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城市更新是對城市中某一老舊區域進行拆遷、改造和建設,以更新、更好的城市功能替換現有匱乏的功能性物質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隨著大城市不斷地進行老舊城區改造,原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片區發展和出行需求,也需要隨之進行更新。文章將以無錫市老東門片區城市路網提升改造項目為例,對城市更新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難點和重點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 城市更新;路網;道路;改造提升
中圖分類號 U41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3-0039-03
0 引言
隨著大城市老舊城區的更新改造,其道路已經逐漸滿足區域服務功能,更新路網已經成為城市更新改造的必要舉措。但城市在對道路進行改造提升時會遇到諸多的重難點,設計人員必須解決好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難點,并著重加強對設計重點的關注,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城市路網更新的目的,推動城市道路交通更加便利,確保居民用戶出行的效率和安全[1]。
1 城市路網更新提升的內容和意義
城市更新肩負著城市空間盤活、人文記憶再生、社交活力重塑的歷史使命,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引擎。城市道路系統是保證城市居民出行的根本所在,現階段很多城市內的道路都已經逐漸被時代所淘汰,其不僅自身具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問題,而且道路的寬窄以及路網的鋪設等都已經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2]。在此情況下,城市開展路網更新工作,對道路進行改造提升,能夠通過提高路網密度和道路等級來推動城市整體更新建設。
該文以無錫市老東門城市更新項目為例,城市路網更新研究主要是基于城市更新推進背景下的路網評估和優化,研究片區綜合交通、交通組織、停車組織、道路斷面、道路豎向控制、交通設施等,為片區城市復興項目提供切實可行的交通方案支撐。
2 城市更新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難點
2.1 路網總體結構和規模的優化提升難點
城市路網提升的難點在于老舊城區普遍建筑密集,街區發展相對成熟,人流量大,大規模的道路更新改造存在一定的困難。大量的保留建筑對于整個片區的路網更新布局改造帶來了一定的限制,既要滿足更新后片區總體出行的交通需求和品質提升,又要保障現有出行的便捷和效率[3]。
現狀路網:無錫市老東門片區內現狀5 m以上且具備機動車行駛條件的城市道路總里程約為13.49 km,現狀路網總密度為12.04 km/km2。現狀主干路6條、次干路1條、支路約20條,總密度12.04 km/km2。從路網結構來看,片區骨架路網較為完善,次干路僅1條,部分支路斜向分割地塊,對地塊出讓及布局影響較大,部分支路無錯車空間,且通達性較差。從交通運行情況來看,主干路高負荷運行,難以承受新增交通量,需要提升現有通道容量,酌情增加通道數量;次級路網集散轉換能力弱、地塊服務能力弱、對主干路網的分流作用有限,支路、巷道缺乏管理,設施凌亂,道路環境差,違停及堆放雜物,可行駛性和安全性無法保證[4]。
更新路網:根據老東門城市設計用地布局規劃,規劃以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和辦公用地為主。規劃用地開發量增加,部分用地功能置換,交通需求增強,路網服務總量增加;打造商娛休閑服務業高地,片區品質整體提升,對道路交通品質要求更高。規劃更新后該片區范圍內道路總長度為14.62 km,其中主干路長度6.18 km,次干路長度1.26 km,支路長度7.17 km。規劃該片區范圍內路網總密度為13.05 km/km2。城市更新后,通過增加路網密度、拓寬道路斷面、優化斷面布置、改造路面及配套設施等方式,使路網規模和結構更加合理、道路服務水平和品質得到較大提高。
2.2 重點地塊交通出行問題
城市更新片區一般為老城區,配套資源較為豐富,一般分布有醫院、學校、公共服務等設施。對于學校等重點地塊,上下學高峰時段交通流量大,擁堵呈常態化。因此,在城市更新路網設計時,應重點研究學校周邊交通組織和路網優化方案,提前謀劃,預留交通發展空間。根據交通需求對周邊道路布局進行優化、根據建設條件對道路方案進行深化,保證道路方案的可實施性和落地性。老東門片區連元街小學周邊交通問題一直比較嚴重,該次將對其周邊道路交通進行優化。
2.2.1 交通出行分析
連元街小學(保利校區)小學擴建后共有三層:①負一層為機動車停車場,供接送車輛停留,在此出完成接送學生。②地面一層為主體教學區,學校步行出入口。③地面二層為架空操場。對連元街小學(保利校區)晚高峰每小時交通量進行分析預測,結果表明學校共約780 pcu,對周邊道路的承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2.2 交通組織優化
根據周邊路網條件和學校接送系統設置方案,學校家長接送地庫出入口分開設置,入口設置于規劃支路6,出口設置于北倉門路。新增通沙路東側地面輔道,避免學校接送車輛繞行至嘉禾現代城與小區出入量疊加,接送交通提前從通沙路主線分離至輔道,駛入規劃支路6進入地庫,規劃支路6設置為單行道。
2.2.3 道路設計方案
根據交通量分析預測,對周邊不滿足交通容量要求的道路進行拓寬改造,同時新增分流通道。其中北倉門路拓寬道路寬度,由9 m拓寬至14 m,保證機動車通行空間;吉慶街、通沙路以北段拓寬至20 m,通沙路以南拓寬至16 m。
規劃支路方案:規劃支路下穿通沙路,道路寬度為7 m;考慮規劃支路距離古運河較近,減少填挖方量,建議設計標高為3 m,滿足凈空2.5 m的要求。
通沙路南側新增輔道方案:位于通沙路南側新建輔道,主要服務于家長車輛進入小學的通道,分流其他道路的交通壓力,輔道寬度為7 m,單向通行。具體見圖1~2。
2.3 道路結構設計問題
城市更新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難點之一為道路結構的設計問題。城市路網內的一些現狀良好的道路只需要進行養護處理即可,而針對需要進行重新設計鋪設的道路則要優化其結構,根據道路的日常應用需求來確定其路面厚度和強度,確保改造提升后的道路能夠滿足城市的通行需求[5]。
無錫市老東門片區作為無錫市打造的高品質人文休閑片區,對于道路品質要求也相應較高。道路路面一般采用瀝青面層,瀝青面層除了應具備平整、密實、堅固要求之外,還應綜合考慮防滲、抗滑、低噪音、耐磨、高溫與低溫穩定性、抗疲勞等要求。公交車專用道進出口道、公交停靠站、路邊停車位、人行橫道處可采用彩色瀝青上面層或在瀝青面層上設置彩色瀝青抗滑磨耗層[6]。
2.4 管網設計問題
管網設計問題也是城市更新路網道路改造提升設計的主要難點之一,城市道路主要能夠起到行人、車輛通行的目的,但是如若道路下的管網鋪設存在問題的話,那么道路便可能出現排水不暢、路面水流堆積等問題,對通行的車輛和行人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城市地下的管道分布原本就較為復雜,道路改造提升設計時也要注意所設計規劃的管網與城市其他建筑的管網分隔開來,避免管網之間相互沖突。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更新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時要盡可能地將道路新管網與原管道連接起來,這樣既能降低管網施工成本支出費用,又能夠更好地保證道路的排水性能。解決了城市道路的結構設計問題和管網設計問題,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提高城市道路的性能,使得城市路網密度得以更新,從而推動城市交通運輸的發展。
3 城市更新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重點
3.1 注重道路交通通行效率設計
在城市更新路網過程中進行道路改造提升設計的時候,首先需要對道路交通的路網運行情況進行調研評估,一方面根據城市該區域居民的出行需求來確定路網的交通出行需求,確保道路能夠滿足城市較大人流量的通行需求;另一方面則能夠對道路沿線出入口進行具體設計,盡可能地減少城市內建筑人群密集地方的道路出入口,這樣既能夠降低道路出現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還能夠保證道路通行的效率和質量。無錫市老東門片區路網的總體規模確定和運行評估主要采用交通預測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計算出片區發生吸引交通總量,根據出行方式和出行分布,將預測出的交通量分配到各條道路當中,再對各條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進行評估,對不滿足運行需求的道路再進行方案優化,直至達到合理的路網規模和運行效率。
根據地塊規劃用地性質計算,未來新增總出行量約3.25萬人次/h,其中片區路網小汽車出行量約8 135 pcu/h,交通量分配至路網的情況如圖3所示。
3.2 合理配置道路資源
路網的結構設計是城市經濟底蘊體現的根本所在,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人口數量越多且路網密度越大,在進行更新路網、道路改造提升設計的時候也要提前對道路資源配置進行評估,以達到道路利用率的最大化。例如,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內進行道路改造提升設計的時候,需要做好機動車、非機動車、人行道的隔離處理,確保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同時還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增加道路的車行道規模,保證道路的通行效率,從而達到合理分配道路交通資源的目的。例如,無錫市老東門片區小學周邊集散道路的斷面,考慮人流量和非機動車流量較大,在設計時加寬了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寬度,通過對道路斷面進行合理配置,達到資源合理利用和效率最大化。
3.3 明確交叉口設計要素
交叉口的設計處理也是城市更新路網中對道路改造提升的重點之一。交叉口的設計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設計人員在進行道路交叉口設計的時候需要首先對各方面影響因素進行明確,一方面根據交通需求對道路在交叉口的轉向問題進行設計,既要保證滿足車輛的轉向需求,又要避免出現道路轉向影響整體通行效率的問題發生;另一方面則是需要根據人行和機動車地過街需求對道路交叉口進行結構優化設計,通過路口窄化設計、設計交叉口高架橋等方式來實現人行橫道與機動車道路的有序規劃。對道路交叉口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不僅能夠促進整片區域交通運輸更加的流暢,而且還能夠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科學合理地規劃也會使得整個區域的路網設計美觀規范。
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要求,應根據相交道路等級、交通組織、線形、交叉口用地條件等因素合理選型,應避免出現錯位、畸形或超過四路的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相交道路應盡可能地正交,斜交時形成的銳角不應小于70°,并不得小于45°[6];進行局部改善時,應根據主交通流道路優先的原則進行。平面交叉口應根據設計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等級、交通管理條件等因素進行渠化設計。
4 結語
總而言之,城市道路系統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路網的道路改造提升設計是做好城市更新項目的重要環節。設計人員在進行城市道路改造提升設計的時候需要根據道路周邊的人流量、車流量等實際情況來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既要保證城市道路滿足車輛、行人的通行需求,又要盡可能地將可能地將道路與城市其他建筑共同構建美觀和諧的城市景觀,同時城市還要根據發展需求來對路網密度進行更新,促進城市內交通效率的提升,從而以此來達到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建設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彬. 舊城改造: 路網提升改造中的關鍵設計節點[J]. 中華建設, 2019(6): 47-52.
[2]王子軒. 淺析城市道路舊路優化改造設計重點[J]. 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8(15): 5064.
[3]陳林. 城市快速路設計重難點分析[J]. 內蒙古公路與運輸, 2020(2): 36-40.
[4]徐靜. 城市道路路面設計的優化創新及設計要點[J]. 華東科技:綜合, 2020(3): 232.
[5]劉勝強. 公路改建為城市道路設計要點研究[J]. 工程技術研究, 2019(16): 186-187.
[6]無錫市道路品質提升細則[R].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