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日,為了避開熱門旅游地,便與朋友一起來到了她的家鄉——巖博村,這是個彝族同胞聚居的村寨。
巖博村位于盤州市淤泥彝族鄉藏龍山下,海拔2000多米。距離貴陽市大約四小時車程。當車子進入蜿蜒盤旋的進村道路上,我被窗外景色吸引,原本困倦的我,瞬間來了精神。巖博村仿佛是現代的世外桃源,被群山環抱,被綠水滋養。青山綠水撫育了這一方石墻黛瓦,將其隱于山林之中。
初到巖博村,我便聞到了一股濃郁的酒香味,整個空氣都彌漫著醉意。朋友告訴我,村子里有一個巖博酒廠,酒香就是來自巖博“人民小酒”。對于不懂酒的我來說,起初并沒有對她口中的“巖博酒廠”上心,但后來這四個字在我耳邊出現的頻率太高了,我不得不對其產生了興趣。
當我和朋友來到她家時,院子里坐滿了人。我這才知道朋友爸爸開了一間農家樂,正值飯點,來吃飯的客人絡繹不絕,站在院子里,向遠處望去,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山,到底哪來的這么多客人呢?很快,我便得到了答案——巖博酒廠。朋友爸爸說:“巖博酒廠在,客人就會源源不斷。”看著叔叔滿足的笑容,我便向他了解有關巖博酒廠的信息。
對于巖博酒廠在村里的地位,叔叔只用了兩首民謠形容。二十多年的巖博村:“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而現在的巖博村:“家樓藍瓦白墻,小轎車穿梭繁忙。清風里陣陣酒香,黨旗下齊奔小康。”從叔叔的話語里,我感受到了巖博酒廠的“偉大”,它帶領村民逐步擺脫貧窮,奔向小康。兩種民謠,兩種調子,唱出了巖博村民不同的心氣兒,也折射出了這個地處烏蒙山深處的小山村不同樣貌。
傍晚時分,朋友媽媽從酒廠下班回家。我們坐在院子里,看著遠處的山巒逐漸沒入黑暗,吃著當地的特色菜。經不住叔叔阿姨的熱情,我竟也喝起了巖博“人民小酒”。這酒喝起來沒有濃烈的辛辣味,入口綿柔,醇厚的醬香風味彌漫口腔,慢慢品嘗還能感受到酒中的清新馥郁,讓人回味悠長。隨著夜色徹底吞噬周圍的一切,院子里亮起了小燈。在溫暖和煦的氛圍下,叔叔打開了話匣子,我也對巖博“人民小酒”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方水土在養一方人的同時,也撫育了巖博“人民小酒”。糧為酒之精,地為酒之靈,水為酒之神。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巖博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獨特等特點為當地玉米、水稻、高粱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也為當地人釀制美酒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原材料。
除了地理環境因素加持外,巖博“人民小酒”的成功還得益于獨具匠心的小鍋酒釀造工藝,13道工藝、100多道工序是釀制巖博酒的核心。巖博“人民小酒”取自藏龍山泉自然生態水,在釀制過程經過高溫大曲、中溫大曲、低溫小曲、彝家坨坨曲“四曲同甑”,并采用固態發酵法、陶壇密封儲存等工藝。釀制出來的巖博酒體純凈豐滿、酒質和諧、口感純正香甜,所以,就有人稱:“‘巖博小酒’開創了清香型白酒小鍋酒品類概念先河。”
朋友說,在她的記憶里,巖博酒還只停留在村民的餐桌上。如今,她眼看著巖博“人民小酒”走進千家萬戶,這種感覺是無比自豪、震撼的。“人民小酒”是巖博村的“福酒”,也是巖博村酒文化的延續。巖博村民傳承了600多年的釀酒技藝,賡續了巖博村“人民小酒”更美好的未來,讓巖博美酒香飄出深山,迎來“幸福”。(責任編輯/孫晉楠)
村寨信息:
區位:盤州市淤泥彝族鄉巖博村
鄉村特色:巖博村建有彝族風建筑,彝族文化廣場,特色民宿等,還保留了許多農事活動,如用磓打粑粑,織麻布,手工刺繡,小鍋酒釀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