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記古寨,一個深藏于大山深處靜謐的古寨,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東南面,坐落于野記古寨坡山頂上,距縣城15公里。
從野記古寨坡山腳,驅車沿蜿蜒的山村公路向上前行,穿過一片郁郁蔥蔥的林木,野記古寨便進入了視野。遠遠望去,山寨宛如在綠波中屹立的小島,渾然天成,周圍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古寨地勢高遠,古樸雄渾,木樓重重疊疊鑲嵌在山與山之間,順山勢修建,沿山坡次第而上,最終在山頂匯聚,連綿成片,組成一幅“入村不見山、進山不見寨”的村居圖,形成了木樓天地相接的景觀。
野記古寨是一個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據當地苗族古歌記載,野記古寨的先祖們最早從江西大帽山一帶遷徙至貴州榕江,后沿都柳江而上,來到現今三都水族自治縣地界生活,隨著家族繁衍壯大,其中一個分支到了野記古寨坡,發現植被豐茂、水源充沛,便定居于此,至今已超過25代人。
如今,野記古寨的苗族同胞依然占大部分,少數為水族和布依族。古寨房屋以苗族傳統的吊腳樓為主,這些木樓大多依山而建。吊腳樓作為苗族同胞世代的居所存在于世,經過無數個歲月洗禮,成了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木樓里的青雕花窗子、“美人靠”式欄桿和橫飛出去的屋檐,很好地展現了苗族建筑藝術的精致美感。或許,正是因為古寨木樓的這份守候和美麗,成就了野記古寨的古老和淳樸。
野記古寨東抵丹寨縣揚武鄉基加村,南接三都水族自治縣梁家溝村,西至高平村,北與丹寨縣揚武鄉烏灣村接壤。以前,這里是當地周邊村寨的經濟、文化中心,四周各地村民紛紛到野記古寨趕場,主要交易桐子、大米等農作物,還會開展苗族人喜愛的斗鳥、斗牛等活動,由此形成了一條村級古街道。時光荏苒,漫步在這條一百多米長的舊街古巷,依然能感受到歲月無法抹去的鄉村集市的熱鬧。
平時,古街來往的人比較多,街頭街尾各開有一家小賣部,不時地,會有三兩個苗族同胞聚在小賣部外面,你一句,我一句,聊點家長里短的話題。在古街兩側,是年代久遠的老木屋,古樸滄桑,一瓦一木都是過往時光的鐫刻。古屋里住的多是苗族老人,他們身著質樸的苗族服飾,有的在操持家務,有的忙于晾曬新做好的蠟布,還有的全神貫注地穿針引線,一雙苗家巧手不停舞動著。盡管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大多說苗族話,見到有游客從山外而來,拿起相機在古街拍照,從他們嘴里也能蹦出幾句普通話來,愉快地和游人簡單交流。
野記古寨不僅有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古樓、古街、古集市,還有許多遮天蔽日的古樹。最有代表的是挺立在村寨深處的一棵千年紅豆杉。走出古街,往左手邊幾十米處,就能見到這棵古樹。站在樹下,抬頭仰望,濃蔭蔽日的根枝盤旋交錯,盡顯蒼翠挺拔。每逢秋末時節,古樹碧綠的枝葉間,會星星點點結出紅豆果,似小燈籠般掛滿枝頭。千百年來,村里的人們一直保護古樹,古樹也在護佑著苗家人。
打卡了千年古樹,往里穿過一條小巷,沿石梯爬行幾十步,就能登上位于寨子高處的觀景臺。木制的觀景臺從山頂向外延伸,如同懸空于山坡之外,人在上面,四周景物一覽無余。目之所及,皆是此起彼伏的山峰、縱橫交錯的溝壑,大大小小的山寨隱蔽在山山之間,層層疊疊的梯田沿山坡次第排開。野記古寨海拔856米,所處地勢正是觀云海的佳地。站在觀景臺,極目遠望,一片云海由遠及近襲來,似一面飄渺不定的白紗緩緩蓋了過來。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村寨,紛紛藏進白霧中,若隱若現。許多游客,被眼前山天一色的畫卷深深吸引,不禁贊嘆,這天地連接的村寨仿佛人間仙境,給人溫馨的柔美感。
每逢過節,苗寨熱鬧得很,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吃新節,甚是隆重。每年的吃新節,野記古寨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把老屋打掃干凈,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賓朋好友齊聚一堂共度佳節。男女老少身著苗族盛裝,自發來到寬敞的跳月場。苗家漢子三五一組吹奏蘆笙,腳底跳起輕盈歡快的舞步,他們后面緊跟身著華麗銀裝的苗族婦女。大伙圍成圈,扭身甩手,跟著蘆笙節奏載歌載舞。此時此刻,斗牛場正在進行的斗牛賽緊張又激烈,吸引很多人圍觀。夜晚,各家各戶賓客滿堂,品嘗山村農家美食,喝著醇香的苗家水酒,一時間,吊腳木樓里飄出一曲曲酒歌聲,好不熱鬧。古寨充滿著濃厚的節日氛圍,打破了平日里的靜謐,歡快的蘆笙樂,熱情似火的酒歌聲,彌漫在大山深處的夜空,如天籟之音,傳達著苗族同胞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傳統村落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豐厚土壤,野記古寨有其深厚的民族歷史文化,從村寨的布局,古建筑的風格,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古寨歷經歲月滄桑,愈加顯得樸實無華,現在正以其古老獨特的魅力,靜靜地向外界展示它豐富厚重的內涵,吸引無數游人流連忘返。(責任編輯/楊倩)
村寨信息:
區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野記古寨
鄉村特色:山中云海,苗族古寨、木樓,苗族吃新節,跳月、蘆笙舞、斗牛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