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社會活動家)
一個村落被認定為傳統村落,對她的保護才剛剛開始。傳統是在世代相傳的行為方式中形成的思想、信仰、道和、風俗和制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DNA,我們都認為傳統具有歷史價值,但是傳統更有未來價值。
阮儀三(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對于如何借鑒這一個問題,我想說每個古鎮都應該找到自己的特色。而在進一步的修繕過程中,還要十分注重原汁原味的修繕。這就是我一直講的“四性五原”的原則: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原材料、原工藝、原式樣、原結構、原環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做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才能原汁原味地把留存的歷史古鎮保留下來。
余未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貴州省文聯副主席)
2009年起貴州陸續整理發現了不少苗族史詩和古歌。我在花溪燕樓發現的苗族古歌《米花古歌》也是萬余行的唱誦,正在采集中。這些源源不斷的文化發現,證明貴州文化蘊藏極為豐富,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普查工作還存在諸多缺陷。必須踏踏實實不懈努力,才能發掘并保護好貴州豐富的文化遺產。
熊宗仁( 中國史學會理事、貴州省中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我在研究貴州文化歷史的過程中,發現貴州其實有很多文化積淀的。貴州作為移民大省,各種文化在此交流包容。到后來,每逢有外地人來貴州,好奇貴州并非他們印象中的蠻荒之地時,我都會告訴他們貴州的移民文化和發展歷程。
新華網 遵義冬季旅游持續升溫
(新華網12月5日)務川、播州等地的冬游熱只是遵義今年冬季旅游市場的一個縮影。在經歷避暑游的熱潮后,今年遵義的冬季旅游也沒有冷場。
過去冬季是旅游淡季,但近年來遵義市依托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逐步打破了這一常規,讓游客愛上冬游遵義。
貴州日報 旅游產業化的貴州創新實踐
(貴州日報 11月22日)當前,貴州搶抓國發〔2022〕2號文件重大機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緊緊圍繞旅游產業的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積極開展旅游集群形態創新、旅游融合業態創新、旅游品質服務創新、旅游精準營銷創新、旅游管理制度創新等旅游產業化創新實踐,在實踐中感悟思想偉力。
澎湃 貴州冬季旅游淡季不淡
(澎湃新聞 11月29日)欣賞絕美風光,領略多彩風情。11月以來,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安順黃果樹大瀑布、習水土城古鎮、荔波小七孔、銅仁中南門歷史文化旅游區等景區和“紅飄帶”(長征文化數字展示館)游客如織。遵義撈沙巷、貴陽青云市集等美食街區人潮涌動,各地游客盡情享受著冬游貴州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