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流激趣,構建愉快的寫作情境
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形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寫作體驗。構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到教學內容中,從而對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寫出的作文才更加合理、有內涵。 "如五年級下冊《那一刻,我長大了》習作課堂。
引導回憶:同學們,時光流逝,你們都是五年級的大孩子了,成了爸爸媽媽眼中的“小大人”。你從哪些方面感覺到自己長大了,誰來聊聊?
學生自由發言,其他學生進行評議,也可以做補充發言。
師小結:從交流中可以看出,你們身體長高了,學會了許多生活技能,學會了關心別人,學會了照顧父母……所有的這一切都足以證明——你們長大了。翻閱成長手冊,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有沒有某一個時刻、某一件事讓你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
引導學生回憶并深度交流:環保活動、“文明”演講、獻愛心、體育鍛煉、勤奮學習、幫媽媽做家務、扶著爺爺下樓梯……
學生們暢所欲言,回想生活中那個瞬間,感觸很深。老師順勢引導:這節習作課就請大家根據自己的體會,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那一刻,我長大了》。
二、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創新作文教學方式
創新作文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寫作。新課標提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
(一)《觀察記錄單》確定“寫什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是《他 " " " "了》,從學習本單元開始,老師就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了觀察記錄冊,要求學生課余選擇人物,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并填寫觀察記錄單,做到持續觀察,不斷完善觀察記錄單,積累寫作素材。
(二)閱讀課文學習“怎么寫”。在精讀課文的整體學習中緊扣語文要素,重點學習“如何透過人物的外表,來表現人物的內心”。在學習精讀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和《軍神》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內心的方法,學生經過了一個單元的課文學習和觀察,已掌握了運用語言、動作、神態來描寫人物,表現人物內心的方法。
讀中學寫,讀寫結合,以這樣的形式開展寫作教學,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教學模式的構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喚醒學生生活體驗,鼓勵學生自主表達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材料,必須加深他們對生活和內在世界的溝通和理解。教師在展開作文寫作教學時,首先應該了解學生對于寫作的不同看法。然后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寫作的實際需求。如五年級上冊習作《媽媽,我想對你說》。
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自己與媽媽從小到大相處的生活片段。
小組交流:媽媽為我洗衣做飯;深夜為我驅蚊蓋被;送我上學;晚上陪伴我讀書;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鼓勵;傾訴心中的困惑與煩惱……
全班交流:生活中沒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想一想,你愛吃的餃子,是誰為你包?你忘在家的書誰為你送?你委屈的淚花誰為你檫?你躺在病床上呻吟時,又是誰在陪你?
我們生活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首歌、一個甜甜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憂愁都能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都是歌頌母親的音符,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
學生頓時思路打開,文思泉涌。教師接著現場指導,進行一些個性化、特征化的技巧指導:要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等特征化的細節;特征化的細節要反復呈現,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以突出其鮮明的性格特征。
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寫作文也是如此。“裝扮”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抽象具體化描寫”,即運用聽、看、感、想、做這五個方法,把抽象的意思生動地描寫出來。
四、學習搭建框架,梳理文章“脈絡”
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心愛之物》的教學。
(一)多方面介紹“我的心愛之物”。
師:同學們,你覺得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介紹,才能凸顯它在你心中的獨一無二呢?
預設1:介紹事物的外形。
預設2:介紹事物的來歷。
預設3:介紹“我”和事物之間發生的故事。
小組內交流,要求說說你的心愛之物是什么樣子,你是如何得到這個心愛之物的,你和它之間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二)指名介紹“我的心愛之物”,學生匯報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
(三)教師小結:描寫心愛之物的樣子時,我們可以抓住它的外形特點,簡要介紹得到它的過程,詳細介紹你們之間發生的故事。
(四)緊扣“心愛”發散思維,豐富寫作素材。
師:“心愛”二字是文章的題眼,要從字里行間表現出對事物的喜愛。如第一單元第一課郭沫若先生的《白鷺》,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流露出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
示例:
其一:葡萄先是綠的,隨后變成了淡紫,今天一看,全變成了紫色。成熟的葡萄是圓的,這一串,那一串,猶如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在對我微笑呢!
其二:也許昨晚上的夢太香甜,清晨,我剛把窗戶打開,就飛來一只花蝴蝶,它停留在窗臺上,撲閃著翅膀,多么愜意啊!
(師生共同梳理思維導圖,理清脈絡,謀篇布局)
學生在習作時常會出現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思路混亂、脫離主題等問題,繪制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圍繞主題搭建習作框架,建立知識網絡,清晰地反映出寫作思路,幫助學生寫出結構合理、邏輯順暢、主旨鮮明的好文章。
五、注重習作評價,提升作文質量
(一)展示平臺有特色,收獲習作快樂。在班級的圖書角、走廊文化墻、班級微信群、釘釘平臺展示習作可以讓全班甚至全校同學品讀;創建習作公眾號,鼓勵學生積極投稿,不定期發布電子報、個人習作專刊,讓家長、同學及陌生朋友也成為忠實讀者。這樣,學生在與人分享中,感受習作帶來的自豪感,收獲習作的快樂。
(二)評改形式有特點,增強習作自信。教師可以構建學生快樂作文的“2+2策略”,提倡新的評價方法——“星級+附加分”;拓寬講評渠道的兩大途徑,即生生互評和家長共評,實現教師、學生、家長的多維滾動批閱。同時,明確生生評改原則:先眉批,再尋優,后總批,提高學生的批改能力。讓習作評改形式更有特點,全面增強學生的習作自信。
(三)評價語言有特長,激趣二次修改。我們可以從習作評價語入手,實現“借力打力”。如在原有習作評價語中加入一些新元素,如簡筆畫、打油詩、幽默體等,運用到“師生共評”“生生互評”中,定期評選優秀習作評價語,讓作文評價語注入情感,為學生的“二次修改”指明方向。如“這篇文章優于上一篇,內容上語言再生動一些,多讀書、勤思索、善積累、活運用,你的習作就能更加令人驚艷。”學生看到這類評語,一定會大受鼓舞,快樂實踐,快樂作文。
六、將課外閱讀與小學作文教學結合,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小學作文創新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加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一些適合自己且有意義的書籍,使其在閱讀過程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和文字的魅力,進而學習書中良好的寫作方式及表達手法,從而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
結語:
習作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表達情感、記錄生活的重要工具。語文教師要抓住統編版教材在習作板塊上的特點,不僅要看到習作的主題、要求,更要看到教材給出的提示與指導,合理運用教材給出的語境、問題、方法等,設計和組織習作教學活動,改變過去單調的習作教學模式,把習作教學融入到具體的語境當中,明確習作教學的具體過程與方法,根據教材提示構建作文框架,引導學生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優化自己的作文,以此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促進學生習作水平的持續提升。