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公路交通工程建設標準的提高,隧道工程在公路建設項目中占比越來越高,其中軟巖隧道的比重較高。軟巖隧道地質條件差,施工進度緩慢,易發生塌方、施工變形,造成施工成本增加。本文對軟巖隧道施工成本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提出控制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技術措施。
關鍵詞:軟巖隧道;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一、軟巖隧道施工特點
軟巖可分為膨脹性軟巖、高應力軟巖、節理性軟巖、復合型軟巖等四大類別,其主要特性有可塑性、膨脹性、崩解性、流變性、易擾動性。軟巖的上述特性造成隧道施工存在如下問題,導致隧道掌子面坍塌、初支變形侵限。
(1)隧道開挖后,在地應力和水的作用下,巖石結構發生變化,強度大幅降低,產生較大的可塑性,自穩能力降低。
(2)隧道開挖后,軟巖在空氣、應力的作用下產生鱗片狀解體,造成圍巖失穩坍塌。
(3)隧道開挖支護后,周邊圍巖約束力發生改變,產生體積膨脹,造成初支變形。
(4)隧道初期支護后,圍巖變形時間長、變形量大,易造成初支結構破壞,初支侵入二襯限界。
(5)隧道圍巖抗擾動能力差,施工震動、地下水侵蝕、暴露風化等因素易造成圍巖失穩坍塌。
鑒于軟巖隧道易坍塌、易變形的工程特性,軟巖隧道施工應遵循“管超前、小斷面、短進尺、強支護、勤量測、早封閉”的原則。施工單位采用超前注漿小導管或管棚超前支護;采取臺階法、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側壁導坑法等小斷面分部開挖方法,每循環開挖1~2榀鋼架間距;開挖后及時按設計要求進行初期支護;加強監控量測,根據監測結果動態調整預留變形量和支護參數;縮短仰拱、二襯與掌子面的距離,初支、襯砌盡早封閉成環。
二、軟巖隧道施工成本超支原因
軟巖隧道的圍巖特點和施工方法決定了其施工成本高、管理難度大,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短進尺、小斷面開挖,施工進度較緩慢,單位工程量人工、機械費用較高。
(2)開挖時超挖控制難度大,超挖量大導致初支噴射混凝土超耗嚴重并且噴射作業時間長,人工、機械、材料費用均超支。
(3)因圍巖自穩性差、變形量大,施工中易出現掌子面塌方、初支變形侵限等問題,處理塌方、變形所需時間較長,期間大量人員、設備窩工。
(4)軟巖隧道一般開挖預留變形量較大,如果實際變形量小于預留變形量,則將造成二襯混凝土材料超耗。
(5)施工工期長,通風、照明、排水等用電費用增加。
三、軟巖隧道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一)超挖控制措施
1.規范超前小導管施工
軟巖隧道常采用注漿小導管作為超前支護手段。超前小導管一端與已施作的鋼拱架連接,另一端插入未開挖穩定巖體,對拱部開挖臨空的巖體形成支撐,通過管內注漿向周邊擴散,對拱部圍巖進行固結,增強松散軟弱圍巖的穩定性,使開挖后圍巖不至于在初期支護施作前發生失穩破壞甚至坍塌。
在實際施工中,為了節約時間和材料,施工單位往往忽視超前小導管注漿質量,注漿壓力、注漿量不符合要求甚至不注漿。當拱部圍巖比較松散破碎時,因圍巖未能得到有效固結,開挖后容易出現大量拱頂掉渣,造成嚴重的超挖,甚至可能因掉渣形成圍巖應力集中而導致塌方。因此,軟巖隧道超前小導管應嚴格保證注漿質量,在拱部形成有效的固結圈,不但可以大幅減少超挖量,而且能有效預防塌方。
為了便于施工,一般在型鋼拱架腹板上割孔,從孔內打設超前小導管,超前小導管打設時需有一定的外插角,保證小導管從下一榀鋼拱架上方穿過。施工時應嚴格控制外插角角度:一是防止外插角過小侵界,造成下一榀鋼拱架無法安裝到位;二是防止外插角過大,開挖時小導管下方巖體掉落而引起超挖。
2.采用光面爆破工藝
以往軟巖隧道采用爆破法開挖時,因對炮孔半孔率無要求,常有施工班組為了節約火工品成本、加快裝藥速度,周邊眼與其他炮眼一樣實施連續裝藥、導爆管雷管起爆,造成爆破后超欠挖大、開挖線參差不齊,受力結構及穩定性差,并且周邊眼連續裝藥爆破對輪廓線外圍巖擾動較大,產生裂隙較多,從而影響圍巖穩定性。
采取間隔裝藥、導爆索起爆的光面爆破工藝,周邊眼爆破能分布較均勻,能夠有效減少超欠挖,使隧道周邊形成規則的拱形輪廓線,提高圍巖的自穩性。
3.邊墻超挖控制措施
軟巖隧道通常采用三臺階開挖工藝,在中臺階開挖時,因中臺階環向一般呈倒弧形且設計上無圍巖防護措施,容易發生崩落、垮塌,造成超挖。其主要解決措施有以下三點:
(1)嚴格控制開挖進尺,每次開挖支護不超過兩榀鋼架間距。
(2)在中臺階環向增設超前小導管或超前錨桿,對開挖臨空面形成一定支護。
(3)分層開挖,分層初噴封閉。適時調整中臺階開挖時機,利用上臺階噴射混凝土作業時開挖中臺階,邊開挖邊采用噴射混凝土對巖面進行初噴封閉。
(二)塌方、初支侵限預防措施
1.塌方預防措施
除超前小導管注漿和光面爆破能有效預防塌方外,軟巖隧道施工還應做好如下塌方預防措施:
(1)重視超前地質預報工作,靈活利用TSP、地質雷達、地質鉆探、超深炮孔等多種超前地質預報手段,探明掌子面前方圍巖破碎狀態、地下水分布情況,結合掌子面揭示的圍巖巖性、裂隙、走向,合理確定每循環開挖進尺、分部開挖方法及初期支護參數。同時,可在開挖過程中根據炮孔鉆進情況對圍巖軟硬破碎情況進行判斷,適時調整當班開挖作業的進尺。
(2)裂隙發育的巖體中常常富含裂隙水,開挖后出現涌水,容易引起塌方。可以從掌子面打設長尺或短尺排水孔進行預排放,減少前方巖體內含水量,降低開挖后涌水引發塌方的風險。軟巖隧道施工現場應常備一臺液壓潛孔鉆機、若干管棚材料,在作業班組中配備幾名能操作鉆機的人員,在需要進行超前排水或施工洞內超前管棚時,能夠立即開展施工,減少工期延誤及人員設備窩工損失。
(3)為了防止圍巖因松動、掉塊、風化引起塌方,開挖后應立即初噴混凝土對圍巖進行封閉,初噴后再打設錨桿、架立鋼架、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
2.初支侵限預防措施
軟巖隧道圍巖自穩性差、承載力低,采取分部開挖時對初支結構擾動次數多,初支結構閉合成環所需時間較長,初支變形量大、持續時間長。其主要表現為噴混凝土開裂剝落、鋼拱架扭曲等,可能造成初支侵入二襯限界甚至初支坍塌,對隧道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產生嚴重影響。根據隧道初支變形原因,結合大量工程實踐經驗,可采取如下措施預防初支變形侵限:
(1)適當加大初支鋼架型號,縮小鋼架間距,提高初支結構承載能力。
(2)采用臺階法施工時,在滿足作業空間的條件下,盡量縮短臺階長度,減少初支結構開口暴露時間,盡早封閉成環,形成閉合穩定受力結構。軟巖變形段落上臺階長度一般控制為3~5m,中臺階長度一般控制為15~20m,同一斷面從上臺階開挖至仰拱閉合成環時間盡量控制在20天以內。
(3)加大開挖預留變形量,大變形段落可以將預留變形量提高至30~50cm。但初支過大的變形將導致結構破壞失效,預留變形量不宜過大。
(4)采用三臺階施工時,在中臺階增設臨時仰拱,并對兩側拱腳圍巖采用小導管或大鋼管鎖腳注漿加固,提高地基承載力和初支結構穩定性,可以有效控制初支變形。
(5)對于特別軟弱的大變形地,段初期支護可采用雙層拱架支護方式,即兩層型鋼拱架、兩層噴射混凝土,分兩次進行支護。先施作第一層拱架及噴射混凝土,讓圍巖發生一定變形,釋放部分壓力,然后施作第二層拱架及噴射混凝土,增加支護強度,控制最終變形量,防止初支侵限。經大量的工程實踐,該支護方式在控制初支變形方面有良好效果。
(6)加強初支質量控制,初期支護施工質量缺陷往往是造成初支大變形的重要原因。在施工過程中,首先,應嚴格按照設計、規范要求控制拱架間距和垂直度,保證拱架線型順適、連接螺栓緊固,當上臺階拱腳收斂變形較大時,施工中臺階時為保證中、上臺階拱架能夠順利連接,應對變形較大的拱架進行校正或拆換處理。其次,每個臺階的鋼架拱腳應落在堅實地基上或采用墊板(墊塊)墊實,初支變形較大的地段,應加大墊板面積、增加墊板剛度,以墊板的反力來約束限制變形。再次,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徑向錨桿和鎖腳錨桿,特別是錨桿的錨固必須可靠有效,錨固力符合要求,墊板與巖面緊貼或錨桿與鋼架焊接牢固。最后,噴射混凝土飽滿平整,背后不留空洞,防止空洞處初支應力集中產生變形。
(三)二襯混凝土超耗控制措施
隧道施工中二襯混凝土超耗問題大部分是由二襯厚度超厚造成的。二襯厚度超厚的原因:一是開挖測量及初支拱架安裝不準確,初支后凈空斷面偏大;二是初支實際變形量小于預留變形量,其剩余空間需用二襯混凝土填補。
軟巖隧道一般初支變形量較大,并且可能存在變形不均勻的現象,嚴格、科學設置預留變形量,使預留變形量盡可能接近實際變形量,否則將導致初支侵限或二襯大幅超厚。
隧道在進行開挖及支護施工完成后,需要對隧道進行拱頂沉降及凈空收斂監控,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優化調整初期支護的支護參數、預留沉降量,以保證現場施工質量、安全。軟巖隧道一般每5m布設一個監測斷面,每個斷面設置一個拱頂下沉監測點,4個水平收斂監測點。當隧道變形較大或較復雜時,監測斷面距離應加密至2~3m。
為了更加準確科學地總結隧道圍巖變形規律,軟巖隧道施工應適當加大監測頻率,延長監測時間。根據監測數據繪制拱頂沉降曲線和凈空收斂曲線,以此作為初期支護參數調整和預留變形量設置的依據。當隧道周邊各部位變形量差異較大時,施工時應適當調整開挖尺寸,調整初支拱架高度及水平位置,在隧道環向不均勻地設置預留變形量,確保圍巖變形基本穩定時,初支凈空限界尺寸基本一致,不至于二襯局部嚴重超厚。
(四)人工成本控制措施
軟巖隧道施工月進尺約為30~50m,地質條件差的月進尺甚至只有10~20m,施工強度均衡性較差,且經常會穿插塌方處置、變形處置等計劃外工作內容,因此,勞務班組不適宜采用計件工資,一般實行固定工資或保底工資+加班工資的制度。軟巖隧道施工進度慢、施工難度大及采用非計件工資制度,提高了項目人工成本控制的難度,施工單位需要采取更加深入、細致、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才能將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首先,軟巖隧道施工難度大、成本高、作業人員流動性大,分包隊伍惡意停工、要求調整單價、退場等問題層出不窮,往往給施工單位造成巨大的經濟和信譽損失。為避免或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施工單位宜采取小班組勞務分包模式,將隧道施工勞務按工序分為開挖、支護、二襯、輔助等小班組,各自簽訂分包勞務合同。
其次,施工人員工資水平逐年攀升,為了控制隧道施工人工成本,應優化施工工藝、設備,提高隧道施工機械化率,長大隧道應積極推行使用鑿巖臺車、濕噴機械手、立架臺車、自動防水板臺車的先進設備,減少作業人員的數量,減少人工成本支出。
最后,應加強施工現場組織管理,特別是開挖支護工序轉換時的銜接問題,力爭做到無縫銜接,在上個工序完成前盡量完成下個工序的人員、機具準備工作,減少時間浪費,提高生產效率。
(五)機械成本控制措施
在隧道施工中常用大型機械設備主要有挖掘機、裝載機、自卸汽車、混凝土罐車等,一個洞口至少備配1臺挖掘機、1臺裝載機、3臺自卸汽車、2臺混凝土罐車。如果使用租賃設備,每年租賃費用非常高。在軟巖隧道施工中,特別是長、特長軟巖隧道,一般施工工期較長,為降低機械使用成本,盡量使用自有設備或購置新設備。隧道施工中挖掘機、裝載機使用頻率高,一般無替換設備,一旦發生故障,開挖支護將無法作業,造成大量人員和設備窩工。因此,挖掘機、裝載機應選用質量可靠、成色較新的設備,可以降低故障率,同時施工現場應儲備一定量的易損件備件,配備一名能夠完成一般維修的修理人員,發生故障時盡快完成搶修,減少停工造成的損失。
在機械管理工作中,空壓機與通風設備管理較為關鍵。工程開工前,施工單位應該嚴格管理設備的使用情況。空壓機和通風機每臺功率達100kW,是隧道施工用電較高的主要設備。施工單位應安排專人管控空壓機和通風設備的開關,在作業面不需要使用時及時關閉,減少用電量。在保證隧道內的空氣氧質量濃度、有害氣體質量濃度符合標準的前提下,為降低通風機負荷,減少用電量,可以采用移動式霧炮機噴霧輔助降塵。
四、結語
公路軟巖隧道施工工期長、材料易超耗、人員設備窩工問題突出,成本控制難度較普通隧道大幅增加,施工單位需要根據軟巖隧道施工特點及成本控制難點,從施工準備階段開始至施工結束的全過程中,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技術措施,全方位地控制人工、機械、材料成本,減少不必要的工期損失,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
參考文獻:
[1] 朱嘯宇,鄧曉琴. 淺談山嶺隧道塌方原因及預防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32):3402.
[2]李娜.軟巖隧道監控量測技術[J].科學技術創新,2022(18):119-122.
[3]孔元.公路隧道施工過程中成本控制研究[J].交通世界,2020(29):160-161.
作者簡介:朱嘯宇(1981年),男,四川省西充縣人,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公路市政工程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