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荔波縣朝陽鎮洪江村的新貌令記者刮目相看。
5年前,洪江村大量田土荒廢、滿目房垮墻傾、街上污水橫流、村寨人寡聲稀,連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在全縣排名倒數第一。
如今村里花開遍地、稻香魚肥、藝術樓鱗次櫛比、童叟歡聲笑語、游客蜂擁而至,連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躍居全縣前三。
洪江村之變,關鍵是抓住了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試點改革機會。
2020年,貴州整體脫貧,徹底撕掉了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村民希望孩子能享受到縣城的教育、人居環境、經商務工等優質資源。而一些大中城市的藝術家則看中洪江村因扶貧帶來的交通、水利、通訊等便利和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抱團入住創作成為藝術家的首選。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兩大難題擺在村民和藝術家的面前:一是洪江村近200戶村民通過租房、貸款買房等搬到城里后,由于就業一時困難沒有經濟來源,加上手上儲備資金不足湊不起經商本錢,生活過得并不寬裕;另外又不舍老家房屋失修和田土撂荒,導致“兩頭跑”而顧此失彼。二是雖然不少藝術家愿意入駐洪江村搞藝術開發,但苦于農村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屋和種植農作物的田土,家鄉的歸屬感不強。
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洪江村黨支部提交的“村集體文化藝術創作建設用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方案”申請得到縣人民政府批準,改革隨之展開。
按照自愿原則,搬出村里的群眾可以將自家老屋和宅基地以1萬元至5萬元不等的價格出租給藝術家,經規劃后藝術家可以在不改變房屋原有結構的基礎上,投資翻新房屋并擁有30年使用權。
一石激起千層浪。來自北京的藝術家李向明投資100多萬元在村民廢棄的干欄式土木房上建起了古香古色的“土語南居”,又支出300多萬元勞務費支持村里修建藝術展館;畫家李佳投資100多萬元將村民舊房改造成畫院。100多個藝術家每棟房屋分別投入20萬元至400萬元不等,在廢墟上修葺了城堡、圓倉、廠房等童話世界般的藝術建筑,曾經破舊不堪的洪江村煥然一新。
解決了藝術家住房和村容村貌問題,村“兩委”又著力解決藝術家渴求的土地使用權難題。村“兩委”將31宗15077.26平方米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30年為使用期限,每畝按地段標價2萬元至10萬元底價進行競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105戶藝術家將競拍到的荒山荒土種上蔬菜花果,100多個外來商家將競拍到的田地種養稻、鴨、魚等,僅村集體建設用地就實現土地使用權競拍收入3500多萬元,村民在競拍宅基地和田土上被藝術家返聘勞動,實現勞務收入5000多萬元,部分村民家庭每年因土地使用權改革年持續收入3萬元至20萬元不等。
老家房屋翻新了,撂荒田土有人種了,韋祖易等200余戶村民用競拍收入在城里購房、辦商鋪、搞副業,所有進城孩子在縣城入了學,實現了當居民的夢想。因為有房、有田有土、有詩與遠方,一批藝術家在洪江村過上了夢寐以求的陶淵明式閑逸生活,音樂家賈方舟和劉嵩田將村民打稻谷使用的谷斗創作成擴音器喇叭的《斗音》作品名揚中外、美術家李春生將馬桶制作成《C位》作品獲獎,藝術家李慧煕和徐濤免費培訓村少兒足球隊,藝術家教孩子寫的詩在《現代青年》等雜志發表,音樂、繪畫、治陶等免費培訓讓曾經的“空心村”活絡起來。
藝術家與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建藝術村。在藝術家資金和智力支持下,100多戶長期出省務工的家庭回來了,洪江村文化廣場、藝術交流中心、村史館等相繼建立起來。圍繞鄉村旅游,該村先后舉辦了“國際動漫藝術家走進洪江藝術展”“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交流活動”“當代藝術家與中國鄉村——洪江論壇”等大型國內外活動,接待省內外研學旅游團一個接著一個。
洪江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改革,共吸引了200多戶藝術家和客商到深山“認養”農戶廢棄的老屋和荒廢的土地,圓了藝術家和居民的“田園夢”;100多戶村民落戶城里成為居民,圓了村民的“進城夢”;100多戶長期外出務工的村民回鄉與藝術家共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實現了洪江村的“振興夢”。洪江村也因此由“空心村”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國際藝術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2700元增加到11300元。(責任編輯/謝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