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經濟穩步發展,中心城區用地逐步飽和,未來中心城區內環衛設施新增用地將受到較大限制,城市發展途徑將由擴地新建逐步向原址更新過渡,逐漸由增量階段進入存量發展階段。同時,近幾年各地開始大力推進環衛設備機械化更新,現有的垃圾轉運設施性能已滯后于行業發展更新的需求。另外,群眾對居住環境要求在不斷提高,緊鄰居民區的垃圾轉運站的鄰避效應愈發突出,居民反響日益強烈,轉運站的改造提升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基于存量發展模式,在新增土地資源緊張的條件下,有必要對中心城區垃圾轉運站的改造思路進行重新探索和研究。
2019年,該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56萬,生活垃圾清運量為579t/d,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統一采用轉運模式進行收運處理,通過垃圾轉運站運往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中心城區建設有17座小型轉運站。其中13座轉運站采用的工藝為地埋壓縮,設計規模為20~50t/d,首次建設時間集中于2000年以前;4座轉運站采用的工藝為水平壓縮,設計規模80~120t/d,首次建成時間集中于2015年前后。
1.轉運工藝落后。近年來,隨著收集車輛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收運效率顯著提升,而該市13座轉運站采用地埋壓縮工藝,壓縮效率低,造成短時內轉運站聚集較多的收集車,排隊擁堵現象突出。
2.環境問題突出。一是臭氣問題。部分轉運站建設時間早,站內空間狹小,須進行敞開式作業,導致設備區內部產生的臭氣外溢。二是噪音問題。轉運站壓縮箱抬升和裝車時噪音較大,大部分轉運站未做隔音處理,易產生較大的噪聲污染,影響周圍居民作息與工作。三是污水問題。轉運站壓濾液、站內沖洗水無有效收集措施,地坑積水嚴重,部分轉運站由于地勢問題,造成污水倒灌,污染轉運站。
3.鄰避效應突出。小型轉運站首次選址建設時間均在2000年以前,隨著城市建設的速度加快,目前所有轉運站均臨近居民小區、市場或學校等人流密集區域,因壓縮工藝落后產生的噪聲和臭味問題帶來的鄰避效應突出(圖1)。

隨著該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建設范圍不斷從中心城區向外擴張,原中心城區土地資源逐漸緊缺,逐步邁入存量發展模式。而環衛設施由于鄰避效應等原因,一旦拆除,后期復建將十分困難。因此,中心城區的環衛設施用地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利用好中心城區環衛設施用地,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成為市政環衛部門的重要任務與難題。
該市近年來逐步淘汰了前端小型三輪收集車,替換為后裝式壓縮車,收集運輸效率大幅提高,服務范圍擴大。但是,原有的小型地埋壓縮站工作效率低下,處理規模小,無法有效匹配更新后的前端收運體系。而且,由于建設時間早,大部分小型轉運站緊鄰居民區,面積無法擴增,改造升級的難度較大。目前,該市已逐步開始建設以集中的中大型垃圾轉運站為主的收運體系,用于替代現有的分散的小型垃圾轉運站收運體系,中心城區現有小型垃圾轉運站面臨關停、淘汰的形勢(圖2)。

目前,該市正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生活垃圾體系已由原有的混合單一的收運模式細分為多個垃圾類別的分類收運模式。除可依托再生資源建設的可回收物收運體系外,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的分類收運體系亟待建設和完善。同時,得益于政府的日益重視和社會群眾的環保意識提升,垃圾分類宣教等新類型環衛設施需求凸顯。因此,建立完善的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的垃圾分類運輸鏈條,是該市建設全流程垃圾分類體系亟須補齊的短板,同時,構建全民參與的氛圍也需要建設垃圾分類宣教功能設施。
在中心城區土地資源控制以及環衛需求日益豐富的背景下,環衛設施用地的新增供給將更為緊張。一方面,中心城區進入存量發展階段,新增設施用地資源受到較強的約束;另一方面,環衛設施作為公共設施,雖然提供城市基礎公共服務,卻無法直接產出經濟效益,用地指標易被壓縮限制,在城市建設過程也存在被商業、居住等其他用地替換的可能。
在存量發展視角下,應注重對中心城區已有設施的潛力進行挖掘,充分識別城市存量設施的功能。在不改變現有用地類型的基礎上,適應垃圾分類和城市發展的其他需求,結合轉運站現狀及城市整體收運體系布局,對轉運站進行“關、停、并、改”功能轉換,賦予原環衛設施新的功能。針對這些不能適應新的分類發展需求問題的垃圾轉運站,將其進行功能轉換,是解決傳統生活垃圾轉運站鄰避效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基于生活垃圾分類中轉運輸需求,并在盡量減少鄰避效應的基礎上,對轉運站的改造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對后續使用的轉運站的污水、臭氣、噪聲控制措施進行改造提升;二是將后續使用的轉運站改造為其他垃圾、廚余垃圾轉運站及有害垃圾暫存點;三是統籌利用環衛設施用地資源,將其功能轉變,將部分轉運站改造為垃圾分類宣教中心、環衛休息點、環衛停車場、環衛備品備件間等(表1)。

1.除臭、污水系統優化。轉運間作業區安裝植物液噴淋系統,消除異味。同時,盡可能將轉運裝車流程設置在相對封閉的操作空間內。安裝快速卷簾系統,設置風幕機,防止臭氣外逸。結合地形地勢合理改造滲濾液排水溝,實現站內污水有序導排,避免排水溝淤積。
2.噪聲控制。對車間門窗進行改造,盡量使其密閉化,保持作業時處于密閉狀態。轉運站內2米以上墻面安裝吸音棉,對站內產生的噪音進行控制。
3.建筑外觀改造提升。進出大門改造為自動快速卷簾門,站內的窗戶改造為固定窗。轉運站外立面與內墻采用簡約干凈耐臟的建筑材料,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適應。
4.壓縮設備更新。針對場地小、道路狹窄、臨近居民區等實際條件,將站內垂直式壓縮設備更換為水平移動式壓縮設備。
根據生活源危險廢物收集環節豁免條件,并結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2001),對有害垃圾暫存點進行針對性改造。改造內容包括:原有轉運站地坑填平,內外墻翻新改造,并進行防滲設計,車間內進行各類有害垃圾儲存容器設置,并加上對應標簽,外部設置醒目標識,配備有專人管理。
對環衛宣教中心外觀進行改造,外立面使用可再生利用材料營造綠色外觀和友好形象。在內部,打造垃圾知識科普區、垃圾處理設施展示區、環衛發展足跡展示區、互動體驗區等各類宣教場所,通過展板、視頻、沙盤、模型、互動游戲等形式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變“鄰避”為“鄰利”。
通過設備改造和轉運站轉運效率的提升,該市整體收轉運系統的轉運能力提高并有所富裕。部分鄰避效應明顯或不具備繼續作為轉運站使用的老站,則根據該市其他環衛設施的需求,將其改造成環衛車輛停車場、環衛休息點或環衛備品備庫間等。對其進行建筑密閉化、地面平整、外立面裝飾、給排水系統優化,同時配備員工休息配套設施(床、椅等),極大地彌補了該市環衛體系設施缺口。
項目總投資522萬元,其中一座宣教中心改造工程投資約280萬元,兩座廚余垃圾轉運站改造工程投資約210萬元,一座有害垃圾暫存點改造工程投資32萬元,改造工期在兩個月到一年不等。舊址改建保留了原有項目的主體建筑結構框架,大大降低了資金投入,同時可以避免重新選址等前期流程,建設周期亦有較大程度縮減。
通過優化壓縮工藝設備、增設環衛配套功能、完善鄰避改進措施、美化站點建筑外觀等措施,將原有鄰避效應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的技術落后環衛設施,改造成與城市發展定位相匹配的小型利民設施。這補齊了垃圾分類運輸短板,提升了環衛體系運行效率,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鄰避效應,并很好地保留了環衛設施用地,在經濟成本和改造效果上達到了較好的平衡。
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心城區原有的小型垃圾轉運站難以滿足城市新的環衛發展需求。該市從存量發展角度思考,利用改造更新手段,通過功能轉換激活中心城區現有低效利用的轉運站設施土地,用以創造新的使用價值,賦予了垃圾轉運站新的意義。此方式節省了土地資源,降低了投資規模,對于國內其他同類型城市的中心城區環衛設施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瓴,陳曉磊,韓貴鋒.矛盾與對策——重慶市渝中區環衛設施更新規劃的反思[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7,32(2):68-74.
[2]但雨澤.存量條件下渝中區環衛設施布點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93.
[3]張玉,李奔浩.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轉運站的提升改造建議[J].環境衛生工程,2019,27(3):69-71.
[4]陳美珠,蔣敏,韋彩嫩.廣州市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優化研究[J].環境衛生工程,2019,27(6):61-63.
(責任編輯:陳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