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使老年群體的醫療養老需求也不斷上升。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由于存在需求和供給不平衡的問題,難以滿足老年群體的真實需要。對此,本文立足于智慧醫療的背景下,分析當前智慧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建設情況,針對主要存在的不足,積極探索解決的措施,并提出構建全新智慧醫養服務體系的策略,為醫養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智慧醫療;醫養結合服務體系;人口老齡化
一、引言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帶來社會醫療養老服務上的缺口,為養老產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近年來,我國推出一系列的推動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使各地區養老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但是,受到技術、發展條件、老年人消費觀念的影響,養老服務供給和需求難以對接,老年群體養老消費水平難以提升。對此,亟需建立智慧醫療下全新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打造養老服務全新業態,從而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醫療和養老需求,為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二、智慧醫療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智慧醫療是借助大數據和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全新醫療服務模式,將其運用到醫養產業中,可解決醫養機構醫療服務力度不足等問題,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作出貢獻。從當前我國醫療養老服務供需角度來分析,智慧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可促進各個主體的參與,以醫養服務平臺為載體,為有醫養需求的老人提供全時段的服務,通過多主體參與的方式來強化服務質量,解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同時,以全新的服務方式拉動老年人潛在的醫養需求,不但可實現智慧醫療的全覆蓋,還能夠增加產業的經濟效益,使我國智慧醫療技術在康養、疾病預防、治療等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公共衛生服務角度來分析,智慧醫養模式可對老年人的需求、收入、健康習慣等數據展開分析,根據具體的情況建立多層次的服務和收費標準,在醫療保險覆蓋的范圍內,使更多的老年群體享受到全新的智慧醫養服務;從智慧醫養技術層面分析,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和計算機系統整合資源,根據具體的要求落實針對性的醫養服務,可實現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這種全新的醫療養老服務模式,在供需、公共衛生服務、產業技術層面,都實現創新變革,極大程度地解決了我國老年人就醫和養老等問題,并實現我國相關社會基礎保障服務質量的提升。
三、智慧醫療的醫養結合服務供需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智慧醫養結合服務供需現狀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老年健康狀況呈現出“一高兩多”的現象,一高是指患病率高,而兩多則是慢性病多和失能老人數量多。這種老年群體健康現象,表明老年人對醫療衛生服務有明顯的需求,部分失能老人更是有醫療和養老兩方面的需要。根據我國社會中出現的全新醫養需求,各級政府紛紛加大在醫養服務建設上的投入,使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數量增多,但是與日益增長的需求相比較,醫療和養老服務在服務人員數量、智能技術水平、機構數量上,仍存在較大的不足。特別是地區間和城鄉發展不平衡,使部分地區存在產業缺口,難以滿足醫養服務剛性需求。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針對老年人群體提供的醫養服務質量較高,在醫療養老上的供需關系平衡,但是仍存在深層次的矛盾。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群體收入來源少,傳統家庭養老是老年群體認可的方式,加之以智慧技術為支撐的醫養服務機構,設置較高的服務價格,老年群體雖然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卻難以真正地產生消費行為。此外,智慧醫養服務類型單一,針對不同身體素養和醫療養老需求的群體,醫療養老服務機構沒有展開規劃設計,使提供的醫療養老服務類型單一,供給和需求匹配度不高,難以獲得老年群體的認可。
(二)智慧醫養服務模式發展困境
1.智慧醫養服務質量不高,發展進程緩慢
智慧醫療下構建醫養結合的服務體系,需要多方主體的積極參與,并在保障機制、體系、管理制度上建立完善的服務內容,為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奠定基礎。目前,各地智慧醫養服務建設速度緩慢,且服務質量差異較大,這些成為制約智慧醫養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具體來說,多數醫養機構因為自身條件、政策、技術、人員上存在的不足,使智慧醫療和養老服務結合不深入,部分服務水平還停留在公共衛生服務層面,不能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產業間缺少合作,造成推出的智慧醫療養老服務類型重疊,服務功能不完善,難以實現資源的整合。特別是各部門掌握的用戶信息具有保密性,造成部分信息數據難以共享,無法保障服務功能的全覆蓋,影響產業的快速發展。
2.智慧醫養服務和技術缺少統一標準,阻礙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
智慧醫療下發展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我國養老的新趨勢。由于產業發展仍然處在探索階段,相應的配套服務體系還在完善過程中,部分項目和服務方案仍需要深入探索,加之一些技術性的障礙難以解決,導致部分智慧醫養服務仍停留在概念上難以落地。從當前產業發展現狀可以看到,在智慧醫療產業中,由于缺少統一的技術標準,使各地區的智能技術應用效果不同,受到技術障礙的影響,各地區難以實現數據的共享,使得各項服務產生的效果無法量化,難以為后續的發展提供參考。部分智能技術由于缺少創新型人才,使技術的開發和醫養項目的建設質量不高,難以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阻礙智慧醫養服務體系的建設,也限制產業的深層次發展。
四、基于智慧醫療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構建路徑探討
(一)發揮社區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的樞紐作用,形成網格化服務體系
社區雖然是社會治理組織中最小的單位,但同樣承擔著不可忽視的社會政策實施責任,是落實一切社會政策與服務工作的基本載體。因此,在智慧醫療背景下,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應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能,以社區為樞紐、居家為延伸,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網格化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進一步構建新型智慧養老服務模式。首先,應緊密結合當地社區醫養結合服務需求,構建集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一體的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其服務內容應涵蓋社區老人日間照料、小微老年公寓集中托養、居家上門照料、居家殘障托養、健康科技服務、智慧醫療服務、平安應急呼叫以及養老服務需求評估等等。通過完善各項業務內容,提升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水平,進一步形成網格化養老服務體系。
其次,應當以智慧醫療為導向,以政府購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切入點,積極采取產生需求、市場運作、產業發展的服務方式,撬動自費支付,激活社區居家醫養結合服務市場。在具體實踐中,享受醫養結合服務項目的老年人,可通過運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注冊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會員,免費或低成本,接受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醫療、看護等服務項目。此外,當老年人有居家入戶上門服務需求時,可采取線上或線下兩種方式,在智慧醫療服務平臺中進行預約登記,獲取自費或免費的醫療、養護服務。對于存在自理能力減退、家庭照護功能缺失等問題的老年人,應采取集中照護服務方式,通過嚴格評估高齡、患有慢性病及完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與患病狀況,為其提供針對性、差異化的醫療與養老服務。推薦入住護理院、護養型養老機構或醫養結合服務機構,進一步落實醫養結合服務模式。
(二)積極引進和運用智慧醫療養老服務終端,有效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水平
在智慧醫療背景下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指的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以各種先進技術為手段,搭建集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為一體的服務體系,促進醫療與養老深度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最大化。基于此,為了將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融為一體,將養老與醫療功能相結合,將生活照料與康復關懷融合,應積極運用互聯網與技術手段,開發建設智慧醫療養老服務終端,開發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進一步彌補傳統養老與醫療各自為政存在的短板,推進醫療與養老智慧化發展。
第一,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醫療設備,實時監測服務群體生活與健康狀況,通過智能終端及時響應老人需求,推進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有效對接,打造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養老與健康管理機構為補充的一體化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第二,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等技術,深入研發便攜式、多類型醫療檢測設備,深入家庭采集老年人數據、掌握老年人身體健康素質與養護需求,實現全方位、線上線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讓老年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醫療與養老雙重服務。第三,開發智慧健康養老檢測層,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居家自主檢測需求。在具體實踐中,可通過加大對智慧健康養老功能檢測產品的研發力度,包括電子血壓計、便攜式心電儀、智能腕表、動態血壓儀、血糖儀等等,以聯網性、便捷式、智能化特點,實現老年人居家健康檢測。并將檢測結果自動上傳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平臺,供服務人員實時掌握老年人身體狀況,實時動態調整服務方案。
(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多方協同合作作用,積極搭建配套政策與監督體制
政府部門作為實現智慧醫療發展戰略,推進醫療與養老深度結合的重要實施者、引導者與組織者,在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構建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因此,在智慧醫療背景下,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多方協同合作作用,構建多層次養老健康保障服務聯動機制,建立配套政策與監督體系,來進一步促進健康養老服務資源優化配置。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對社會資本進入健康、保障服務領域的政策扶持和引導。依托網絡平臺整合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積極培育公益型、互助性、服務性社會組織,鼓勵民間資本主動參與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當中,形成多方合力,打造多方主體融合發展新格局。然后,建立健全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財政保障機制與長效機制,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依據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與政府補貼相結合模式,構建面向家庭養老、土地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險多層次、多方面的健康養老保障體系,以促進我國智慧醫療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另一方面,還應當進一步明確民政、衛生、人社、財政等部門在醫養結合發展中的職責義務,搭建多部門協同交叉管理體系,依據智慧化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建立完善的監督體制。加強對慈善機構、福利組織、愛心企業、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多方主體的監督與管控,做好智慧醫療工作細化部署,抓好相關部門工作落實情況,保證智慧化醫養結合模式有效推進。
(四)建立健全的智慧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人力資源保障
建立健全的智慧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是推進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構建,推進綜合型養老服務體系高效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一,應積極完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人才支持體系,加強政府在教育培訓與財政補貼方面的支持,增加衛生人才培養與醫療設備經費預算,定期開展專業化老年健康教育培訓,普及醫療、康復訓練、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第二,面向老年人家庭成員及家政服務人員提供專業平臺登錄賬號與應急救援培訓,增設養老服務與健康管理相關專業課程,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在老年醫學、康復護理、心理學、營養學以及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業素養。第三,建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培訓平臺,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培育復合型養老護理人員,不斷壯大人才隊伍,強化人力資源保障。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智能終端設備和技術的快速更新,使以智慧醫療為核心的全新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通過智慧的方式融入老年人養老生活中,解決我國老年群體的醫療和養老服務需求。這種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社會保障服務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長期以來存在的老年醫養需求大,相關醫養服務供給不完善,需求和供給不平衡的問題,建立智慧醫養服務體系,緊密結合全新的戰略部署,促進多方主體的協作,優化體系內容,為老年人提供智慧化的服務,從而促進老年人醫養服務消費水平的提升。
作者單位:郭放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電力工程系
參" 考" 文" 獻
[1]翁曼萍,何世鼎,翁東東.老齡社會背景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借鑒日本“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及其運行機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22,39(03):28-38.
[2]高榮,鄭鵬遠.健康中國戰略下多元主體推進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機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22,40(02):50-55.
[3]文漪.構建醫養結合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對獨居老人的健康管理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30(07):194-196.
[4]李曉亮,賀艷寧,郭紅梅.新形勢下社區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社區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模式初探[J].科技風,2022(10):155-157.
[5]劉潔茹,王丹丹,相號號,等.關于醫養結合戰略下的智慧養老模式的思考——以南方城市為例[J].科技風,2022(07):154-159.
[6]王雪鈺. 市政協委員羅玲:搭建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 讓中醫“醫防養”一體化參與慢病管理[N]. 成都日報,2022-01-26(008).
課題項目:2022年度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智慧醫療背景下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研究——以滄州市為例》(2022105)。
郭放(1989.08-),女,漢族,河北滄州,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電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