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的輿論場上,預制菜無疑是最火的話題之一。一方面,預制菜產業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作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和食品工業創新轉型的重要一環而風頭正勁;另一方面,因劣質料理包體驗不佳、預制菜進校園等問題,預制菜突然遭遇空前信任危機。
眾聲喧嘩之際,更需正本清源。什么是預制菜,什么不是預制菜?如何看待預制菜?
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或預烹調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實際上,今天的預制菜體系已深入日常餐飲消費各個場景:餐廳、超市、便利店、外賣……可以說,完全沒有吃過預制菜的市民已經“稀有”。
預制菜,是中餐走向工業化的標志。傳統上只可意會的“少許”“適量”“油溫六成”以及“煎炒烹炸”等復雜工藝,正走向定量化、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的工業生產。正如當今人們是通過工業化成衣,而非手工裁縫來滿足個性審美,預制菜也是伴隨人們對美食更豐富需要、對生活更舒適便利需求而生的。
預制菜,關鍵在“預”,核心在“制”。消費者最擔心的是營養流失、防腐劑和添加劑。事實上,做得好,預制菜也能保存較高營養成分;做不好,現制菜肴同樣有很多營養成分流失。當下,真空包裝、全程冷鏈,可以實現食品不用防腐劑的保鮮。與此同時,對預制菜內含有的防腐劑、添加劑,通過加快建設和完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讓“黑箱”變透明,給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對預制菜產業鏈上各主體來而言,面對輿論質疑,絕不能渾水摸魚、野蠻生長,更不宜妄自菲薄、猥瑣發育。本刊記者在進行本組稿件采訪時,一些企業婉拒采訪,聲稱必須“低調”。一些企業則華麗亮相,主動展示產品和技術,表達對產業未來的信心與夢想,聚光燈下敢秀實力,值得鼓勵。
需求側有內生動力,供給側有廣闊空間。預制菜只要守牢食品安全底線、不斷提升營養價值、提高創新研發能力,努力提升豐富口感,以陽光透明示人,就完全可能以千變萬化應對眾口難調,為城市留住鄉愁,給游子“媽媽的味道”,為世界消費者品嘗美食乃至解決三餐提供“中國方案”。預制菜完全有希望成為向世界表達中國人味覺審美、分享中國生活價值觀的又一萬億級賽道。
預制菜,預則立,不預則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