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教育背景下,對新時代幼兒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質量的標準和要求,智慧教育及信息化教學越來越得到學前教育相關領域的認可和應用。本研究以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為導向,結合智慧教育及信息化教學探索幼兒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路徑,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育人功能,從而實現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與創新,更好地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
關鍵詞:智慧教育;信息化教學;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路徑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完善,幼兒教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對幼兒教師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育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也進入了嶄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文件政策鼓勵教師提升自身的信息應用能力。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指出,幼兒教師要“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教師要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針對當前信息技術和智慧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幼兒教師也應該同樣適應當前人工智能、“互聯網+教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變革,從信息技術層面提升教學能力。
一、智慧教育的內涵及特質
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高尚的職業素養、勝任力、職業能力是開展智慧教學需要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專業態度的必備條件。在教育信息化發展時代,智慧教育已演變成新的方向,在日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形成新的課程形態,已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相較于傳統教育形式,智慧教育在教育思想、理念、模式、內容、方法等方面有著新的突破,引領著全球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方向,也為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拓展和提升指引新思路,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信息化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落實專業人才培養,保障高質量教育教學。
智慧教育指在教育領域深入運用多樣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主張通過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智慧的可持續性發展。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的職業能力指的是融入信息素養、智慧教育教學知識、信息化應用、智慧教學理念、智慧教育評價等為一體的綜合能力。智慧教育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具有科學性,智慧教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其次具有技術性,通過智慧教育手段為自主性、個性化學習擴充資源,從而使學生體驗到知識學習的真實性;再次具有文化性,智慧教育使得知識的呈現更加多樣、生動、直觀,同時也擴充了師生獲取資源的途徑,形成更加開放共享的文化氛圍和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受人文精神的同時增強了師生互動及合作能力;最后具有社會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學習空間。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問題表征
(一)不適應教學變革,信息化應用意識較為薄弱
通過研究發現,由于當前幼兒教師隊伍不穩定,職業認同度不高、信息化相關教學培訓缺乏,導致部分教師信息化素養水平提升較為緩慢,部分幼兒教師未能深刻理解智慧教育及信息化教學的含義,應用信息化技術開展教學的意識淡薄,認為學前期幼兒理解能力弱,沒必要滲透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幼兒教師僅限于將信息技術支撐教學,能夠搜集和運用現成的信息素材,但缺乏創新性成果,信息化的應用停留在表面,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夠,達不到實際的應用效果。例如把信息化教學僅限于PPT圖片的應用,參照PPT進行“看圖講述”活動,把搜集的信息元素完全堆砌在教學中,不能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也不能靈活應變。對音頻、動畫、視頻應用軟件不夠熟練,忽略幼兒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信息化教學中,如果教師不加強科學引導,容易使幼兒過于關注設備的聲音、顏色、外觀,忽視了真正需要掌握的教育內容,從而阻礙其教育成效的提升。幼兒教師既是信息化教學的學習者、實施者,更應是創新者和開拓者,如果僅僅停留在“消費性”教育理念,而缺乏“創生性”教育,不能結合本班教學實際進行創新和改善,將會嚴重阻礙信息化時代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信息化應用水平也制約智慧教育在學前教育相關領域的融合、滲透。
(二)信息化知識的轉化不夠及時
信息化教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習得是智慧教育下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發展的基礎,然而實踐操作和應用才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環節。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幼兒教師存在信息化相關理論知識轉化不及時的現象。雖然教師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信息化教學系列培訓、信息化教育公開課等形式積累了大量的教學新知識、新理論,但不能及時地將信息整合利用,未能完全消化,進而無法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幼兒教師應加強對信息化教學新知識、新技能的鞏固,例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構建信息化教學知識體系。及時分享和應用新知,幼兒教師應將信息化手段融合到幼兒園日常教學和游戲中,及時檢驗信息化的應用效果,進而調整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促進信息化知識的應用轉化,全面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職業技能的提升。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路徑探究
(一)創新教學模式,融合“智慧性”和“教育性”
信息爆炸是智慧教育時代的典型特征,傳統教育環境下“你講我聽”授受式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激發幼兒的活動參與感,新鮮事物和新型智能途徑更能激發幼兒興趣。幼兒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智慧教育的本質,智慧教育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化+教育”的模式,而是充分挖掘教育教學中的智慧性,教師的智慧性主要表現在“新理念”和“新素養”,即創建信息化技術和教學融合的教育環境,具備智慧教育教學理念和組織方式,重新定義智慧教育手段、方式、環境等要素。全面促進幼兒發展,同時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構建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使幼兒在交互、開放、共享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探究式新型教學模式下吸收多元文化從而獲得全面發展。智慧教育更加強調幼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因此幼兒的學習模式也要進行適當調整。加強探究式學習與合作學習,例如在科學領域教育活動《影子的變化》中,可以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不同時刻陽光下大樹、樓房、個體的影子長短變化探究光與影間的關系,也可以借助投影儀、幕布等現代技術設備,通過手影游戲來探究和感知光影奧秘,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要注重體驗式學習,例如通過不同情景音頻的播放讓幼兒體驗身處大海、森林、田野、山谷等不同意境,增強活動的氛圍感,提升幼兒的感知力。借助信息技術收集多領域素材,結合教師實踐過程提供配套服務,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和提升。此外,教學模式及方法的變革和創新要求幼兒教師具有較強的探究意識和反思能力,通過視頻、圖片、數據統計等方式的記錄,分析幼兒的課程掌握情況,補充薄弱環節,為后期高質量教學活動的開展積累經驗。
(二)重塑幼兒教師的職業角色,全面發揮幼兒教師的主體性
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職業角色和定位的發展也在適應中轉變,逐漸從關注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增長,轉變為強調幼兒教師的全方位發展和終身學習,更加突出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和對精神內涵的追求,實現在信息化中的轉變。此外,幼兒的思維、生活、學習方式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沖擊,思維更為靈活,也更加追求創新,對教師的職業能力要求更高。在信息化背景下幼兒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實施有著直接的影響。
幼兒教師在智慧教學意識方面要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堅信自己能通過智慧教學環境的營造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相信自身的智慧教學能力,同時能夠主動運營智慧教學模式來實施日常教學及游戲活動。同時,由于幼兒身心發展處于快速發展期,幼兒教師的工作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幼兒教師要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靈活創設相適應的學習情景,將教學內容與幼兒生活環境充分融合。
幼兒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傳輸迅速、資源廣泛、交互性強的特點加大教學活動教、學、研、評的力度,通過網絡搜集相關的教學內容,在梳理、歸納、分析中篩選出最符合幼兒的教育信息,優化和提升教學內容,幼兒教師應自主學習智慧化教學工具和資源,對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依據本班幼兒實際調整教學方式和風格,同時提升教學過程中的應變能力。由于人工智能缺乏心理屬性及師幼的情感交互,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人工智能設備與幼兒間的交互,使其真正融入教學之中。
(三)構建智慧教學環境,提升信息應用能力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使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也加強了教學的實踐性。幼兒教師借助智慧教學平臺,能夠超越時空限制設計和組織符合幼兒個性化需求、增強幼兒體驗感的游戲及教學活動,此外,幼兒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系統準確把握幼兒的興趣點,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內容和方向,使幼兒在智慧學習環境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幼兒教師要在理念和動機上走在前列,突破“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的困境,實施“創生教育”。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身處偏遠地區孩子探索外部世界提供了契機,例如網絡視頻的應用可以讓偏遠地區幼兒認識到高鐵、地鐵、飛機等現代化運輸方式,通過在線繪本故事、錄音機、視頻等方式擴充教學資源和手段,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拓寬其獲取知識的手段。因此,要加強鄉村幼兒教師信息化素養培訓的政策傾斜,提供更多智能化應用設備和技術操作方面的支持。通過構建網絡學習空間、網絡研修社、名師工作坊等,為鄉村幼兒教師獲取信息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撐。
社會及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信息化與應用技能的培訓和講座,讓幼兒教師走出去的同時請進專家,組織學前教育領域專家、信息化應用型學者、幼兒園骨干教師開展信息化專題培訓,使幼兒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深入了解智慧教育教學,全面提高現代信息教育技能,全面提升幼兒教師的職業技能和信息化應用能力。幼兒園應構建交互共享的交流空間,形成多主體、多元參與、共享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學習小組,相互分享、借鑒優秀的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及多樣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教師智慧素養及整體教學勝任力。
(四)優化完善幼兒教師評價和獎勵機制
智慧教育背景下,幼兒教師應具備信息化應用的強烈成就動機,從而激發并促進幼兒教師為實現高效教學目標而行動,而智慧教學評價及反饋能力的培養是高質量課堂的必要條件。良性評價和獎勵機制的構建,一方面可以激發幼兒興趣,提升幼兒的課堂參與感,另一方面能夠督促幼兒教師的教學反思,使其不斷完善和進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能力提升。
幼兒園要構建智慧教育背景下突出對實踐操作能力和信息化應用能力考量的評價體系,評價指標要融合幼兒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實踐應用能力,例如信息素養、數據統計、媒介素養等,同時結合幼兒教師參與信息化培訓、學習的經歷,從而彌補教師智慧教學能力方面的缺口,使更多幼兒教師能夠主動、自愿地加強信息技術的學習。此外,應加強同事間的評價,制定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如開展幼兒教師智慧教育、信息化應用與職業發展關系的主題探討,通過同行間共同備課——聽課——評課的形式,使教師在觀摩教學中進行研討交流,提升幼兒教師整體的職業能力。
幼兒教師在教學中也要運用信息化手段評價幼兒行為,應創新多樣激勵機制,融合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提升幼兒的學習動機和參與感,同時也在無形中提升了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教學熱情。例如:教師可以借助錄音、錄像、視頻、拍照、律動等元素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評價記錄,可以更加直觀的反饋給家長,根據幼兒的成長變化制作電子成長檔案,使幼兒更形象地感知自身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向家長傳遞教育理念和育兒信息,借助微信、美篇、公眾號、班級網頁等平臺,加強家園合作,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提升了信息化應用水平。例如在《感恩節》主題教育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扮演小記者,通過錄音、錄像以照片、視頻的方式展示與父母生活的日常,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同時傳承優良文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幼兒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借用良好的智慧教育環境、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智慧教育平臺,全面擴充和完善知識體系,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時代在不斷更迭,作為教師也要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理念,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制度和信息技術保障之下,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等信息化手段,踐行終身學習,及時更新智慧教育理念,將多樣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教學和幼兒生活中,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全面提升智慧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也為自身的專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董珊珊 肖鑫鑫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徐廣宇.幼兒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學園,2020,13(29):66-67.
[2]褚曉璐,解永紅,王博文,等.淺談幼兒教師職業能力提升與新媒體的多元融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20(10):76.
[3]王楊,侯偉新.新時代幼兒教師職業能力職前培養研究與實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9(05):142-144.
[4]王淑寧.近20年以來我國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研究及其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2,11(01): 110-113.
[5]王亞文. 幼兒教師職業能力的調查與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1.
[6]林德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角色的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20(02):78-82.
基金項目:1.2021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21GY031);
陜西省2022年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課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背景下幼兒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研究》。
董珊珊(1994-),碩士,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前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肖鑫鑫(1983-),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