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了對桁架拱橋的頂推施工技術進行研究,文章以某跨運河鋼桁架拱橋為依托,對鋼桁架拱橋的整體頂推施工技術進行研究。通過理論分析與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整體頂推的總體工藝設計、關鍵工藝控制技術及頂推受力性能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對鋼桁架拱橋的拱肋和系梁之間設置臨時加勁桿件,形成整體桁架結構可實現(xiàn)整體頂推;通過設置桁架型導梁,分別與拱肋和系梁相連接,可實現(xiàn)應力的平順過渡;頂推過程鋼桁架拱橋整體受力安全可靠。
關鍵詞 鋼桁架拱橋;整體頂推;施工技術;受力分析
中圖分類號 U44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3-0042-03
0 引言
鋼桁架拱橋具有良好的承載能力和結構剛度,是大跨徑橋梁的主要橋型之一,也是適合跨越內河航道的合理結構形式。大跨徑桁架拱橋常用施工方法主要包括纜索吊裝懸拼拼裝、轉體施工、分段支架安裝法等。對于內河航道地區(qū)一般采用“先梁后拱,分段吊裝”的施工方法居多,對于橋面板系為鋼箱梁的拱橋,也有采用先將鋼箱梁頂推安裝,后在鋼箱梁上安裝拱肋[1-3]。
也有對鋼箱拱橋采用整體頂推施工的相關實踐,但對于鋼桁架拱橋,采用整體頂推法施工的實踐和研究均較少[4-5]。在保持通航的同時,如何經(jīng)濟、快速、環(huán)保地完成鋼桁架拱肋與系梁的安裝是此類橋梁在內河航道施工的關鍵。該文通過本鋼桁架拱橋整體頂推施工方法的研究,從導梁設置、臨時加勁、頂推控制等方面可指導內河航道大跨徑鋼桁架拱橋整體頂推施工,保障施工質量,為同類橋梁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參考。
1 結構設計與工藝
1.1 工程背景
該文以某跨運河鋼桁架拱橋為依托開展整體頂推技術研究。大橋采用鋼桁架系桿拱橋,總體布置如圖1所示,跨徑為106 m,標準段寬35.5 m,端部加寬至38 m。拱肋是上拱肋、下拱肋及腹桿組成的桁架結構。上拱肋、下拱肋截面均采用箱型截面形式,上拱肋、下拱肋在橋墩處采用箱型腹桿連接,其他腹桿均采用工字型截面。主拱設置鋼系梁,鋼系梁與拱肋進行固結,主梁由橋面系和鋼梁組成,主梁、鋼系梁及鋼桁梁之間均采用焊接連接。
兩個雙拱肋之間的中心距為26.8 m。上下弦桿在拱頂處豎向中心間距為5.0 m,上下弦桿均采用同心圓曲線。行車道混凝土橋面板布置在鋼系梁內側的系梁翼緣之間,并和鋼系梁翼緣連接,全橋橋面板由縱橫梁分割成180塊預制橋面板,橋面板厚為25 cm,濕接縫寬度為0.45 m。現(xiàn)澆混凝土濕接縫處的鋼板上布置焊釘,將混凝土橋面板與鋼系梁和鋼橫梁連接為一體。大橋共設置15對吊桿,吊桿間距為6.0 m,均采用單絲涂覆型環(huán)氧鋼絞線吊桿形式。
1.2 總體施工方案設計
該項目采用整體頂推施工的思路是通過將鋼桁架拱肋及鋼系梁在岸上支架拼裝成型后,利用桁架式鋼導梁與鋼系梁和鋼桁架拱肋連接,形成梁拱組合結構后整體頂推,完成鋼桁架拱橋跨越通航運河施工。
利用桁架式導梁的上下弦桿直接與桁架拱肋的上弦桿及系梁連接,將導梁和桁架拱橋形成桁架式梁拱組合結構,提高頂推體系剛度,優(yōu)化頂推過程桿件內力,確保頂推過程結構安全。設置桁架式前導梁,將桁架式導梁和鋼架拱橋形成臨時的梁拱組合結構,系統(tǒng)降低了在頂推過程中導梁及主體結構桿件的內力,改善了桁架拱橋整體頂推過程的受力狀態(tài)。
在臨時支架上完成鋼桁架拱橋的拼裝,在鋼桁架與鋼系梁之間設置臨時型鋼斜撐,使得拱肋與系梁形成整體框架,提高鋼系梁的抗彎承載能力,使其在頂推過程中內力始終處于良好狀態(tài)。在系梁下方搭設臨時支架,布置縱向滑移軌道,利用步履式頂推裝置將與桁架式導梁連接在一起的梁拱組合結構連續(xù)頂推,跨越航道,后安裝橋面板與附屬構造,完成橋梁施工。
1.3 整體頂推施工系統(tǒng)設計
根據(jù)場地情況,該橋頂推需要在岸上搭設8組拼裝臨時支架,支架下方需設置樁基礎和擴大基礎。南北河岸橋墩內側各設置2組鋼管樁基礎,鋼管樁為φ1 020×12 mm,如圖2所示。臨時支架立柱型號均為φ1 020×12 mm的Q235鋼材,在臨時支架頂部設置雙拼HN56滑道梁。
頂推支座設置在鋼系梁底面,頂推耳板設置在頂推支座上,MGE滑板設置在頂推支座下方。頂推耳板由兩塊耳板組成,用于連接頂推支座和頂推器,頂推器反推頂緊塊,從而實現(xiàn)鋼桁架拱橋向前移動。頂推支座在頂推過程中起到傳遞上部荷載和導向的作用。共設置16臺YS-PJ-50型液壓頂推器,頂推器設置在頂推支座處,在頂推過程中移動配置。
導梁采用空間桁架形式,頂推前導梁與鋼桁架拱橋連接成整體單元,頂推過程整體滑動。導梁總長度為40 m后端上弦桿與桁架拱肋上弦相連接,下弦與系梁頂面相連接。
為了在頂推過程中,在公路和系梁支架形成整體桁架式結構,改善鋼系梁的受力,在頂推前在拱肋和系梁之間設置臨時加勁桿件,桿件上端與拱肋吊桿節(jié)點相連接,下端與系梁與吊桿錨固位置進行連接。臨時加勁桿件有P600×10,P550×10組成。
2 頂推施工過程受力分析
為了對大橋在采用整體頂推施工過程的受力性能進行分析,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建立空間有限元模型對橋梁結構的受力狀態(tài)進行計算。模型建立中各桿件的尺寸均按照實際尺寸進行模擬,頂推過程按照每2 m一個工況進行模擬,頂推支點約束按照僅受壓彈性支撐進行模擬,計算模型如圖3所示。
通過對頂推全過程的模擬,可以得到在整體頂推施工過程中鋼構件的應力最大值變化情況及結構的變形情況,相關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在頂推過程中,上部被頂推鋼構件在頂推過程匯總的最大組合拉應力為165 MPa,最大組合壓應力為?174 MPa,均小于240 MPa,滿足規(guī)范要求。在頂推過程中上部結構出現(xiàn)的最大豎向位移為104 mm,小于l/400,滿足頂推施工過程剛度要求。在頂推過程中加固桿最大組合應力為53 MPa,小于Q235型材的設計強度,結構安全可靠。
在頂推過程中共設置12個頂推支點,13個支點在頂推全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最大反力分布情況,支點最大反力出現(xiàn)在9號支點位置,最大反力值為9 189 kN,經(jīng)驗算支點局部支撐結構和支架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3 整體頂推關鍵工藝控制
3.1 頂推準備工作
鋼桁架拱橋在整體頂推施工前應做好以下頂推準備工作。
(1)在頂推前對各臨時支墩及滑道梁頂面的標高進行復核,確保滑道頂部標高滿足頂推設計的要求。
(2)對頂推系統(tǒng)進行試頂推試驗,測試頂推液壓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確保頂推工作可以連續(xù)順利完成。
(3)完成頂推過程高程、軸線測點的布置,并進行數(shù)值采集,準備好在頂推過程中各頂推工況下高程和軸線的理論值作為頂推過程控制的理論對比值。
3.2 頂推過程控制
在整體頂推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頂推過程結構姿態(tài)進行觀測與調整,確保頂推過程線形平順。
(1)在頂推施工前對橋梁關鍵位置的高程和平面位置進行測量,以測量結果為初始狀態(tài),編制頂推過程中各控制工況測點理論變化數(shù)據(jù)。
(2)每頂進2 m、橋梁上墩前、導梁上墩后均作為一個控制工況,每個工況對導梁及橋梁結構的高程變化和軸線變化情況進行測量。
(3)及時對比頂推過程結構的變化情況,并與理論值進行比較,當誤差超過限制時采用糾偏措施進行糾偏。
3.3 頂推落梁與調整
在沿著縱向頂推就位后應該對其姿態(tài)進行調整,并進行支座安裝與臨時加勁桿拆除,應注意以下關鍵問題。
(1)鋼梁沿縱向頂推到位后對支座位置鋼系梁的高程進行調整,使其平面位置和高程均滿足設計要求后進行支座安裝。
(2)在支座灌漿達到強度后,拆除墩頂臨時支撐,結構重量通過永久支座支撐。
(3)支座支撐轉化后,同時檢查所有吊桿安裝可靠后,對吊桿進行預緊張拉,預緊力可控制在5~10 t范圍內。這樣可確保在后續(xù)臨時加勁桿拆除時系梁的自重可通過吊桿傳遞至拱肋,避免出現(xiàn)過大豎向變形,同時也不會給加勁桿內施加過大的壓力,并與加勁桿一并拆除。
(4)吊桿預應力施加后,對稱拆除臨時加勁桿,可由跨中向拱腳依次拆除,在拆除時注意接頭位置割除對運營結構可能造成的損傷。
(5)臨時加勁桿拆除后,在橋面板安裝及鋪裝施工過程中吊桿力與系桿力調整按照施工監(jiān)控對應的計算結果和相應的指令進行張拉與調整。
4 結論
通過對鋼桁架拱橋整體頂推施工工藝及頂推過程中的受力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通過對鋼桁架拱橋的拱肋和系梁之間設置臨時加勁桿件,使得拱肋和系梁之間形成整體桁架結構,加強整體剛度可實現(xiàn)整體頂推。
(2)在鋼桁架拱橋頂推過程中通過設置桁架型導梁,上弦與桁架連接,下弦與系梁連接,實現(xiàn)了應力的平順過渡,確保了整體頂推施工的安全合理。
(3)對頂推過程的受力狀態(tài)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確保了鋼桁架拱橋在整體頂推施工過程總體受力安全可靠。
(4)對鋼桁架拱橋整體頂推施工過程的關鍵工藝進行了梳理,形成了關鍵工藝控制技術,可為類似橋梁施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牛會濤. 拱橋頂推施工控制技術研究[J]. 交通世界, 2022(6): 53-54+60.
[2]張雨超, 劉愛榮, 禹奇才, 等. 新型拱橋頂推施工過程的力學行為研究[J]. 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5): 51-55.
[3]劉承啟. 三拱肋下承式鋼拱橋頂推施工關鍵技術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2015.
[4]孫泓發(fā). 大跨度鋼箱拱橋頂推施工過程分析及安全控制研究[D]. 煙臺:煙臺大學, 2021.
[5]石磊. 大跨度整體鋼拱橋頂推施工技術研究[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21(33): 1159-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