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科新課改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前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筆者以自身學習經歷為依據、結合2022年教育見習,采取網上訪談形式與三位高中歷史老師進行交流,總結出中學歷史教學存在的部分共性問題和特殊問題,繼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進方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1]
關鍵詞:中學歷史 新課改 教學不足 改進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教師必須意識到改進教學方法策略、更新教學理念和目標的重要性,只有革新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學習歷史。
一、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存在不足
(一)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
(二)教學內容枯燥
(三)聽懂與會做的割裂
(四)照本宣科,備課思維固化
(五)教學目標設計沒有結合實際,沒有合理貫徹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 歷史教學改進策略分析
(一)選擇合適教法,豐富教學內容
過去的教學方法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可以挖掘多種教學方式,結合使用新舊教學方法。例如,采用師生互換身份的方式,讓學生輪流講課,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開展歷史主題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從做中學;進行歷史話劇表演,復原歷史人物場景,增強歷史學習趣味性。新課改始終強調教師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個藍本,一個參考,每一個老師都有獨特的教學方式和風格,那么在新課改歷史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就要充分挖掘和展現自己優良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2]
此外,不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階段,教師都應基于歷史教材補充豐富的課外歷史知識,豐富學生歷史素養。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圖片史料和影像史料,增強歷史知識學習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另外,歷史教師可以利用鄉土資源,用身邊的歷史資源豐富歷史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與興趣。例如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紅色資源豐富,是著名的“兩德之鄉”(朱德、張思德)。因此教師在講授中國近代史以及革命史時,可以引入本地相關的革命故事,介紹朱德總司令和張思德同志的歷史功績,創設教學情境。
(二)加強師資培訓,投入更多資源
歷史教學資源的投入不僅體現在教學設備、歷史活動室等教學硬件方面,更要在教師專業能力培養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學校要加大教師職業培訓力度,積極開辦歷史教學講座、邀請特級歷史教師展示教學優質課等,從而幫助教師轉變歷史教學理念,提升歷史教學水平,進而為中學歷史新課改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
(三)創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能力
教學的改進離不開教師自身的努力。新課改背景下,許多新興的歷史教學理論應運而生。教師應當學習了解歷史課程改革中提倡的新方法、新理念,并合理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當前歷史教育學界大力提倡歷史“大概念”教學法以及“項目式”學習方式。大概念歷史教學鼓勵教師立足于歷史學科的宏觀層面,歸納發掘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與理論,在核心概念(即大概念)的引導下,整合有關教材內容,使之成為新的單元體系甚至是課題主題。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將知識轉化為應用分析的能力,加深對歷史學科性質的認識。[4]而項目式學習趣味性強,主張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開展探究活動,有助于學生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可見,創新性的教學理念有其優越性,教師學習運用這些新方法、新理念,會給歷史課堂帶來不同的教學效果。
此外,教師應當提升自身能力,豐富歷史知識和歷史素養。陜西歷史特級教師郭富斌老師曾說:“閱讀的邊界決定了教學的邊界,教師的視野決定了學生的視野。”因此,歷史教師要廣泛閱讀歷史著作,增強自身古文功底和史料分析能力,堅定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立場,堅決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維護黨的領導,增強文化認同。學生獲得一滴知識之水,教師就要儲備整個知識海洋。
三、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歷史思維的構建。因此,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實際不斷做出調整改進和創新,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才會使歷史教學發揮其“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淑娥.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教育界,2022(13).
[2]陳志剛,王繼平.大概念的理解與教師備課[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0(09).
[3]樓建軍,趙然.歷史課程項目式學習價值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15).
[4]高超.析論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