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石景山區聚焦“科學管理、長效機制、習慣養成”三個關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黨建引領、高位協調、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下大力抓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推動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貫徹落實。截至目前,全民參與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垃圾分類全民動員、設施達標建設、分類回收體系完善和全鏈條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生活垃圾總量負增長、分出率大幅提高、各品類垃圾規范收運和處置。
三年來,石景山區注重做實做細“設桶、盯桶、管桶”最后一公里工作,促進垃圾分類“七率”指標提升:居民“三率”中,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達到90%,準確投放率達到85%;生活垃圾管理“三率”中,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穩定在1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9%,其他垃圾減量率達到18%;分類設施達標率達到100%。
充分發揮區垃圾分類指揮部及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由區城市管理委員會牽頭宣傳動員組、區民政局牽頭社區工作組,發動全區各部門力量,持之以恒做實垃圾分類的社會發動工作,開展形式多種的宣傳動員活動,確保全民知曉率、參與率、準確投放率穩步提升,推動居民分類習慣自覺養成。
一是深入社區宣講“垃圾分類新時尚”。區垃圾分類百姓宣講團自2020年9月成立以來,共招募宣講員150余名,開展宣講活動600余場。宣講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區級統一培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經歷,以普通百姓的角度將垃圾分類新時尚分享到身邊群眾,拉近居住小區鄰里距離,潛移默化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習慣,引導更多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目前宣講活動覆蓋人數已超3萬人。
二是深入探索“互聯網+垃圾分類”模式。打造“石分達人”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互動微信小程序,已覆蓋全區22萬居民,每日活躍人數達2萬人次,覆蓋全區近50%的家庭。通過“石分達人”微信小程序開展日常宣傳動員、非居民廚余垃圾計量收費和再生資源回收等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進一步提高了全區垃圾分類源頭參與率。
三是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分類齊步走”帶動作用。全區95所中小學校垃圾分類示范校園創建達標,通過垃圾分類進課堂、手工創意、組織參觀垃圾處理廠、發放垃圾分類知識讀物等形式,提升學生垃圾分類的自覺意識、法律意識和環保理念,通過“小手”的聯動效益促進“家家分類”良好氛圍的形成。
四是發揮“老街坊”效能做好桶前值守。將桶前值守與普法監督員工作整合,積極發動小巷管家、社區志愿者和物業等人員做好現場指導,規范居民投放垃圾,促進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垃圾分類自治自律格局初步形成,居民分類參與率由不足20%提高到90%。
按照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建設管理標準和要求,持續推進“桶、車、站、樓”全鏈條設施設備改造提升,建成符合標準規范的全品類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基本滿足全區垃圾分類需求。
一是因地制宜,做到居住小區桶站升級改造全覆蓋。堅持合理推進撤桶并站工作,在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居住小區分類投放站點升級改造,確保桶站全部達到市級標準,滿足居民日常投放需求。全區所轄352個居住小區,通過優化選址、更新容器、加裝雨棚拉環等措施,合并改造、建設升級分類桶站2737處,建成大件垃圾、裝修垃圾暫存點288處,打造分類積分與回收驛站83座。
二是規范收運,做到小型收集車輛改造提升全覆蓋。在《條例》實施前,由于小型其他垃圾收集車輛不規范,導致在收運作業過程中存在遺撒現象,對市容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為了根治這一現象,石景山區設立專項財政資金補貼,率先完成居民區288輛小型收集車輛的改造提升,全部車輛統一涂裝標識。全區居民廚余垃圾實現“桶換桶”清運,其他垃圾收集實現100%密閉化作業,實現了各品類垃圾的分類收運和垃圾不落地。
堅持首善標準,著力推進垃圾分類“關鍵小事”,成立區級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加強統籌協調,發動全員參與,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明確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建立考核機制壓實責任,加強部門聯動,派出200余名區級機關干部直接參與垃圾分類推動工作,逐步形成了“區級指揮調度,部門高位部署,屬地落實監管,社區發動引導”的管理機制。
二是加強資金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獎勵補貼機制、創新項目鼓勵機制等,調動全區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監督考核。成立區級垃圾分類檢查隊伍,每日圍繞硬件達標、桶站環境、分類投放等內容開展檢查。三年來,共檢查18495次,發現各類問題23429個,并以日報形式將問題清單派發至屬地街道督促整改。每周對問題進行匯總統計,對各街道進行考核評比,形成考核周報報送區四套班子及各成員單位。三年來,共發布周通報130期,有力提升了“以檢促提、以檢促優”的工作成效。
結合工作實際,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規范,搭建監管平臺,確保垃圾分類各項工作執行有標準、檢查有制度、考核有細則、監管有手段。
一是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制度。健全工作制度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敗的決定因素之一。為此,區垃圾分類指揮部辦公室先后制定印發了《石景山區生活垃圾分類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石景山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規范指引》《石景山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收集車輛規范管理導則》 《石景山區居住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桶站值守導則》等文件,健全了區級生活垃圾分類日常考核評價體系。
二是建設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系統。通過對“桶、車、站”的智能改造和系統集成,初步實現垃圾分類全流程閉環監管。288輛小型收集車輛均安裝了射頻識別(RFID)標簽,直運車輛全部搭載了稱重計量和視頻監控功能,45座密閉式清潔站完成計量改造并與市級平臺對接。
制定詳細的垃圾分類執法工作方案,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執法檢查,通過宣傳引導、批評教育、責令改正、嚴格處罰等方式,督促垃圾分類工作的規范開展,強化分類制度的常態落實。
一是提前研判,定期通報預警。與區“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訴即辦分中心建立對接機制,及時掌握轄區生活垃圾分類群眾訴求狀況,分類匯總、分析研判,找出規律性問題,定期召開業務工作例會,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提前預警,督促整改。
二是固化機制,持續精準發力。進一步固化工作中形成的生活垃圾分類日常執法檢查、群眾訴求響應、輿情應對、分類管理責任人報告等工作機制,定期匯總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分析研判,對混裝混運、清運不及時、非法傾倒生活垃圾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行為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大打擊力度,形成執法震懾。
三是執法普法,強化教育引導。利用媒體平臺,加強宣傳引導,強化普法宣傳,剖析重點案例,曝光違法行為,擴大警示效應,提升社會關注度,營造“普法、守法、執法”和違法必究的社會氛圍。
在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過程中,各街道各社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了很多方式方法。
老山街道和八角街道結合轄區實際,創新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模式,形成“小田管家”和“石分回收”特有模式。老山街道的21個小區“小田管家”回收模式全覆蓋,依托第三方公司,打造“點—站”結合的一體化服務,采取預約回收、固定回收、流動回收和智能回收多種方式,堅持“半小時回收響應、價目公開”的原則,通過積分兌換和現金支付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助推再生資源應分盡分和應收盡收。
八角街道和魯谷街道通過“石分達人”微信小程序,試點推廣廢舊自行車回收,共回收廢舊自行車600余輛,深受社區居民好評。古城街道老古城東社區開展智能垃圾分類箱試點,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八寶山街道永樂東等小區通過固定交投點、流動式收集車、電話預約等方式,有效促進了再生資源的回收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堅持將垃圾分類示范小區創建和冬奧社區建設工作有序結合,借助居民參與北京冬奧會的熱情,大力推進示范小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區共完成85個居住小區、13棟商務樓宇、251家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示范創建。廣寧街道高井路社區是首個被北京市授牌的“冬奧社區”,該社區將奧林匹克理念和垃圾分類意識有效融合,借助冬奧社區創建,對標國際標準,對社區的基礎設施及生活垃圾分類設施進行了統一升級改造。社區內的每個小區均建立1個分類驛站,高值和低值可回收物做到全品類回收,同時廚余垃圾實現就地處理,較好地踐行了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

緊緊依靠科技賦能,運用大數據、二維碼識別、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了生活垃圾分類監督管理的智能化,推動了垃圾分類物流系統的自動識別、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
一是桶站實行“身份證”式管理。2021年,全區桶站全部實現了二維碼“身份證”管理。在每個生活垃圾桶站張貼二維碼,巡查員和居民均可利用微信小程序掃描桶站上的二維碼“身份證”,勾選垃圾分類桶站存在的問題,并實時轉辦至相關單位,保證了日常檢查工作效率,提供了居民參與桶站共治的路徑。
二是全民爭當“石分達人”。2020年,推出“石分達人”居民垃圾分類互動微信小程序,以社區為單位,讓居民在線上參與垃圾分類活動,同時給居民積分獎勵,讓居民逐步養成生活垃圾分類習慣。隨后,小程序增加再生資源回收板塊,居民可以在小程序端下單,回收人員根據訂單的信息上門回收,或居民直接投遞到指定的再生資源回收點。為了更加便捷地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工作,“石分達人”微信小程序拓展線下渠道,在社區安裝了智能垃圾分類驛站,實現線下投放與積分獎勵,逐步提高了社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在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上取得了較好效果。
下一步,石景山區將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抓好《條例》的貫徹落實,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各環節工作高效運轉,讓管理更有效、城市更宜居、人民更幸福。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