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亮先生是我的老友,最近他將即將出版的第二本花卉作品集寄給我,囑我說幾句話,我十分欣然,因為,他的畫不僅讓人賞心悅目,而且觀后還會讓人得到許多啟發和感悟。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透過這些作品,我們不難看出作品背后他所下的苦功和他對藝術的深入思考。
一、生活與視角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洪亮先生深悟其中三昧,所以,他從不畫那些他不熟悉的花卉。他的畫多是梅蘭竹菊,瓜果蔬菜,如此而已,但他總能在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畫出新的感覺。除了筆墨功夫之外,更多的是藝術家的視角,或者說是一個畫家對藝術的理解和認知,其實,這種認知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很多人去寫生往往很快能找到一個視角,把作品畫得很漂亮,但接下來總是習慣于重復前者,不愿意再深入下去,轉換角度,去尋找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洪亮先生則不甘于平淡,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去觀察,不斷變換角度,久而久之,他就會發現事物的真實變化。這當然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和認知。洪亮先生在寫生當中體會到,寫生第一要選擇自己滿意的角度,這個角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自己的觀察中不斷變化的,寫生的角度應當是動態的。第二,當自己的經驗和寫生視角發生沖突的時候,要畫物象的豐富性,而不是停留在經驗的視角里。藝術并不是從一個角度來反映世界,而是可以從多個角度反映世界的,正所謂,“方知事物心中象,一辨其間別洞天”。
洪亮先生畫了許多荷花的寫生,他在荷塘中不斷尋找,不斷發現,不斷轉換,不斷深入,因為有了千變萬化的滿塘荷葉,所以他自然會信手拈來,筆下熠熠生輝。有詩為證,“今為簪花一寫真,尋來視角最宜新。繁枝縟葉需剪裁,簡約從然更顯神”。

二、提煉與精神
李方膺詩云:“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世界萬象豐富多彩,藝術則是要通過物象表達一種精神,而精神的表達則是需要藝術家自己去提煉的。在這方面,洪亮先生是自覺的,他在創作感言中說,寫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想的過程,這種思想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思想。我們在寫生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寫我們自己,我們寫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我最喜歡他的幾幅詠蟹圖,乍一看,都是蟹,但讀了詩再回頭看每一幅蟹圖就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古時中甲譽君同,堅硬軀肢健節通。總是橫行非霸道,江河湖海歷經風”。表面猙獰,其實是為了闖蕩江湖。人們在享受美味的時候,早忘記了螃蟹為了保護自己所付出的代價。“雖是橫行也不狂,時時退縮又何妨。常常舉起雙螯舞,只恐身家被敵傷”。要抗拒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是非常不容易的。“菊盛開時蟹正肥,果香稻熟漸添衣。酒來不怕霜寒凍,難品人間是與非”。菊黃蟹肥,舉酒慶豐,但人世間的是與非卻最難品味。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人間正道是蒼桑。我們在欣賞洪亮先生菊蟹圖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一種鍥而不舍弘道養正的精神。



洪亮先生寫的梅與荷同樣是在寫一種精神。“寫來筆筆墨痕新,點點圈圈亦可人。是雪是梅全不問,滿天寒色蘊陽春”。凌霜傲雪,只為報春而來,紅梅的這種獻身精神是何等的可愛可敬。“古梅品格似先賢,久歷冰霜志更堅。吐出芳華春訊息,紅霞爛漫可延年”。透過千枝萬朵的梅花,梅花的品格和梅花的精神躍然紙上。洪亮先生筆下的荷也同樣讓人流連忘返。“大蓋重重疊翠臺,天仙玉立浴池來。幽香淡淡為誰發?君過橫塘總忘回”。獨立池塘,清蓮幽香,謙謙君子,與眾共享。“昨天菡萏喜今開,疑似群仙下界來。玉玉亭亭風韻見,淤泥潭里育高才”。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清廉高潔。洪亮先生寫梅荷其實就是寫自己的一種精神追求,寫中國人這種生生不息,自強自立的精神。
三、詩情與感情
我喜歡讀洪亮先生的畫,更喜歡讀洪亮先生的詩。他的畫越來越老道,往往三兩筆,就能把瓜果梅蘭的神采畫得淋漓盡致,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題詩,又將所畫物品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本畫冊所收錄的畫并不繁雜,除了梅荷菊蟹之外,就是一些果蔬,品種也不是很多,也就六七樣果蔬,但他卻畫得津津有味。比如,《端陽佳品》《紅運當頭》《雙兔吉祥》《清白常如意》等等。還有些看似平常的果蔬,經他的題詩之后,立馬換了一個面貌。他題詩的幾幅佛手就讓人刮目相看。“千手黃金萬樹芳,天仙撒下是清香。老夫今日來涂抹,滿紙和風大吉祥”。由佛手到祝福到大吉祥,多好的愿望和期盼。“唯有善良心,方聞一籟音。慈悲增愿力,佛手久香吟”。多好的善良心,讓人對佛手平生愛憐。所以,“蕙蘭佛手皆祥物,寫入圖中供歲朝”。因為洪亮先生的善良心,他筆下的佛手個個都活了起來,不再是僅供人們美味的佳肴,而是福佑人間的吉祥之物。

洪亮先生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詩情畫意,根本在于他對生活的感情。如果對生活沒有感情,看什么都沒有意義,更不會產生詩興。洪亮先生是一個很隨和的人,對生活要求不高,但他有生活的情趣,有生活的追求,所以他甘居陋室,惟吾德馨。他的畫雖然都是白菜蘿卜,但其中充滿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充滿了他對人生的追求。“揮毫涂來帶泥香,童年佳趣最難藏。芋頭入灶垂涎滴,味覺催余憶故鄉”。這首寫芋頭的詩把他的童年鄉愁寫得惟妙惟肖,同時也把詩情與真情表達得清清楚楚。

林散之先生云:“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藝術貴在堅持,貴在走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洪亮先生正值藝術創作的最佳階段,我由衷地祝愿他能夠植根沃土,心系人民,熔古鑄今,在樸雅的園地里深耕細作,不斷創作出新的精品佳作,不負時代,不負丹青。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