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迅速。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不僅在資本市場上所占有的一定比重,而且在經營管理方式和風險控制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管理架構也日趨完善,為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很大貢獻。盡管如此,由于市場條件和經營背景不同,各個農村商業銀行的成長速度存在不均衡現象,一些農村商業銀行已經具備較高的整合能力和可持續經營水平,但還有部分農村商業銀行的成長進步較慢,可持續經營水平也亟須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
一、我國農村商業銀行概述
農村商業銀行,又稱農商銀行,是由縣轄區內農戶、鄉村工商人、個體企業及其他集體經濟組織聯合入股而組建的股份制性質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不論是分支機構業務經營網點,還是業務規模領域,都在迅速發展。農村商業銀行的定位是支援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金融服務于“三農”,金融服務于發展中國家。但農村商業銀行的經濟社會政策各項任務比較繁重,在創新業務拓展領域方面仍顯欠缺,實力并不強。因此,農商行應該加速轉型升級,創新引領,積極應對市場多變的環境,主動作為,給當地實體經濟帶來更大的活力,以體現農村商業銀行的現代意義。
截至2021年年底,在全國三百余家農村商業銀行中,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是成都農商銀行,資產規模為1.1萬億元。數據顯示,有兩家銀行的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元,分別是成都農商銀行和北京農商銀行;資產規模在3千億元以上、1萬億以下的有9家,分別是上海農商銀行(北京市)、昆明農村商業銀行、成都農商銀行、東莞農村商業銀行、沈陽農村商業銀行、江南農村商業銀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順德農村商業銀行、天津市農村商業銀行。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在資產規模方面實現了跨躍式增長,在盈利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方面也有著大幅提升,整體發展態勢較好。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也面臨來自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挑戰。
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外部因素
1.產權結構與法人治理結構
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經過改制和優化,雖然相比改制之前的農村信用社,其股權總量已呈明顯下降趨勢,但股份結構仍然相對分散,自然人持股總量過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在新型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中,一個自然人的持股比率均不能高于總股本的1‰,自然人持股與所認購的股權總額均不能低于股權總額的50%,而一個企業法人直接或間接的持有比率均不能高于總股本的10%。這種股東制度設置,雖然可使部分想要得到農村金融服務的農民盡可能地變成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東,但是這樣的安排也會導致多數自然人股東的“搭便車”行為,使銀行內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2.政策意圖與商業運作之間的矛盾
作為我國農信社制度改革的重要產物,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在創建之初就肩負著支援“三農”的使命。同時,相較于農村商業銀行的迅速發展與壯大,當地相關部門比較重視其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但是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主動制約、自擔風險、自主發展的企業法人主體,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樣很可能導致農村商業銀行在政策意圖和商業運作兩個方面產生差異和沖突。長期以來,金融資源持續從鄉村流入都市,從農業流入非農業,農村發展資金匱乏,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生產結構調整、先進技術引進和基礎設施的建設。
3.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專營貸款業務的子企業和農村資金互助社。隨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成立,多層次、適度競爭、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然而,關于農村金融的相關政策和規定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是對農村商業銀行性質、內部治理結構、日常運營和信息披露機制的明確界定尚不清晰;二是針對各種民間金融組織及小額信貸組織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不夠完善。以目前情況分析,農村地區人們的金融知識普遍較為欠缺,農村金融市場的信用環境作用較弱,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發展。
(二)內部因素
1.區域存在局限性,風險加大
受制于規模等經濟要素,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活動通常被局限在地區范圍內。近年來,由于單一地區運營模式的負面效應開始逐漸凸顯,農村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也存在很多困難。區域限制導致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只能在個別區域開展業務,銀行很可能會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在該區域內發展較好、利潤水平較高或有發展前景的新產品和業務中,這將導致農村商業銀行的產品集中度、用戶聚集度過高,不利于經營風險分散。區域的局限性還有可能造成另一種情況,即與農村商業銀行的資金結算通道不夠通暢。由于部分企業在發展初期和農村商業銀行之間的資金協作較為緊密,當這部分企業依靠農村商業銀行提供的資金成長起來,實現資金跨區域流動將必不可少。此時,農村商業銀行很可能因為結算渠道的不暢而使這部分客戶轉向其他金融機構,造成優質客戶資源流失。
2.員工素質高低不一,缺乏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方面,部分農村商業銀行缺乏相對完善的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缺乏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農村商業銀行的部分工作人員關于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知識相對匱乏,業務范圍多停留在傳統業務上,人才隊伍的素質有待提升。農村商業銀行人才隊伍建設的不足,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另外,對外部市場經營環境的變化反應遲鈍,應對不夠及時,難以適應和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客戶需求。
3.內控機制不夠完善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逐步深入,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但其治理結構、經營機制和發展卻出現了嚴重的脫節。
首先,部分人員存在認知上偏差,單純認為內控制度是各項規章制度的綜合,忽略其實質上是在運營流程中的各個環節之間密切相連、互為監督與制約的動態運行機制。
其次,盡管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商業銀行已經形成了內部管理機制,但這種管理機制不適用于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規范和引導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的正常運作與發展方面存在不足。一般來說,農村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架構十分明確,“三會”雖各自的所屬機構不同,但因銀行工作人員的職位和職責不明晰,個別工作人員可能會出現違法行為,嚴重影響農村商業銀行的穩定發展。
4.創新和風險管理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商業銀行深受傳統運營模式的影響,大部分是通過存貸息差獲得利潤,在支付結算類、代理類、托管類、擔保類及咨詢服務類等中間業務方面的投入和研發很少,在金融衍生品領域更鮮有涉足,這使得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相比,產品層次不高、差別較少,盈利來源單一。
另外,部分農村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管理工具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經營風險已然成為農村商業銀行穩健發展的絆腳石。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出資幫助部分農村商業銀行擺脫了歷史包袱,但后者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能力參差不齊的人員隊伍,使農村商業銀行仍然難以通過信息加工處理和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應對市場環境變化。
三、推進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明確市場定位、優選經營機構,增強內生動力
盈利能力是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但是考慮到農村商業銀行的特殊性,部分農村商業銀行不僅要盈利,還要服務于農民和中小企業,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要結合農村經濟環境,為農民和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產品,找出致力于服務農民和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高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占比,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第一,明確“服務三農、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在農村商業銀行公布的報告中,部分銀行公布了涉農貸款金額。例如,2020年,北京市的某家農村商業銀行金融精準扶貧信貸余額超過11億元,農村涉農貸款余額超過706億元。由此可見,農村商業銀行要在競爭中勝出,必須制定差異化戰略,將服務重點放在農村地區和小微企業上。
第二,創新產品和服務,優化業務結構。結合農村商業銀行的長期發展情況來看,特別是在金融市場不斷改革的環境下,單純依靠存款利差是行不通的。目前,大部分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較單一,競爭優勢不明顯。農村商業銀行要充分開發資源,滿足客戶需求,更新產品,優化服務,完善服務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以傳統行業聚集地、專業商圈聚集區為發展重點,積極推進產業鏈、信貸工廠等服務模式。
(二)調整管理架構,改進風險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各農村商業銀行在企業股權結構和風險控制能力兩項指標上的數據差異較大。農村商業銀行調整企業股權結構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對農村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東大部分是國有法人。最大的股東一般是當地的國有資產企業。調整企業內部結構,合理集中持股,鼓勵持有比重較小的企業持股,提高單個自然人、獨立法人的持有率,并允許存在控制企業,這對于提高股東的利益關聯性和監督意識是有必要的,同時逐步完善內部管理體制,使“三會”權責制度化,
規范化,權責明晰。在理事會設有專業委員會,采用獨立董事機制,提高董事會決策和監督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于貸款行業集中風險因素導致的隱患,農村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新的業務領域,加強業務領域中的風險識別、監測和控制。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拓寬風險控制領域,重點關注貸款行業,制定特殊的風險解決方案,確保集中目標在監管的“紅線”范圍內。
(三)注重人才培養,發展優秀客戶,以服務創造價值
除了客戶,人才是銀行的寶貴資源。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管理原則。
一是健全人員聘用制度,全面推行考試考核、競聘上崗的人才激勵機制。本著公開、平等、公正的原則選聘優秀人才。
二是加快形成人才與教育體系。一方面,農村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與相關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培養優秀人才,定期組織業務骨干,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到高校進行宣傳培訓。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企業績效考核制度,將業績和工資直接掛鉤,充分利用激勵作用,挖掘潛能。農村商業銀行應盡量避免與其他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競爭,或調整關鍵服務內容,重點服務“三農”
和中小企業,發展目標客戶群,提高這部分群體的市場份額,注重客戶群體的穩定性,并積極開發潛在客戶,使其成為優質資源,形成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優勢。
(四)強化政策導向,完善市場信用環境,以孕育良性市場生態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引導農村商業銀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引導必不可少,由相關部門成立的各類擔保企業,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后顧之憂。構建“政府主導,銀行聯動,農戶參與”的評級授信機制。相關部門以特色產業為重點,運用科層權威營造地方信用環境。農村商業銀行通過動態激勵機制等手段引導農民信用水平的提高,幫助農民樹立信用觀念積極融入良性循環。
四、結語
由于農村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和自身的特殊性,農村商業銀行應將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差異化優勢,找到真正為“三農”服務的發展模式。同時,農村商業銀行應注重內部能力的培養,適應市場變化,通過股權明晰、產品創新、風險控制等手段提高競爭力。政府部門也是農村金融發展的有力支撐,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農村商業銀行可以不斷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解決農村金融問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確.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D].湘潭大學,2015.
[2]廖芳.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測度與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14.
[3]劉國強.實現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5(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