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能夠為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提供理論指導。在復雜的出版知識服務系統中,出版企業須不斷強化知識服務創新能力,提升市場適應能力。面對日益復雜的知識服務市場,出版企業可通過構建知識連續統一體進行知識服務創新。“得到”APP作為較為成功的知識服務商,其通過深刻理解并提煉產出高濃度知識集合體,成為連接優質知識生產者與用戶的綜合性系統,其知識連續統一體的構建及多維運營為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 鍵" 詞】CAS理論;知識連續統一體;知識服務;出版知識服務;“得到”APP
【作者單位】楊石華,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吳雨婷,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1.011
知識生產長期以來被視為出版的關鍵底色。出版知識服務創新是出版知識服務研究領域的焦點之一,創新發展理念、內部管理機制創新、“數據+內容+服務+共享+反饋”模式[1]創新等議題一直備受關注。知識管理是知識服務創新研究的理論脈絡之一,但技術迭代和受眾消費偏好的動態變化,使得傳統的知識管理理論難以應對復雜的知識服務生態系統。約翰·霍蘭提出的復雜適應系統理論(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簡稱“CAS理論”)的引入能夠為知識管理理論注入新活力,并對出版企業的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CAS理論認為,復雜適應系統是指大量的按一定規則或模式進行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行為主體所組成的動態系統,任何主體在適應上所做的努力都是要去適應別的適應性主體[2],因此,作為社會系統組成部分的行為主體,“為了生存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修改自身的規則,以求更好地適應環境選擇的需要,大量適應性個體在環境中的各種行為反過來不斷地影響和改變環境,結合環境自身的變化規律,動態變化的環境則以一種‘約束’的形式對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如此反復,個體和環境就處于一種永不停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進化過程之中”[3]。該理論對當下的出版知識服務創新研究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即出版企業在日益復雜的知識服務市場系統中必須進行知識服務創新,以適應用戶的知識需求變化并應對其他知識服務商的產品創新,從而實現與知識服務市場的協同發展。這為出版知識服務創新探究提供了另類思考視角。
一、出版知識服務創新升級的現實需求
隨著技術環境的變化,受眾的知識需求及其消費偏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供給大多處于滯后狀態,出版知識服務創新升級必要且迫切。
1.后現代社會的知識服務市場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認為,在后現代社會中,“信息機器的增多正在影響并繼續影響知識的傳播”,“不論現在還是將來,知識為了出售而被生產,為了在新的生產中增值而被消費:它在這兩種情形中都是為了交換”[4]。由此可知,在后現代狀態下,知識的媒體化和商業化構成了知識服務的核心表征,并在知識創新的旗幟下通過知識綜合的方案來展開具體實踐[5]。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現代狀態中,不同類型的知識流在聯通、碰撞、再生中形成了一種信息集合體,并在不斷發展中演化為復雜的知識生態系統。根據CAS理論,出版企業應積極適應后現代社會的技術構成、傳播形態與衍生規制,大力提升知識服務產品的適應性,即在知識服務產品中優化每個知識塊的位置并協同配合,實現最大化增量,以此爭奪用戶的注意力。然而,當下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產品在動態捕捉和整合新知識、滿足用戶差異化需求、提供靈活解決方案等方面還有所欠缺,這與復雜適應系統所需的綜合性知識體系并不匹配,故而存在應然與實然間的巨大落差。因此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勢在必行。
2.人的全面發展及其知識需求轉向
隨著社會各領域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單一學科知識已經難以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社會個體為應對“液態社會”的發展需求,對知識的需求從獲得實用知識轉向了獲得綜合性知識。液態社會是齊格蒙特·鮑曼在后現代社會的基礎上為避免歧義而使用的一種策略性話語表述,液態性(流動性)比喻社會現狀,即“一切都有可能發生,但一切都不能充滿自信與確定性地去應對”[6]。這種液態性與復雜系統中行為主體的適應性在邏輯上有著密切的內在關聯,它們都強調了主體需要靈活調整自身的行為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系統。
這種主體的適應性聚焦在人身上,則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中的核心之一,包括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個性的自由發展等方面內容。傳統的實用性知識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能,而液態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需要關注個體的創造性潛能。在復雜系統的液態社會中,創新能力成為應對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關鍵因素,知識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是為了重新定義問題,這促使綜合知識成為人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出版企業必須進行知識服務創新,提升知識服務產品的適應性。
3.出版企業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社會責任
出版企業作為知識生產的行為主體,在知識傳播和文明傳承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出版知識服務在促成知識交換之余,同樣需要履行促進社會系統微觀創新和實現客觀知識增長的社會責任。但目前出版知識服務系統中以實用知識為主導的知識服務產品過多,不利于知識創新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從出版企業的社會責任來審視出版知識服務創新,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出版企業在社會系統中為保持原有位置或占據新位置的結構關系,主動適應用戶和其他知識服務商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用以實現知識創新和推動社會文化的創新發展。這就要求出版企業在進行知識服務時改變以往的“實用主義”知識綜合方案,在知識服務產品供給方面作出更大的創新。這種創新的實踐路徑之一是出版企業通過知識管理的方式對其知識生產與經營活動進行再造,尤其是在知識服務供給時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
二、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是出版知識服務創新的路徑選擇
在傳媒技術變遷的時代語境下,復雜的知識系統成為一種新業態。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應提供具有動態響應特性、多元融合性質、用戶體驗效果好的知識服務產品。因此,圍繞特定主題將不同類型知識加以整合并借助媒介技術實現多模態可持續呈現的知識連續統一體,為融合出版物跨媒介敘事的核心基礎[7],這也應成為出版企業提升知識服務產品適應性的重要指導理念。同時,出版企業需要在技術哲學視野下審視融合出版技術對知識連續統一體的構建及其社會影響[8],并借助融合出版技術來打造知識連續統一體,從而提升自身的知識服務創新能力。
1.復雜適應系統對知識連續統一體的要求
在CAS理論視角下,知識的網絡化使得鏈接成為知識的一部分,系統行為更依賴于主體間的相互作用而非個體行為[9]。在復雜的知識生態系統中,知識服務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是其市場適應力。適應性不再只是簡單的信息交互,而是出版企業與用戶和其他知識服務商協同的關系網絡,這意味著每個知識服務行為主體的智識都被納入系統并成為節點。出版企業要主動感知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實時調整知識服務產品,使其知識體系能夠靈活響應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和其他知識服務商的行為變化。這使得知識服務不能僅限于固定模式,要能夠更靈活地適應不同情境和需求,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應性強、多元交融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在整個知識生命周期內實現連貫性和一體性,使用戶能夠在一個系統內獲取全面、一體化的知識體驗。
這種知識要求不僅是對知識服務體系內部運作機制的深刻思考,也是對知識服務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和使命的有機探索。目前,以實用性知識為主導的出版知識服務產品在復雜知識系統中的適應性方面已捉襟見肘。出版企業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場適應性,就要在既有的知識服務產品中強化內容異質性,在實用性知識單元的基礎上加入他類型的知識,并讓這些不同類型的知識相互作用。選擇知識連續統一體作為出版知識服務創新的發展路徑時,知識類型的異質性是前提但并非唯一要求,為了更好地讓不同知識類型相互作用,提升知識服務產品的適應性,不同知識單元間的交融性同樣重要。當知識連續統一體中的知識單元具有充分的交融性后,才能提升知識創新的可能性,拓展知識服務產品的應用場景。
2.復雜適應系統下知識連續統一體的功效
在復雜適應系統的框架下,出版企業須在知識服務創新中打造知識連續統一體。知識連續統一體內部的異質性、交融性使其具有動態響應性和破壁性,從而優化用戶的產品使用體驗,最終匯聚成為知識服務產品的適應性。
首先,知識連續統一體的關鍵功效是動態響應性。知識連續統一體強調借助技術手段實現知識聚合并形成知識的可持續呈現,在此過程中,媒介技術的使用將賦予其智能的知識響應機制。如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席卷社會各領域,這為出版知識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可能。出版企業在進行知識服務創新時,智能媒介技術的使用將各類信息和知識類別納入知識體系,用智能方式為用戶匹配知識,保持系統知識的時效性和動態響應性。這極大地提升了出版企業在知識服務系統中的適應性,出版企業能夠通過靈活的知識連接和整合,快速構建適應性強、豐富多樣的知識體系,以應對公眾面對突發事件和新興領域時的知識需求。
其次,知識連續統一體的重要功效是破壁性。知識連續統一體將知識從原本相對封閉的領域中解放出來,形成了一個開放、互通的知識生態系統,這種交叉與匯聚激發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觀點。一方面,知識服務系統中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和更具層次、個性化的知識網絡,從而幫助用戶深入理解復雜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面,知識連續統一體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知識領域的邊界,可以激發用戶的創新思維,增強用戶跨界處理問題的能力。
最后,知識連續統一體帶來了用戶體驗的提升。技術演進使得信息向知識轉化的過程可能是爆發式的涌現,知識連續統一體需具備將信息變為指令并應用的能力,其最終的輸出目標是解決問題并積累可供借鑒的經驗。知識連續統一體的異質性和交融性為強化用戶的問題解決能力供了更多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正是出版知識服務創新所要實現的,它是出版企業在復雜知識系統中提升適應性的關鍵所在。因此,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成為出版知識服務創新的路徑選擇,其既能拓展知識服務產品的使用效能,也能提升知識服務產品的用戶體驗。
3.復雜適應系統下知識連續統一體的建構路徑
弗里茨·馬克盧普在馬克斯·謝勒的工具性知識、理智性知識、心靈性知識的分類基礎上,將知識擴展為實用知識、理智性知識、閑談和消遣性知識、心靈知識、非必要知識五類[10]。就知識管理的角度而言,組織知識創造能力的開發將成為增強組織競爭力與提高組織績效的戰略基點[11]。出版企業擁有豐富的知識版權資源,在通過知識管理來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時,馬克盧普的五類知識滿足了異質性和交融性的要求,可以結構化作為入口端、核心端、創造端的內容資源,用來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實現出版知識服務創新。
首先,實用與閑談/消遣性知識作為入口端。實用知識包括職業上的知識、商業上的知識、工作者知識等,在工作、決策和行動中具有強應用性;閑談和消遣性知識可以滿足非理性方面的好奇心,為娛樂和情感激勵服務。出版企業在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時,可以借助實用知識來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用休閑娛樂方面的知識來引導用戶深入系統學習,從而吸引更廣泛的用戶群體,為知識連續統一體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理智性知識作為核心端。理智性知識的產生和發展是對世界本質的不斷追問和追求,注重問題的深度分析和系統思考,致力于理解事物背后的根本原理。知識不再是零散的信息或對實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工具,而是被整合和關聯的體系,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引擎。通過對問題的本質、原理的挖掘,理智性知識超越了實用性知識對特定情境的應用,形成了更為完整和復雜的認知結構,這種深度追求使其突破日常經驗的限制,促使個體完成對更廣泛知識體系的理解,使得知識連續統一體更具韌性和適應性。為此,出版企業在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時,須高度重視這一部分知識產品的生產和供給質量,精細化產出并將產品對應嵌入用戶的使用場景中。
最后,心靈與非必要知識作為創造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知識的創新和人的創造力大多源自看似無用的知識。無用的知識類似于遺傳中的“突變”,不受限于特定目的,而是在意外和獨特性中找到生長空間,與入口端的實用性與休閑娛樂性知識和核心端的理智性知識共同構成了知識的連續統一體。出版企業在進行知識服務創新時,為滿足用戶群體的多元化知識需求、特殊用戶的特定需求以及推進知識的客觀增長,心靈知識和非必要知識的產品供給同樣必不可少,出版企業應設立相應知識服務團隊對其展開知識挖掘。從而創造出新的知識應用場景。
整體而言,出版企業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建構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實踐經驗驅動著知識的產生,理論知識為實踐提供更為普適的指導,而實踐知識的創新又反哺實際生活和理論框架進一步演進。這種相互作用和循環的關系使得整個知識連續統一體具有復雜適應性,能夠不斷調整、演化,以滿足多層次用戶需求,并推動自身的動態演進。在此過程中,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產品與時俱進,出版企業自身也能夠適應復雜的知識服務生態系統。
三、“得到”APP知識連續統一體建構的案例參照
在信息產業不斷升級的當下,公共域場內有效信息的稀缺性加劇,社會個體愈發重視自我知識涉及的寬度及深度。在此背景下,出版企業需要不斷進行知識服務創新以適應系統環境的變化。“得到”APP是近年來較為成功的知識服務商,其通過深刻理解并提煉產出高濃度知識集合體,成為連接優質知識生產者與用戶的綜合性系統。在內容方面,“得到”APP建構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在運營方面,“得到”APP將知識連續統一體以免費推薦與知識付費相結合的分級模式加以復現;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得到”APP用IP孵化等模式提升了知識連續統一體的適應性。“得到”APP的發展對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發展有著較好的經驗參照價值。
1.知識連續統一體的建構
面對復雜系統中的知識市場,“得到”APP并非一味迎合受眾,而是圍繞專家、專業主播團隊、專業運營機構展開專業生產,建構高轉化率的知識連續統一體,適應當下的媒介環境變化,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入口端,“得到”APP以各種實用性知識為入口,如借助“得到頭條”“得到精選”欄目將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知識加以提煉并做低準入門檻的再解讀,選取聲音這種附著性強且嵌入場景廣泛的媒介力量,不斷刺激系統內部的效應器[12],用戶一旦被合適的知識消息所激活,將按圖索驥逐步構建系統化、個性化的知識地圖。在核心留存端,“得到”APP將理智性知識系統組合排列,內容生產者大部分是擁有豐富經驗的行業意見領袖。以《萬維剛·精英日課》為典型代表的知識集合體涉及管理、金融、物理、人際交往等學科,一門課程涵蓋數十本讀物,幫助用戶理解廣袤信息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突破各個知識系統之間的隔閡,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知識鏈接。在非實用知識的多元化呈現與聚合服務方面,理智性知識在其知識連續統一體中處于“游離”狀態,呈非線性發展態勢,搜尋整理信息對普通用戶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與跨越性,“得到”APP以專題的形式聚集,如《顧衡·西方美術100講》以多媒體、多形態的配套式產出,在保證知識厚度的基礎上,增加了內容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2.知識連續統一體的多維運營與復現
“得到”APP借助自有的用戶數據,深入理解用戶群體的認知需求、學習模式及其接納能力,并據此調整知識連續統一體的深淺度及其呈現形式,以期最大化知識的可及性,在不斷的“刺激—反應”中加深用戶的體驗感。從注冊使用開始,“得到”APP便讓用戶選擇職業、感興趣的領域等以了解用戶需求。“得到”APP通過“免費專區”“錦囊”“聽書”“課程”“電子書”“得到圖書”等板塊將所建構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向用戶復現,同時通過統計學習時長等方式構建動態用戶畫像,在后續的計算、分發、推薦中進一步提升系統適應性。與課程配套的“知識城邦”板塊擴展了知識產品的社交屬性,從“一對多”的知識服務升級成為“多對多”的主體間交流,加強了用戶對知識系統的情感付出與情感認可。
新媒體時代,知識服務商都在爭奪有限的用戶注意力,知識付費戰略正是一種強規則適應性的復現。“得到”APP在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不斷賦予信用強度、收集用戶體驗反饋的運營策略,這些正向反饋的大量積累反證了知識產品的自適應性[13],再次循環時被賦予的信用強度增加。以《薛兆豐經濟講義》為例,該課程知識內容的厚度與講師的社會名譽符合用戶對實用性經濟知識的期望,在吸引用戶付費使用后,以理智性知識為核心的知識集不斷增強主體對知識生產系統的信用反饋,各種信息流向該課程聚集涌現。同時,內容生產團隊還在講授過程中加入關于人際交往、歷史學、社會學等跨學科內容,多種非必要知識交叉匯集,在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碰撞出了預期外的創新點。
3.知識連續統一體的適應性成長
亨利·詹金斯認為,跨媒體故事橫跨多種媒體平臺展現[14],其中每一個新文本都對整個故事作出了獨特而有價值的貢獻。文本知識的跨媒介流動,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并實現跨媒介增值[15]。“得到”APP在生產前端就考慮到了知識內容的多形式轉化與變現,做到紙質版圖書知識的音視頻化呈現與音視頻課程的圖書書面化生產并重。以《萬維鋼·精英日課》為例,該課程不僅設有音頻課程、討論版塊,還推出了與課程同一IP的熱銷實體書《學習究竟是什么》,產品間的聯動配合不僅加強了知識服務商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而且增強了整個知識連續統一體的韌性,延長了知識連續統一體的生命周期。
面對知識的動態發展性與用戶不斷增長的高質量知識需求現狀,知識連續統一體需要做到適應性成長與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提升單一產品的增值能力,還要加強IP的孵化與維護。“得到”APP目前的IP孵化可圈可點,各領域的明星課程講師和“時間的朋友”都已形成穩定的用戶群體,這也是出版企業在知識服務創新中需要關注的突破點。除了整合運用常規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出版企業還須加強與第三方平臺的合作,將手中已有的IP通過新媒體的形式進行再生產,利用文本流、閱讀數據流等資源形成聚集態勢,以吸引新的受眾、延長產業鏈,探索擴寬出版知識服務的邊界。此外,出版企業應強化對細分領域頭部資源的發掘,特別是優質作家、書目IP的開發和長期運營。
四、結語
面對知識環境的動態演變與社會需求的復雜性,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成為當前出版知識服務創新的關鍵議題。出版企業肩負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的雙重責任,從復雜系統的適應性角度出發,其知識服務創新要符合人全面發展的本質需求,并且能夠與多樣化的媒體產品爭奪用戶的注意流與信任流,這需要出版企業構筑具備動態響應性、交叉匯聚能力的知識連續統一體,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系統。“得到”APP的知識連續統一體建構實踐為出版企業的知識服務創新提供了經驗參照。出版企業在建構知識連續統一體用以實現知識服務創新時,可以實用與閑談/消遣性知識作為引導入口,將理智性知識作為核心能量,將心靈和非必要知識作為創新突破口,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網絡。同時,打造多維的運營體系與IP孵化機制,充分發揮知識與需求之間的紐帶功能,從而加強知識連續統一體的生命力,推動整體智識向更高層次涌現,步入更為開放、共享、豐富的知識時代。
|參考文獻|
[1]楊秦予,杜曉宇. 出版行業知識服務創新發展的五大路徑[J]. 中州學刊,2020(7):168-172.
[2]約翰·霍蘭. 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 周曉牧,韓暉,譯.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3]譚躍進,鄧宏鐘.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 系統工程,2001(5):1-6.
[4]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 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 車槿山,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楊石華. 后現代狀態下知識服務的文化合法性、實踐路徑及局限[J]. 出版廣角,2021(18):35-38.
[6]齊格蒙特·鮑曼. 流動的現代性[M]. 歐陽景根,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7]楊石華.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視域下融合出版人才培養的理念革新與路徑優化[J]. 出版與印刷,2023(2):84-90.
[8]楊石華. 全層次融合出版人才的綜合能力培養路徑[J]. 數字出版研究,2023(4):25-31.
[9]金福,王媛媛. 基于CAS理論的網絡社群知識涌現機制及管理啟示[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67-73.
[10]弗里茨·馬克盧普. 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M]. 孫耀君,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俞國琴,張瑋. 知識管理背景下的圖書館“商業模式”探究[J]. 上海商學院學報,2018(3):33-38.
[12]夏維力,陳晨,鐘培. 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組織知識創造機制研究[J]. 情報雜志,2009(6):126-130.
[13]白清禮,呂仁杰,許楠. 知識付費背景下圖書館參與平臺流量變現的路徑構建:基于內容創作者視角[J]. 山東圖書館學刊,2023(5):15-22.
[14]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 杜永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5]王鵬濤,朱赫男. 文本與媒介融合共生:網絡對話體小說IP價值鏈構建路徑研究[J]. 編輯之友,2022(10):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