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理念出現之后,各個領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這一過程中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及挑戰,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教學優勢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則對“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途徑展開了探析。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引言
現如今是一個網絡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信息現已經全面鋪開,并且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的言行舉止。在“互聯網+”視角之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自然無法應對新時代發展訴求,教師應當革新傳統教學理念及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面臨的機遇
(一)突破傳統課堂時空限制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面對面的傳授方式,會受時間、場地、空間、學生、語言等多方面因素所限制,而“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則能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信息處理及傳遞時空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能夠接受多元化的信息,也能為學生提供更為自由的學習時間,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加廣闊[1]。而且教師與學生也不會受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所限制,空中課堂的存在可謂是直接跨越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可以直接借助“互聯網+”技術隨時隨地學習,從而有效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時空限制,有效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
(二)實現主體間性轉向
主體間性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主體在一定情境,即社會人文環境下,借助主體間的認知、情感、行為、意志等一系列身心交互活動來實現認知——能力遷移——心靈升華的過程。傳統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教師是課堂主體,學生是被動聆聽者,教育內容也呈現出了固定化的趨勢,教學模式則是單一化的既定模式,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所以無法強化學生感悟。“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能改善上述問題,教師可以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來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之前灌輸式課堂逐漸過渡到體驗式、啟發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學課堂上,而且還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實際情況,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環境下,線上教育也因其輕松、高效等特點廣受關注,而線下教育則注重以學生為主體[2]。“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教師需要注重線上與線下的有效結合,改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讓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形成良好互動與交流,這樣學生也能實現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效果。此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直觀、生動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展示出相應的視頻情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及感悟,從而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面臨的挑戰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傳統權威地位受到挑戰
首先,傳統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大多是依賴于教師單一知識點的講解。在這一教育機制下,思想政治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較強的信服力及權威性,被賦予了較高的權威地位。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環境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識儲備無法及時完善與補充,教育信息結構也較為滯后,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時候整個課堂教學氛圍也是死氣沉沉,明顯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訴求,這種情況下教師權威性地位自然也受到了挑戰。[3]
(二)高校學生價值觀形成受到影響
在“互聯網+”視角下,多元化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也正在交鋒與碰撞,外部環境更是對高校大學生三觀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學生對于網絡的沉迷,則容易促使學生在網絡上接觸不良信息及思想價值觀,如西方國家的拜金主義、自私等價值觀思想會對學生價值判斷造成影響,而這些都會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與提升。
四、“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途徑
(一)構建服務管理網絡數據平臺提升教育效率
“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施的時候,其教育目標主要借助信息技術來簡化事務類工作流程,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預約、搜索等功能來有效實現校內職能部門、服務流程與網絡的對接,這樣就能很好地簡化學生辦事流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4]。為此,“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想提升教學效果,可以先為學生構建出服務管理的網絡數據平臺,借此來整合學生各類信息數據,打造出較為完善的學生在校完整電子檔案與信息數據庫,這樣教師就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準確分析學生群體行為,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及實效性提供良好保障。
(二)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產品
文化產品可以借助生產、傳播及消費來有效實現價值觀傳播,所以“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施的時候,一定要將文化作為內核,網絡作為載體,內容作為輸出來生產出更多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現代化氣息濃厚,并且學生十分喜聞樂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產品,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5]。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藝創作一定要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等原則,所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也應當把握這一重要方向,因勢利導來提升“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借助網絡宣傳創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來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借助“中國大學生在線”為代表的紅色網站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借助全國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大賽、網絡教育優秀作品展示來為學生占據網絡教育陣地,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出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有效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思想政治學習之中,從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注重“互聯網+教育”與線下教育融合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實施的時候,教師還需要注重“互聯網+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效融合,利用線上線下有效融合來改進傳統滯后、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全新的教學課堂,從而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于“互聯網+”平臺相關信息內容來引導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點,強化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感悟,而在線下教學課堂上,教師則可以借助教學活動、實踐內容來引導學生分析及思考,從而有效深化學生對于網絡教學知識的理解。在線上線下結合教育實踐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主動占據互聯網陣地,積極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能實現第二課堂構建,也能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有效提升“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6]。
(四)構架極具學校特色的思政教育App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實施,學校還可以構建出極具自身特色及校風的思政教育App,借此來為思想政治教育優化提供良好保障。學校在構建專屬App的時候,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及特點來構建出具有特色的App,如可以在App圖標設計的時候,參照學校校徽圖案來進行設計,然后在內容方面則可以從特色校園文化著手,在app上為學生大力宣傳一些好人好事,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在學校思政教育App下接受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
(五)注重網絡輿情監管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實施,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高校還需要以預防作為抓手來做好網絡輿情監管。網絡本就是新時代大學生參與討論與互動的平臺,校園網絡輿論從某些方面而言能夠很好地體現出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分析高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即可發現,高校學生具有易從眾、易情緒激動等特點,消極的網絡輿情很有可能會使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反之積極健康的網絡輿情則能夠為學生構建出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有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此,“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學校還需要注重網絡輿情監管,因勢利導理順情緒的方式,盡可能有效避免不良網絡思想動態對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校園安全與穩定,促進學生正確三觀得以形成。而在網絡輿情監管過程中,學校可以借助網絡輿情監控軟硬件系統來對重點網絡、關鍵詞匯等相關數據進行挖掘與分析,這樣就能對相關信息進行篩選、分類及整理,從而為學生打造出一個具有良好輿情環境的網絡氛圍,這能有效改進學生不良思想認識,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7]。
五、“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需注意的事項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是時代發展必然趨勢,也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可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會涌現一些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以下幾點,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貼近學生實際展開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學生實際來展開教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來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來改進教學,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之下,各類網絡社交形式的涌現使學生對于網絡依賴性較強,高校在基于此來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可以貼近學生實際需求來構建網絡教學平臺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同時注重娛樂性與教育性的有效結合,在教學課堂上盡量提高學生參與感,利用良好互動來提升實施效果,從而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除此之外,不同學生個體本就有不同思想動態,這促得學生思想價值觀認識也有所不同,而“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能貼近學生實際就能提升教育針對性,真正有效解決學生思想動態問題,從容提升教學效果。
(二)注重線下交流與互動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與人溝通距離明顯有縮短,可是從某些方面而言也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際距離,雖然“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不少的便利,可是面對面交流同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形式,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意識到線下交流與互動的必要性,借助談心、對話、走進宿舍等多種形式來深入到學生生活中了解學生實際問題及心理狀態,從而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8]。
(三)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實施,高素質、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要,畢竟“互聯網+”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也面臨著更高的要求。為此,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素質及教學水平也是優化教學的關鍵,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較為良好的媒介素養、信息素養及科學素養,而且還需要與時俱進革新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及時捕捉現代教育技術信息動態,借助教師主導作用以及“互聯網+”思維來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與時俱進地注重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改進教育理念及方法。其次,教師還需要注重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養,以及教師對于社會輿論導向的掌控力,這樣才能將“互聯網+”技術教育價值有效發揮出來。最后,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互聯網+”教學培訓,提高其“互聯網+”教學水平。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施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及挑戰,身為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一定要準確認識“互聯網+”教育理念的價值,具有時代敏銳性,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方式與現代化技術有效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為學生打造出網絡教育新陣地,從而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效果,促使高校學生成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王巖 長春建筑學院
參" 考" 文" 獻
[1]郭彥懿.“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途徑[J].北京教育:德育,2015(05):42-44.
[2] 吳育山.“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選擇研究[J]. 青年時代,2017(29):88-89.
[3]李文祥,江騰飛.“互聯網+”視角下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徑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20(05):56-58
[4] 李慶華,張鵬遠. 移動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新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2016(05):68-69.
[5]姚妍妍,季麗梅,楊英杰,等.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4):327,329.
[6]卓瑪次仁. “互聯網+”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途徑[J]. 法制博覽,2019(5):284,283.
[7]劉正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途徑研究[J].科技風,2017(15):37-37.
[8]莊嚴.“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分析[J].新絲路:上旬,2020,0(10):0120-0120.
王巖(1987-),女,漢族,吉林長春,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