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新時代背景下,以滿族和蒙古族為例對我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剪紙藝術進行探討,首先對滿族剪紙藝術和蒙古族剪紙藝術進行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從造型語言、風格、寓意和表現形式四個方面對二者之間的差異性進行解讀。目的是為相關從業者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加強剪紙藝術與現代社會的有效融合,使北方少數民族剪紙藝術能夠得到傳承和創新發展。
關鍵詞:北方少數民族;剪紙藝術;滿族;蒙古族;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6-0-03
少數民族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是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其獨特的造型,豐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藝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而由于在主題、題材內容、結構造型、色彩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因此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剪紙藝術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對于不同少數民族剪紙藝術的對比研究對我國民俗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滿族剪紙藝術
滿族剪紙藝術是我國東北地區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源于滿族先民的生活實踐活動。它不僅體現了滿族人民特有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并且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深刻的社會內涵,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二、蒙古族剪紙藝術
蒙古族剪紙藝術則是在蒙古族人民大眾基礎上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門民間藝術,屬于北方游牧民族剪紙藝術范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它起源于游牧經濟時代,經過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風格特點的表現形式,有著濃郁的草原文化特征。
三、滿族與蒙古族建筑藝術的對比分析
(一)造型語言差異
1.滿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
滿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是從其藝術價值中展現出來的,滿族剪紙的藝術價值主要從審美、文化和實用三個層面體現出來。
滿族剪紙藝術的審美價值體現出滿族剪紙藝術造型語言的生動性。滿族大多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東北人民通常會將剪紙作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了滿族剪紙對居家環境的美化特征。這種具有裝飾性的造型語言使得滿族剪紙出現了與蒙古族剪紙完全不同的差異化特性,比如滿族剪紙的平視構圖、造型多變且表現手法夸張。此外,受到東北地區特有社會風尚的影響,滿族剪紙藝人在盡可能保留更多生活元素的基礎上,還實現了對各種細節的強化處理,更加突出滿族剪紙造型語言的生動性[1]。
滿族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體現出其造型語言的趣味性與喜悅感。滿族人民在逢年過節、生日宴會、結婚慶典等活動中會在房屋墻壁、窗戶、大門等明顯位置張貼剪紙窗花,這是滿族人民利用剪紙表達自身喜悅之情的完美體現,能夠烘托出濃郁的節日氛圍。
滿族剪紙藝術的實用價值體現出其造型語言的大眾化與平民化特征。具體來說,生活在東北地區的滿族人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早已形成了對本民族剪紙藝術的共識,人們在生活閑暇之余總會進行剪紙活動,這一現象在早年間的東北鄉村地區體現得更加明顯。這也使得滿族剪紙藝術的邁入門檻較低,具有豐富大眾化與平民化特征的造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對滿族剪紙藝術起到了推廣和普及的作用。
2.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
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具有粗獷與細膩并存的形式特征。“粗獷”體現在剪紙藝術的表現手法上更加追求“原始”與“自然”,蒙古族的剪紙藝人們更愿意使用不加或稍加修飾的方式完成對剪紙作品的創作,這也是蒙古族剪紙藝術“減法創作”的體現。粗獷的造型語言能夠將蒙古族特有的不拘小節、豪爽大方等性格充分展現出來,主要凸顯人物或事物的整體和諧美。“細膩”則體現在對人物的細節處理上,比如在造型語言上更加追求唯美感,通過對人物表情的細節描寫和對環境背景的對比處理來凸顯該作品的主題與特性。
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具有高度整合性與傳神特性。受我國哲學觀念的影響,蒙古族剪紙藝人在進行剪紙創作中更愿意將“善”“倫理”的概念作為作品主題,使用洗練的手法將蒙古族生活區域內的藍天白云、草原、牛羊等凝練在一個畫面中。不僅如此,蒙古族的剪紙藝人還愿意使用“陰陽紋理”的創作手段,將其畫面中所構想的人物畫面進行描繪,使得人物形象在相斷相連中同時達到形似與神似的目的。
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造型語言具有意象美。蒙古族剪紙藝術追求將主觀層面上的“意”與客觀層面上的“象”進行有效結合,剪紙藝人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觀察各類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活動,從中挖掘不同人物的服飾特征,如精美的帽式、手工刺繡、金屬配飾等,并在自己對不同場景下的主觀意向和感受進行融合,從而創作出具有鮮明意象美的剪紙作品。
(二)風格差異
1.滿族剪紙藝術的風格體現
滿族剪紙藝術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對稱式構圖,這種剪紙的構圖方式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滿族地區人民追求平衡自然、秩序規范與和諧發展的完美體現。比如,滿族剪紙藝人在進行實際創作過程中,會在同一個畫面內裁剪出結構、大小、形狀等各個方面完全一致的對稱圖形,并將其按照自身審美觀念進行排列組合。滿族剪紙藝術作品強調的是整體結構平衡和左右兩面的對稱美感,基于這種理念,滿族剪紙作品大多具有勻稱之美,且畫面內容飽滿且不散亂,如滿族剪紙作品《戲虎圖》等[2]。
此外,滿族剪紙藝術的獨特風格還體現在對白色剪紙的偏愛上。在滿族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一個美好的象征,這與東北地區天氣寒冷、冬季漫長、雪天較多等自然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滿族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對白色寄予了濃厚的感情,并由此形成了一種以白色為主的剪紙風格。
2.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風格特征
目前我國蒙古族剪紙藝術在融入現代化理念和生產生活特征的基礎上,保留了大量的傳統剪紙特點,并在蒙古族人民所生活的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展現形式,形成了具有蒙古族傳統風格的剪紙氛圍。
比如,內蒙古赤峰地區的人民更喜歡采用剪刻掛箋的方式來創作剪紙作品,在實際創作過程中還會根據其實際生產生活所需選擇不同顏色的色紙,常用于赤峰剪紙中的主要顏色有紅色、藍色和綠色。另外,由于赤峰地區與我國東北三省距離較近,在長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來自東北地區的文化沖擊,因此當地在剪紙創作中有時還會使用漢語與蒙古族特有圖案紋樣相結合的方式,并通過將其掛在門楣或家中其他地方來表達對年節的期待和對新生活的向往。對于生活在錫林郭勒地區、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的蒙古族人民在剪紙創作中更愿意使用與北方窗花相同的造型風格,在實現線與面有效結合的同時,打造出具有獨特蒙古族氣息的粗獷剛健、深沉樸實的風格[3]。
(三)寓意差異
1.滿族剪紙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
滿族剪紙藝術能夠體現滿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習俗。具有生活習俗特性的剪紙是滿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獨特體現形式,其剪紙所呈現的內容大多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滿族剪紙藝人更愿意將當地居民的生產勞作、社會活動、節日慶祝等內容進行直接展現,寓意就是通過寫實的手法將滿族人民的勤勞淳樸等民族特征展現出來,增強其生活氣息。
滿族剪紙藝術能夠體現該民族人民特有的祈福觀念。滿族剪紙藝人通常會使用以物托情的手法,將美好愿望通過剪紙的方式表達出來,凸顯滿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與追求民風淳樸生活的心愿。比如,滿族剪紙中的鯉魚、蓮花等事物就是通過諧音法來表達滿族人民“連年有余”的向往;滿族剪紙中的一朵云可以指代整片天空、一朵花可以指代整片花園或草地,這是滿族剪紙中諧形法的體現,使得某一復雜事物或形象能夠通過簡單的方式展現出來;滿族剪紙中的桃子、鴛鴦、常青樹等分別用來指代滿族人民對身體健康與長壽、美好愛情與生活、堅韌不拔的意志的追求與向往。
2.蒙古族剪紙藝術中蘊含著濃郁的民族風情
蒙古族剪紙藝術最早是被用于對游牧民族日常生產生活所用馬匹的馬鞍以及鞍墊的裝飾中,在不斷發展和流傳過程中逐漸被用在對摔跤服飾的點綴等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剪紙藝術中的濃郁民族風情也由此得以完全體現。不僅如此,蒙古族人民在對剪紙藝術進行研究和傳承的過程中,還從當地的刺繡工藝上獲得了創作靈感,在合理使用刺繡元素的基礎上使得剪紙作品更加生動形象,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蒙古族剪紙與刺繡工藝的融合協調發展。
另外,蒙古族剪紙藝術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草原的深厚感情,剪紙作品中最常出現的元素大多與自然環境相關,包括各類動植物和其他自然景觀。通過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半側身的方式,蒙古族剪紙藝術能夠將極具當地風土人情特色的事物結構展現出來,如以點代替珍珠、花草、樹葉等,或是以鋸齒和波浪形狀代表動物和鳥獸的羽毛、人物衣著的自然褶皺。與此同時,蒙古族人民在剪紙創作中還愿意使用透明透視的方法,該方法的作用原理就是對同一事物在不同屬性下的表現通過大小套疊手段展現出來[4]。蒙古族人民企圖用這種方式來將其對本民族無法割舍的感情表達出來,與滿族剪紙藝術在寓意層面的差異也由此特意展現。
(四)表現形式差異
1.滿族剪紙藝術的多樣化表現
滿族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拼色剪紙、折疊剪紙、單色剪紙等。拼色剪紙又被當地人民稱為斗色剪紙,該剪紙作品具有明顯的多色彩特征,通過對不同色紙的裁剪和拼接,使得不同顏色的局部要素都能夠重新匯集在一個畫面上,使得該剪紙作品更具美學特征。在剪紙藝人的不同搭配下,拼色剪紙在傳承與創新發展過程中還呈現出了明顯的復雜化特征。
折疊剪紙又被稱為“折剪”,這也是滿族剪紙藝術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形式,剪紙藝人通常會將其所需要的色紙按照一定的痕跡進行多次對折,然后在對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剪刻,重新將其打開并進行整平處理。這樣創作出來的剪紙其內部樣式統一,排列較為整齊,結構和圖案大多以連續重復紋樣的形式出現。這種具有明顯節奏感和重復感的剪紙作品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呈現出較強的視覺效果,滿族剪紙中的嬤嬤人形象正是基于折疊剪紙出現的。
相較于拼色剪紙和折疊剪紙來說,單色剪紙目前是滿族剪紙中知名度最高、流傳范圍最廣的一種傳統剪紙形式。單色剪紙就是使用一張單一顏色的色紙進行裁剪,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對比特征也較為突出。絕大部分滿族單色剪紙所用的色紙均為紅色,這也是與中華民族多年以來的“紅色情結”相呼應,紅色在滿族和整個中華民族人民心中都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是整個民族對自由、光明、幸福的向往,能夠給人們帶來熱情的視覺與心靈感受[5]。
2.蒙古族剪紙藝術的多樣化表現
蒙古族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有線條突出類剪紙、對稱折疊剪紙和復數造型剪紙。受生活環境的熏陶和影響,蒙古族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更注重對草原、湖泊等自然環境的描繪。再加上若從遠處瞭望,周圍的高山、河流、草原的線條感將會更加明顯,因此在進行剪紙創作的過程中,蒙古族剪紙藝人更愿意使用各種曲線線條來對蒙古族人民的生活進行呈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剪紙素材為云紋、卷草紋等,這也與蒙古族人民自由生活的風格相符合。
對稱折疊剪紙是以所用色紙的中心點或中心線為基礎,通過設計裁剪的方法使中心點或中心線的對稱區域,如左右兩面、上下兩面、周圍四面等呈現出顏色、結構、數量完全相同的紋樣圖案。與繪畫藝術不同,這種對稱折疊剪紙更具有隨機性特征,在完全將色紙展開之前,剪紙藝人只能通過在腦海中構建思維框架的方法來想象該剪紙作品的實際呈現效果,這也是蒙古族剪紙藝術的魅力所在。
復數造型剪紙是在對稱折疊剪紙基礎上產生的,對稱折疊剪紙是通過對局部形象的剪刻來完成整個剪紙作品,而復數造型剪紙則是在對稱折疊剪紙的原有基礎上進行多次折疊,在完成具有鮮明蒙古族特色的剪紙作品的同時,推動蒙古族剪紙藝術與現代剪紙藝術的有效結合。通常情況下蒙古族剪紙藝人都會大量使用各種民族繡花紋樣,根據自身設計理念構建出該剪紙作品的整體形態框架,并由此展開剪紙作業。比如,若確定了此次剪紙作品應以發射狀結構進行展示和最終呈現,則剪紙藝人就應該先對所用色紙進行八層結構剪刻,確保能夠一次剪出,然后再將色紙逐層打開,不斷加剪出四層結構和兩層結構。待主體結構全部剪刻完畢后,剪紙藝人還應將色紙完全展開鋪平,并根據實際剪成結果對邊緣進行剪刻調整,使邊緣局部結構能夠與整體結構完全融合。
四、結束語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剪紙藝術在不同民族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但又有著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各少數民族的剪紙藝人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加深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在剪紙藝術上的認識和了解,并通過積極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個人特色的剪紙作品宣傳剪紙藝術,使社會大眾更多地認識到剪紙藝術中蘊含的民族精神,以此來實現對各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促進各民族間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龐若涵,李東娜.滿族剪紙紋樣的傳承與創新形式應用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2,51(11):168-170.
[2]楊越茗,范森.新媒體環境下民俗剪紙文化的文創產品轉化與創新研究——以遼寧滿族剪紙文化為例[J].造紙信息,2022(10):72-73.
[3]段建珺.阿木爾巴圖的剪紙藝術[J].民藝,2022(05):68-70.
[4]岑佳麗.北方游牧民族傳統剪紙藝術概述[J].造紙信息,2021(09):57-58.
[5]李倩.分析中國北方民間剪紙藝術意蘊[J].藝術品鑒,2021(24):56-57.
作者簡介:郭婷(1993-),女,寧夏中衛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民間美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