玉璋. 淺談公路綠化在公路養護中的作用[J]. 山東交通科技, 1998(2): 57-58.
[3]陳金鏈, 李凌志. 淺析公路綠化及其發展前景[J]. 中國水運(理論版), 2007(4): 53-54.
[4]傅晴虹. 義烏市農村公路綠化現狀淺析[J]. 城市建設, 2010(7): 28.
[5]王永慧, 張景巖. 農村道路和綠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21(1): 176-177.
[6]賈開換. 公路綠化與養護管理探析[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9(24):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