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是支撐經濟社會活動的技術基礎,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日前,國家標準委等六部委聯合印發《城市標準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城市治理標準供給顯著增加,標準協同和國際化程度顯著增強,城市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牢固,標準化融入城市社會治理的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作用更加凸顯。這一方案的落實,將有力支撐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治理,助力提升城市韌性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016年9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模化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標準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世界需要標準協同發展,標準促進世界互聯互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歷史性成就,標準化工作功不可沒。如今,新型城鎮化發展已經邁入提質增效新階段,但各城市的進程并不一致,有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城市,也存在相對滯后的城鎮。持續推動城市標準化,有利于發展相對滯后的城鎮避免一些彎路和教訓,比如濫圈濫劃、擴容貪大、拔苗助長、拼湊成園等“城市病”;有利于城市群互聯互通、協調發展,實現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產業分工協調等目標;有利于城市邁向國際化,以標準接軌國際推動更多全球合作。
標準化需要持續發展與完善。城市發展向前一步,標準化就要跟進一步。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例,不用采暖和空調設備的恒溫建筑,無人駕駛汽車在道路上有序行駛,應用人臉識別技術的門禁……智能應用在未來將隨處可見,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標準支撐。如果城市使用的是標準各異的硬件和軟件,數據互通共用就難以做到。只有實現能源供應、傳感器、數據處理、信息交換等的標準化,才能讓不同系統構成的城市更加智慧。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地建設城市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除了智慧城市,在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應急管理、綠色低碳等領域都要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實現城市標準化全領域覆蓋、全流程控制、全手段運用。
標準化是“交響樂”,不是“獨奏曲”。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城市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于一個城市來講,如不能構建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統一完善、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就很難與其他城市實現基礎設施聯同、公共服務共享、關鍵要素流通、產業銜接配套,不利于更好地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這就需要我們聚焦最大公約數,打破利益藩籬,架設標準對接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兼容,在都市圈、城市圈以及跨國之間更大范圍實現標準相通。
標準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標準可執行、可衡量,政策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按照《方案》,城市高質量發展,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諸多具體標準的確立與執行,尤其需要黨員領導干部增強標準引領意識,深刻理解和領悟政策轉化為標準的潛在效能,系統判斷和掌握標準執行所激發的現實效應。因此,標準執行的水平,也就是創新思路、轉換打法,應對難題、破解矛盾的水平。只有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找準落實政策、執行標準、提升治理效能的發力點,打通貫徹執行中的堵點、淤點、難點,才能確保標準落地落實,政策見行見效,獲得群眾的普遍認可。
標準助推創新發展,標準引領時代進步。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每一座城市都應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響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以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為目標,更好地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