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7年修訂的普通高中“新課標”首次提出高中美術五大核心素養——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創意實踐,自此我國高中美術教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美術教學就此展開。美術鑒賞位于高中美術課程的必修板塊,通過美術鑒賞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還能將鑒賞課與美術實踐創新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強化學生的美術表現與創意實踐能力。但在現今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美術核心素養的培育難以落實。一線美術教師應從教學環節的多方面入手,調整教學策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6-0-03
“核心素養”一詞最早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我國將其定義為“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落實到各學科就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我國在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正式提出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創意實踐、美術表現、文化理解等五個方面的內容。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作為高中美術的必修內容,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應加強對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重視,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調整和改進教學策略,從多角度出發培育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
所謂圖像識讀是指“對藝術作品、圖片等視覺符號的識別和解讀”。[1]在讀圖時代下,圖片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各科學習中我們就需要接觸大量圖片,無論是語文的讀圖寫作還是數學的看圖解題都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讀圖素養。視覺性是美術最基本的特性,圖像識讀素養也是美術最基本的核心素養之一,因此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和解讀能力有重要作用。通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引導學生對圖像的藝術語言和形式特征進行整體感受,理解圖像的深層含義和內在意蘊,從而增強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審美判斷是指“對藝術作品或現實生活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判斷和表達”,是指學生能感受作品的審美特征,用形式美法則對作品進行判斷評價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1]審美判斷能力對陶藝情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美術鑒賞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和品鑒,其中就滲透了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通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引導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內容、藝術語言進行欣賞和感悟,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是指“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藝術作品、美術現象和美術觀念,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尊重文化多樣性”。[1]新課標強調要求在文化理解的層次上進行藝術鑒賞。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應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中外藝術差異背后蘊藏的文化背景,培養學生“文化包容”和“文化理解”的素養,而不是單純走馬觀花式地欣賞。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象力也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畫家在體驗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構思,利用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運用一定的創作手法,通過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藝術鑒賞本身就是對作品進行審美再創作,學生需要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生活經驗,運用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因而同一幅藝術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引導學生對優秀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再創造,體會作者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創造性表達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二、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現狀
(一)對鑒賞課程重視不夠,學生鑒賞興趣缺乏
在一些高中學校,為給“主課”讓道,教師逐漸壓縮美術課程,美術課在設置上得不到重視,缺乏整體規劃。另外,美術鑒賞教學中本身就挾裹大量知識性內容,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的心理,再加上高中生普遍學業壓力較大,對美術提不起興趣,在美術課堂學習文化課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美術核心素養難以滲透到美術鑒賞教學中。
(二)教學內容單調,忽視知識結構的整體性
一些教師過于依賴教輔資料,忽視美術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廣泛連接,忽視將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導致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內容過于單調,不夠豐富。人類知識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各科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割裂的,美術應發揮自身包容性的特點,廣泛與各學科知識相融合,與生活相結合,促進學生整體知識框架結構體系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學生的能動性
我們知道學習的實質在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的自我建構,主動形成認知結構。而被動習得的知識是靜態的,是不穩固的。現觀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許多教師教育觀念還未徹底轉變,慣用講授法,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導致課堂效果較差。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僅影響教學質量,還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得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形同虛設”,難以發揮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
(四)教學手段落后,忽視新型教學輔助技術的運用
美術鑒賞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也就是欣賞美術作品時必須親自觀看,任何優秀的作品僅通過文字轉述都不能讓人產生真正的美感。但許多美術作品并不具備直接觀賞的條件,尤其是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更沒有辦法讓學生經常去博物館參觀。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能為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提供便利的觀賞條件,還可以增添鑒賞課堂的趣味性。而一些一線教師沒有終身學習和持續性學習的意識,只會制作一些簡單的多媒體課件,不善于將新型教學輔助技術合理運用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導致美術鑒賞課堂枯燥乏味,教學效率不高。
(五)忽視實踐創新,缺乏鑒賞知識運用
動手性和操作性是美術課程的一大特點,美術鑒賞課也不例外。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既能愉悅心情,又能學習知識。但在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文藝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比較少。一些學生雖然從優秀作品中學習到了一些表達手法和繪畫語言,但沒有運用這些手法和語言的機會,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因此,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來改進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是每個一線美術教師必須面臨的問題。以下,筆者從提高學生興趣、促進學科內容整合、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手段、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實踐創新等幾個方面來論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轉變策略。
三、核心素養下,高中美術鑒賞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生普遍學業負擔過重,再加上傳統美術鑒賞教學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講授,而忽視學生素養的培養,這就導致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較低。核心素養下的美術鑒賞教學應積極優化課堂氛圍,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經驗,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時,以當前熱度較大的央視春晚中大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作為視頻導入,引導學生觀看并提問“同學們看過這個舞蹈嗎?你們知道它的創作靈感來自哪里嗎?”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進而引出本節課程的主題。一個有趣的課堂導入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堂的視聽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情感共振。
(二)加強各學科知識內容連接,促進美術跨學科融合
所謂跨學科,就是指打破學科界限,將多門學科內容進行融合。一方面,可以將其他學科內容融合到美術鑒賞教學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協同教學,開闊學生眼界。
美術屬于人文社科類,本身就與語文、歷史、音樂等人文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在鑒賞藝術作品時,我們往往要將作品置于其所屬的整個文化大背景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賞析,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成為跨學科的復合型教師。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分析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李煜的《虞美人》,借助歷史、語文等學科知識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和其他學科教師合作開展steam協同教學。[3]如在《千里江山圖》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融入物理課堂,先從美術學科角度對作品的構圖設色、時代環境、內在意蘊進行賞析,再從物理學科角度分析畫面中顏料的呈色機理,感受中國色彩的萬千魅力。
(三)構建問題導向,采用項目式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項目式學習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分析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并學會運用知識,具有“邊做邊學”的特點。[4]
例如,在學習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民間美術”這一單元時,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法:一是情境導入。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陜西剪紙在社會變遷中的發展現狀。二是確定目標任務。從我做起,分析討論保護傳承陜西剪紙藝術的方案。三是項目實施。各小組依據行動方案實施計劃,小組分工合作,課外通過走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陜西剪紙的圖片和資料,分析討論陜西剪紙的類別和藝術特點并制作一幅剪紙作品。四是總結評估。先在組內互評,再由教師評價。五是成果展示。在校內舉辦陜西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展,一方面宣傳民俗文化,增強人們傳承保護傳統民間美術的意識,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獲得感和勝任感。
(四)促進教育科技相融合,優化美術鑒賞課堂
如今,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日益緊密,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美術本身就具備較強的視覺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技術,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視聽環境,充實課堂內容,培養學生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的能力。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具備直接觀賞條件的藝術作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呈現畫面細節內容,為學生鑒賞藝術作品提供便利條件。
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可以運用3D技術對畫面進行處理,再插入背景音樂,通過動態全景完美再現北宋生活全貌,讓學生身臨其境。同時可以將畫面放大,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細節內容,體味作者筆下的人間百態,別有一番趣味。再如,在引導學生欣賞雕塑等三維立體作品時,如果僅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未免顯得太過單薄。教師可以運用3D建模技術展現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緯度欣賞藝術作品。因此,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在美術鑒賞教學的導入部分,激發學生鑒賞興趣,還可以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多維度展現藝術作品,加深學生對作品的認識。
(五)挖掘民間美術資源,開發特色校本課程
如果說核心素養是骨架,那么課程內容就是血肉。[2]我國教育部注重通過民間美術來充實美術教育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或學校開發出既體現核心素養又符合學生興趣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民間美術作為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還能為傳承和發展民間美術做出貢獻。
例如,筆者就曾挖掘所在地的鄉土美術資源,開發了一堂《華縣皮影》的民間美術鑒賞課。華縣皮影又名碗碗腔皮影戲,享有“電影前驅”和“電影開山之祖”的美譽,被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是當地優質的民間美術資源。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到當地皮影工作坊,實地了解皮影的制作工藝,通過欣賞民間藝人的表演,感受華縣皮影戲的魅力,樹立學生傳承和弘揚民間美術的意識,熱愛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導學生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并小組合作表演一臺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結合美術實踐創新,深化學生鑒賞體驗
過去,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過于注重文史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強調要在高中美術鑒賞中滲透五大核心素養,美術鑒賞教學中本身就滲透了對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高中美術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創意實踐、美術表現素養的形成。
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經典繪畫作品進行再創作,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學習馬蒂斯的油畫作品《馬蒂斯夫人像》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物質材料和繪畫方式進行再創作,如水墨、泥塑抑或者多媒材的手工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操作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如剪紙、年畫,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動手體驗,加強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結合美術實踐創新,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美術欣賞素養的展示,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和創意實踐素養,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結束語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是高中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和著力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教師應該在美術鑒賞教學各環節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的學科觀念、思維方式、知識技能等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化。
參考文獻:
[1]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2]郭海巖,郭曉東.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04):74-75.
[3]陸正啟.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策略探討[J].藝術教育,2018(17):145-146.
[4]葉明明.項目式學習法在美術教學中的價值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8(06):138+140.
作者簡介:劉卓(1999-),女,湖北隨州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美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