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西南面的石板村,連綿起伏的青山腳下,小水葉水庫湖水碧波蕩漾。與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的,是村寨鱗次櫛比的紅墻新居,一棟挨著一棟,從高空鳥瞰,仿佛鑲嵌在綠水青山的紅寶石,格外耀眼。
村街小巷,蛛絲網般的水泥路連通到每家每戶門前院落。住進美麗新居的水族群眾,依然保持傳統的水族生活習俗,不時有村民在屋里織布,用傳統手工技藝釀制九阡酒,三三兩兩的水族婦女聚到一起,穿針引線,繡制水族馬尾繡,在歡聲笑語間,時常飄出一首首曲調悠揚的水族山歌。
穿過錯落有致的紅墻新居聚集區,歷史悠久的石板古寨豁然出現在面前。古寨四周,多是怪石嶙峋,樹木蒼蘢。石板墻與古樹深深纏繞在一起,形成了“樹抱石”的自然景觀。曲徑通幽處,一排排茂密的竹林,綠意蔥蘢。寨子中間有一座石門,歷經滄桑,依然堅挺,帶有些許巍峨。
寨門左側,有一棵古樹,掩映著一口老井,清澈的泉水嘩嘩流淌,日夜不息。在這口老井的井底,埋有一塊石板,石板上雕刻有兩只燕子圖案,名為“燕歸巢”。石板上方,懸空橫有一根長約兩米、寬40厘米的石槽,中部鑿了一個碗大的口,大部分泉水從這個口流下井里,水花打在石板上,把“燕歸巢”很好地掩護起來,只有知情者把石槽的水堵住,翻開石板才能發現這個圖案。
這塊“燕歸巢”背后有著深沉的故事。住在古寨的村民全部姓潘,都是水族,“燕歸巢”就是潘氏家族幾百年傳下來的秘密。三百多年前,由于寨子四周耕地稀少,無法養活全體寨民,潘氏家族通過反復商議,痛苦作出決定,老大留守石板寨,老二、老三帶著部分族人到廣西等地另謀生路。臨行前,為了自己和子孫能找回老家,他們在石板上刻下兩只燕子圖案,代表遠走他鄉的兩兄弟,深夜時悄悄埋入井底。從此,“燕歸巢”成了石板村一種刻骨銘心的鄉愁。
寨門右側,與古井流淌不息的泉水相對的,是幾塊厚重的大青石板,靜靜地平躺在巖石上。青石板上都雕刻有圖案,盡管時間已久遠,圖紋還清晰可見,有的刻著水族祭祀場景,有的刻著水族婚禮迎親圖,有的刻著當地水族群眾的先祖與外敵交戰的激烈場面。有一塊呈正方體的青石板,刻的是水族九子棋盤。水族九子棋,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智力游戲,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現在依然深受水族群眾喜愛。
古寨里多是老木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村民在寨子外蓋起磚房,只有少數老人對老屋戀戀不舍,還住在古寨。老人們經常聚在石門外,拉家常。回顧石板寨的歷史,尤其是1944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1944年秋,石板寨的水族同胞曾團結一致,譜寫了一段英勇無畏抗擊日寇的故事。
在石板寨的石門外立有一塊石碑,正面刻有“石板寨抗日舊址”幾個大字,背面刻著石板寨水族群眾抗戰始末。
從石板寨所處的地形看,寨子依山而建,背靠高聳的山坡,易守難攻,寨墻由一塊塊大青石筑成,既厚重又堅固.
這些年來,這個地處月亮山腹地,曾經是一個邊遠貧困的水族村寨,經過脫貧攻堅戰的洗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換新顏,群眾腰包也鼓了起來。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石板村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不僅是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州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中示范點,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紅利,讓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愈加看得見、摸得著。
離開石板村時,再次眺望這座紅色村寨,藍天白云下,綠色的森林、清澈的水庫、紅墻的新居,熱鬧的村街小巷,與幽靜的石板古寨形成鮮明對比。村寨外,一片片稻谷隨風搖擺,迎著豐收歡快地招手。不遠處,一棵千年楓香古樹下,孩子們在開心地玩樂,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盡享美麗的幸福生活。(責任編輯/楊倩)
村寨信息:
區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石板村
鄉村特色:休閑康養,紅色旅游點,水族古寨,水族端節、賽馬、馬尾繡、水書等民族文化體驗,九阡酒、九阡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