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我國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傳統文化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和價值,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助力下,高校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得到了擴展和延伸。基于此,本文基于“互聯網+”的視域出發,闡述高校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分別論述和分析高校為學生們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旨在能夠提升高校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能力,助力高校教育事業,為祖國建設及社會發展培養一批批具有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學生;傳統文化能力;提升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當今時代的根本任務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傳統文化再一次被社會大眾廣泛關注,并在現代化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強化高校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與傳承,引導學生們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心,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及發揚注入新鮮的活力,給當今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支撐力量,進而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基于此,高校需要在“互聯網+”的視域下,圍繞著多個層面出發,采取恰當合理的措施方法,提高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進而提升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能力。
一、“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給高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給高校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只有精準全面地把握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才能制定出具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教育措施,優化傳統文化的教育成果,讓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作用和價值,提高高校學生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1]。首先,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紙質媒介了解傳統文化,還能夠利用數字媒介更加深入地掌握傳統文化。我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廣泛,這意味著學生們可以通過實踐的方式接觸傳統文化,也可以通過閱讀和觀看資料的方式接觸更多的傳統文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極大地改變了學生們利用紙質資料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學生們在互聯網平臺上自主學習,通過觀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紀錄片、影視劇等方式更加直觀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其次,互聯網平臺的構建為學生們創造了更多能夠自主實踐的機會,新時期的高校學生要盡快突破從理論層面了解傳統文化的限制,而是要積極嘗試參與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們創造的學習機會,更加深刻地把握傳統文化活動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最后,傳統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歷史的沉淀中,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依然具有研究和傳承價值,但是也有部分腐朽落后的傳統文化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因此在高校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們樹立起客觀的學習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特別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渠道增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接觸落后傳統文化的概率,腐朽文化容易給學生們帶來負面影響,此外網絡上還充斥著大量虛假言論和有害信息,這些信息與傳統文化交融,不利于學生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需要及時針對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作出完善與升級,指導學生們用客觀先進的目光看待和學習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積極價值,避免不良文化給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二、“互聯網+”視域下提升高校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優化傳統文化的課程體系建設
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教學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高校需要及時建立起專業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教育實踐助力,從而優化和改善傳統文化的教育成果,為提高高校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能力奠定基礎[2]。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需要為傳統文化教育平臺的建設提供大力支持,根據不同學院、專業以及年級設置相應的文化課程,構建專業完善的課程體系,促進傳統文化教育在系統規范的課程中實踐和傳播。在設計課程內容的過程中,高校教師需要充分考慮“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打造線上+線下的一體化課程,讓互聯網平臺充分發揮教育優勢,進而優化和升級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高校教師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課程在互聯網時代發揮的重要價值,利用傳統文化帶給學生們正面積極的熏陶,引導學生們正確客觀地看待傳統文化,同時要嚴厲打擊互聯網上的虛假信息,完善校園網絡安全體系,凈化傳統文化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們在良好適宜的環境中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樹立起正確積極的文化價值觀,提高文化自信心。在構建高校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堅持以下四項原則:第一,政治引領原則。傳統文化課程主要承擔著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傳統文化課程也開始發揮立德樹人的重要價值。我國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都具有良好的教化功能,能夠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作出引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新時期的優秀傳統文化應積極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步伐保持同步,從而發揮傳統文化課程的教育價值,培養更多綜合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第二,網絡共享原則。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儲備豐富多樣的教育內容和教學資源,如果僅僅依賴于高校自身通常無法收集足夠的優質教育資源,教育內容中蘊含的教育價值無法被充分挖掘出來。利用網絡共享原則能夠促進各個高校與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共同努力、相互促進的局面,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的教育價值,進而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助力。第三,凸顯特色原則。互聯網時代為高校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的建設創造了諸多的便利條件,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資源共享和文化交流,優化了師生共同建設。但是這樣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個高校傳統文化課程產生趨同性的發展趨勢,給課程質量造成影響,限制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了改善這一問題,高校需要構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融入地方元素,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避免與其他高校類同。第四,關注實踐原則。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凸顯實踐性特征,才能讓課程真正發揮作用和價值,給學生們日后的學習和成長以及就業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具體做法如下:首先,高校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的設計需要具備合理性,符合高校學生的身心特征、文化基礎以及學習能力等等,保證高校學生真正利用課程提高自身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其次,課程內容的設計還要兼顧理論與實踐,為學生們創造更多能夠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們嚴格按照新時期社會發展步伐實踐和創新,幫助學生們深刻把握傳統文化理論,同時也能夠在實際生活當中合理應用傳統文化創造價值。
(二)充實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是教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工具和基礎[3]。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教育資源,高校需要及時打造專業化的傳統文化資源庫以及信息化的教育平臺,建立起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相融合的資源系統,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高校需要認真嚴謹地篩選傳統文化資源,利用好學校官網、微信以及微博等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從而方便教師和學生高效地獲取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信息。在這個過程中,高校需要提高甄選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及時將落后的傳統文化排除掉,避免落后傳統文化給學生們的思想認知造成不利影響。除此之外,高校也要針對豐富海量的互聯網資源進行篩選,定期為學生們分享和普及如何辨別傳統文化真偽的知識和技能,利用傳統文化與文化類節目、紀錄片和影視劇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們的資源甄選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們正確地看待傳統文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高校歸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于如何高效應用方面。現階段,高校應當大力推廣互聯網教育平臺的應用,搭建專業化的數字圖書館,打造傳統文化資源庫,升級和完善配套設施,從而給更多教師和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便捷,提高傳統文化資源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率,集中力量將傳統文化資源滲透到思政課程體系的建設當中,優化校園文化建設。
(三)擴大傳統文化的教育規模,強化個性化教育
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規模持續擴大,是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必然趨勢,“互聯網+”能夠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規模化與個性化的協調,從而形成更具科學性和專業性的教育模式。互聯網平臺的打造擴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能夠幫助學生們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突破課堂及校園的限制,讓學生們隨時隨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逐漸擴大宣傳規模[4]。此外,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實際需求,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幫助學生們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大職責。因此,在新時期的背景下,高校需要為傳統文化教育管理平臺的建設投入大力的支持,完善和升級平臺各項功能,把握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感興趣的點,了解學生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指導,為學生們提供及時高效的支持。同時還要將傳統文化數據庫作為基礎,應用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探索更具規模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路徑。利用賬號系統給學生們開展個性化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喜好,借助大數據的分析功能,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具個性化的服務,滿足學生們的多元化需求,從而幫助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積極價值。
(四)創新與改革傳統文化教育方式
在新時期的背景下,高校需要積極承擔起創新與改革傳統文化教育方式的責任,用更符合高校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優化,進而提高學生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同時高校還要合理應用互聯網的各項優勢,打造專業化的互動交流平臺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模式,通過官網、微信、微博等傳播渠道分享優秀的傳統文化,利用恰當的方式拓展和延伸傳統文化課程,應用更加先進的高科技技術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擴展路徑[5]。合理應用AR和VR技術讓傳統文化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打破圖片文字的局限性,用一種動態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帶給學生們身臨其境和穿越時空的神奇感受。數字化三維立體重構技術能夠搭建傳統文化模型,進而給學生們提供全方位的視覺感受,創新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模式,靈活應用高科技技術打造智慧課堂,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來,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素養。
(五)促進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校園文化深深影響和熏陶著學生們的心靈,優秀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帶給學生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思想、認知以及價值觀的轉變。高校采用恰當的方式促進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能夠為學生們營造良好醇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們逐漸加深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力。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涉及諸多方面,需要聯合學校領導、教師以及學生們的力量,利用不同渠道擴大傳統文化的宣傳范圍,在校園內部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應用傳統節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或者是在操場公告欄、樓道以及教室中張貼傳統名人名言等等,讓學生們每時每刻地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熏陶,逐漸熱愛傳統文化,主動參與到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偉大工作中。
(六)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實踐教育活動
想要傳統文化真正發揮教育價值,提高學生們的傳統文化學習能力,需要及時把握“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優勢,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應用新技術開展實踐活動,彌補傳統文化活動的不足,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局面,構建起更加豐富有趣,具有實踐價值的教育體系,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學生的實際需求。高校要積極利用線上推廣模式,為廣大學生群體普及結合分享線下實踐活動中有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們合理應用線上平臺學習,加深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感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還要積極推進校企融合的教育模式,積極與相關企業達成合作交往,共同組織舉辦優秀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為學生們提供在校內參與實踐活動,在校外自主體驗的機會和平臺,合理應用線上平臺擴大推廣范圍,讓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充分發揮作用和價值,激發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活力和熱情,在親自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們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科技技術正式融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工作學習當中,為人民群眾創造了諸多的便捷。互聯網技術的正確應用也給高校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特別是在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中。互聯網的應用創新了高校傳統文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互聯網+”背景下傳統文化的特色,強化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悟。基于此,高校教師需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各項優勢,為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的開展注入更多新鮮多樣的元素,促進傳統文化與互聯網文化以及校園文化的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起專業化的教育平臺,為學生們了解和掌握傳統文化創造便利條件,同時也讓學生們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李小玲 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沈鵬.“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傳統文化能力提升[J].文化產業,2021(32):128-130.
[2]田華,石柱君,王玲玲,等.互聯網+時代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2021(22):11-13.
[3]徐藝萍.基于“互聯網+”的新時代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革策略[J].科教導刊,2021(21):13-15.
[4]趙藝.互聯網+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教育[J].文化產業,2021(07):74-75.
[5]孫惠欣,靳淑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機遇挑戰與實施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0(08):36-42.
李小玲(1973.02-),女,漢族,甘肅武威,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人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