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明,靈石縣第十屆政協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靈石縣作協副主席、散文學會會長、文史研究會會員。
在貴州,隨處可遇絕佳的山水美景。“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黔地地形的生動描述,山以絕對的數量優勢占據了人們對貴州山多的印象。山代表什么?代表著絕佳的生態環境與絕美的自然風貌。
我的書柜里有一本常讀的20世紀《中國文化名家游記》,數十篇游記寫盡了祖國各地。從大漠至黃河,從京城至江南,從東北平原至青藏高原……發現唯獨沒有寫貴州的,甚是遺憾。此次從貴州游覽歸來,短短數日,我一口氣寫了三篇貴州的文字。黃果樹瀑布、小七孔古橋、梵凈山、西江千戶苗寨、青巖古鎮、鎮遠古城、畢節高原草甸、甲秀樓、安順龍宮……
如何能說明黔地山水秀甲天下?我來到貴陽城南甲秀樓。南明區景色獨特,貴陽人的母親河——南明河穿城而過。南明河流域地形較為開闊,河水不受視覺阻礙,遠遠就能望見一道綠波流淌。堤上、橋上、樓下過往行人駐足,閑坐,觀賞。
橋頭滿地青石板,一塊挨著一塊,一塵不染,明亮如鏡,能照出人影。橋頭牌坊上寫著“城南勝跡”四個大字,緊挨牌坊數十米遠、數百米遠依次就是甲秀樓、浮玉橋、翠微園等古跡。其實,“城南勝跡”四個大字只是一個標識,勝跡不只是我們眼里的甲秀樓、浮玉橋、翠微園等古跡,而是幾乎整個城南的南明河附近一帶,包括南岳山,山下的南明河,河畔的所有古跡、冒著炊煙的飯館院落,以及每一棵街樹。所有的一切與甲秀樓、南明河相輔相成,一起構成城南河畔勝景。
甲秀樓始建于明萬歷26年(1598年),樓建成后,文人墨客、官員商旅,更多的本地市民紛紛來此登高一望。景色只不過眼前所見的山、水、橋、舍、樓、寺,卻在文人筆下變幻出無數神奇、浪漫的畫面、景致來,叫人心生前往一視的念想。
明清兩代登上甲秀樓的名人有江東之、王陽明、郭子章、楊龍友、謝三秀、周起渭、劉玉山、鄂爾泰、吳達善、鄭大進、劉藻、裴宗錫……名人登山多有感受與感嘆,不會不留詩文,有記載的贊美甲秀樓的詩句有:“明河清淺水悠悠,新筑沙堤接遠洲。秀出三獅連鳳翼,雄驅雙駿踞鰲頭。漁郎磯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臨淵何所羨,擎天砥柱在中流。”“為尋勝地一登樓,四面云山盡入眸。多少春光題不出,柳煙輕宕小橋頭。”“炊煙卓午散青絲,十萬人家飯熟時。聞訊何年招濟火?斜陽滿樹武鄉祠。”“甲秀樓也曲徑幽,綠楊夾水蕩漁舟。而今回憶當年事,風景蒼蒼我白頭。”“鰲磯灣下柳毿毿,芳杜洲前小駐驂。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波瀾仍壯闊,南明水溁洄。”“鱗甲秋風動,樓臺夜月涼。”“寒潭深萬丈,徹底本無塵。”……
黔地山水秀甲天下,甲秀樓有一清代劉玉山所著長聯,堪稱妙聯,盡述黔地地理與歷史。上聯:“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茫茫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衢,迢遞關河,喜雄跨兩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卻好把豬拱箐掃,烏撒碉隳,雞講營編,龍番險扼,勞勞締造,裝構成笙歌閭里,錦繡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難與神州爭勝概”。下聯:“數千仞高凌牛渡,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滾滾驚濤挽住。憶秦通僰道,漢置牂牁,唐靖且蘭,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銷磨了舊跡千秋,到不如月喚獅岡,霞餐象嶺,嵐披鳳峪,霧襲螺峰,款款登臨,領略這金碧亭臺,畫圖煙景,恍覺蓬州咫尺,頻呼仙侶話游蹤”。對聯不單單描述黔地圣境,不僅僅是贊美之詞,而是蘊含有啟迪意義。黔地險要,但歷史證明如果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只圖享樂,即便固若金湯的城池也會落得失守。
甲秀樓是一幢高約20米的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底層有12根石柱托檐。黔地山水獨特,秀甲天下,最先倡導修建甲秀樓的明代萬歷年間貴州巡撫江東之,其建樓的想法有雙重用意,不但想借此告訴世人貴陽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有教育激勵意圖,希望黔人不負韶華努力學習,使雖遠在西南卻風景并無一點遜色的貴陽城同時也能“科甲競秀”,文運昌盛,人才輩出。
黔人的愿望實現了,自甲秀樓修建后,貴州確實出了一批批人才,有“兩文一武”三位狀元、七百進士、六千舉人。上文詠甲秀樓詩句便多出自其中的文人、官員之手。直至近現代,貴州經濟、科技、教育都得到長足發展。傳統的茅臺酒業依舊是貴州企業的中流砥柱,又有華為手機云數據中心、大數據企業、科技型企業等眾多新型產業興起。地處西南的黔地突破重重山水的阻隔,一步步穩步向前發展。
對于真正喜歡貴州的人,甲秀樓只是一個開端,或者只是行走于貴州過程中停留的一個點。秀甲天下的不僅是黔地中部南明河畔的這塊自然人文景觀。整個貴州被森林覆蓋著,或者說是被綠色茂密的植被包圍著。這種綠色,蔚為壯觀。我從黔西到黔中,又從黔中到黔南,時時處處都有深刻感受。森林間不時有碧綠的河流穿過,也有鑲嵌于山間的湖泊,同樣碧綠清澈。
除隨處可見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遍布貴州的角角落落。梵凈山,山的奇險,一柱擎天,懸崖萬丈,“柱”端舉起的寺廟是天下最奇險的建筑之一。佛教寺廟需要清靜,而如同梵凈山如此這般擇址修建,實屬罕見,可謂是黔地一絕了。
再看看西江千戶苗寨。苗族民居建筑群由10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歷經了數百年時間發展成如今的規模。在這里,苗族的衣食住行、歷史發展、文化現象、經濟狀況都可以一一了解。
貴州文化是多彩的,黔地山水秀甲天下。(責任編輯/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